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论《文心》的易象思想【国学专业论文】.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719381
  • 上传时间:2017-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论《文心》的易象思想《文心》与《周易》关系至密粗略统计, 《文心》上编十篇、下编十二篇引用了《周易》原文或运用了《周易》思想,取有《易经》二十余卦象,涉及《易传》十篇 《周易》是《文心》思想的重要渊源《文心》主要取《周易》哪些卦象,起了怎样的作用,具有何种意义,本文试予沿波讨源一、刘勰主象三千年来, 《易》学家难以确数,但大抵两家而已一为主象派,一为尚意派先秦、两汉《易》家都主象, “自王辅嗣扫象不谈,专以承乘比应为解,历唐至宋,便极一时 ”[1]“自是《易》遂分为二派: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所谓义理之学也……其以荀(爽)、虞(翻)为宗者,号为汉《易》 ,以别于野文家(指王弼不以象解《易》的空论——引者)” [2]刘勰虽晚于王弼两个半世纪,但未取义理之说,而从主象之论《原道》:“幽赞神明, 《易》象为先 ”《宗经》:“《易》惟谈天,入神致用 ”刘勰称“《易》象” ,与左氏同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于《鲁春秋》 曰:“周礼尽在鲁矣” [3]此为刘勰主象之一证又谓“《易》惟谈天, ”与庄子说法一致庄子谈到六《经》要旨时说;“《易》以道阴阳” 。

      [4]所谓“阴阳” ,就是指天,因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5]所谓“谈天”即指天象而言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6]值得注意的是:唯独观天称之为观“象” 司马迁也有类似的说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7]这里也只是将观天称之为观象可见“《易》惟谈天”的“天” ,实为天象《易》象包括三才之象,为什么单言天象呢?这是有原因的我国古代哲学有一基本观念,那就是一切事物的成因皆系于天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自然” ,即自然而然的意思用道家术语来说,即“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书中多次用“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简称),但未作解释, 《庄子》则解释得很清楚:“芒乎2芴乎,而无以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繁多),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8]可见, “无为”是对“道”生成万物无形无象、自自然然的形象的描述所谓“道” ,是阴阳迭用,刚柔相推的变化规律,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自然”是天之所为, “道”是天之所蕴 “自然”与“道” ,皆属于天所以《老子)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人,地皆法天即“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系辞下》) ”既然如此,八卦首当寓天象于其间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下》) ”这是观天象的结果,是八卦制作的基本原理至于观地法,则不能与之等同因为“地法天” ,天变地应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系辞上》)就其《易》的本义而言,故称“《易》唯谈天” 此为刘勰主象之二证《征圣》:“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隐秀》 ;“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这里都是用“四象”来指代《周易》的基本内容,与“《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上》)”相吻合此为刘勰主象之三证由上可知,刘勰接受了《易·系辞下》的观点:“{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以象为本,象显而义生,舍象而议,即舍本逐末刘勰之所从,扣住了《易》理的核心当然,刘勰是否主象,不能全凭上面几句概称而定,更有待于对关涉之处的具体分析这将留作下话二、 《文心》取象《原道》与《周易》关涉最多,但就其要者而言,则在于开头部分:“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细读这段文字,我们首先就会发现,刘勰在这里不是把天、地、人作为一般的概念来运用,而是作为《易》卦的三爻来看待的因为他阐述了天、地、人三者各自的内涵之后,又排列了三者的次序:“高卑定位” , “实天地之心” 意即上天、下地、中人这样看的根据何在?主要在于“实天地之心”的“实”字的运用这个“实”字是值得推敲的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一般翻译为:“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9]或“人是万物的精英,是天地的核心 ”[10]按照这样的译法, “实”字则是多余的这又与刘勰“字不得减”的笔力不合本篇下文:“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句无“实”字,可见上句的“实”字,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其用意的3“实天地之心” ,意谓“充实于天地之心 ”《说文》 ;“实,富也从山、从贯;贯货贝也 ”“宀”为家, “贯”为钱串家有钱而串之,为富由此可见,“实”也有贯串的意思这里可以看作将天地以人“贯串”起来这样便构成了《易》的三才之象同时,人既是“充实于天地之心” ,当然也便成了天地的“心” 。

      因此上面提到的翻译,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注意“实”字而已上天下地中人之象,正是《易》的三才卦象 《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的卦象由三才构成三方各含两种因素;天的阴阳,地的柔刚,人的仁义这样,合起来就有六种因素了,为什么卦象中只出现了阴(--)和阳(一)两种因素呢?如前提及, “人法地,地法天”六种因素中,实只一阴一阳地法天的阴阳,应以柔刚;人法地的柔刚,应以仁义柔刚以应阴阳,比较明白;仁义以应柔刚,则须加解释仁为仁爱、仁慈,应柔;义为正义、正直,应刚孟子的浩然之气” ,表现为刚,因而说“至大至刚” ,要“直养” ,要“集义(合乎一定时代道德规范的正义行为)”才生这就是说,三才都含有阴阳两种对立的趋势,即“分阴分阳” 要把三才和阴阳纳入卦象中,那就是卦中包括三个阴和阳,所以必须“兼三才而两之” , “六画而成卦 ”卦的六爻,自下向上数,一、三、五为阳爻,二、四、六为阴爻,故称“迭用柔刚, ”六爻以象三才,称“三极 ”陆绩曰:初、四下级;二、五中极;三、上上极。

      按:初、四即地极;二、五即人极;三、上即天极故郑玄云;三极三才也,盖阴阳者,天之极;刚柔者,地之极;仁义者,人之极六爻之动,以此为法[12]所以《系辞上》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卦六爻,分内卦(下三爻)、外卦(上三爻) 《原道》只取其一,即上天下地中人之象 “兼三才”未“两之” 因为刘勰取象的目的,不在于说《易》 ,而在于论文 “兼三才”就够了回顾上述, “实天地之心” ,意谓人象贯于天象、地象的中心位置细品上引《原道》文字,我们还可发现\刘勰严格运用《周易》的概念进行表述 《原道》称“天象” 、 “地形” , 《周易》谓“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原道》称“道” , 《周易》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 、 “三才”与《周易》同;《原道》称“含章” , 《易·坤六三》谓“含章可贞” ;《原道》称;“道之文” , 《易·贲·彖》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不难看出,刘勰是本着三极卦象来阐述问题的综上所述, 《原道》是取三极卦象作为文原的三极之象既立,后文的生发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只将《文心》取象的要者列出,不作说明;后文还要分类论述《征圣》取有《央》 、 《离》卦象, 《宗经》取有《蒙》的卦象, 《辨骚》取有《乾》的卦象, 《诏策》取有《姤》 、 《节》 、 《观》 、 《离》 、 《震》 、 《涣》等卦象,4《议对》取有《节》的卦象, 《书记》取有《中孚》卦象, 《神思》取有《坤》的卦象, 《事类》取有《既济》 、 《明夷》 、 《大畜》卦象, 《时序》取有《离》 、 《乾》卦象, 《物色》取有《复》 《观》卦象。

      此外,有《通变》 、 《丽辞》取有爻变之象, 《序志》取有筮象 三、象为文用刘勰取象以论文:文立而象显,象具而文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分析《文心》所取卦象,意义大致有四;象为文原,象通神理,象示通变,象以明义其一,象为文原如上所述, 《原道》取了三极之象三极卦象是以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的这个整体便是文原刘勰先述道之文,再叙人之文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里的“心”是“实天地之心”的“心” ,是指人这就是说,有了人才有人之文天之文表现为“象” ,地之文表现为“形” ,人之文表现为“言” 天、地、人都有各自的“文” ,因而都是文之原正因为如此,所以刘勰开篇便强调:“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里的“文” ,当然包括人之“文” 人之文的出现,必须以人的产生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人是“与天地并生”的可见刘勰是将三才当作一个整体看待的同时,也可推知刘勰是以人产生之后作为立论起点的我们今天认为,人是后天地而由猿慢慢进化来的但刘勰不计较其先后,从“文”的角度谓“与天地并生 ”换句话说,这里的基本意思是,刘勰认为当天、地、人产生之后,才能产生一个包含天文、地文、人文在内的完全的“文” 。

      既然天、地、人都是文之原,为什么刘勰只称文原于“道”呢?{原道》的“道” ,源于道家思想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产生万物的本原{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人都是由“道”生成的,当然天之象、地之形、人之言也是自“道”发展而来 “道”的内涵为阴阳由于“人法地,地法天”的缘故, “阴阳”便可包含与之相对应的“柔刚”与“仁义” 因此在三极卦象中,天极、地极、人极虽只表现阴阳的分别,却包含了“柔刚”与“仁义”的不同天象、地形是“道”的产物,今天称谓自然的产物;人之言也是自然的产物吗?是的言立而文明” 人之文也是自然的产物人之文是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反映恩格斯说:“如果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末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 ”[13]既然作为人的思维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是自然界的产物,那末,自然界也就是文之原;即“道”为文原5当然,这里刘勰所谓的“文” ,是指文的原始萌芽这与鲁迅称未有文字之前就有“杭育杭育派[14]的逻辑是一样的。

      所以《原道》称:“人文之原,肇自太极 ”但《原道》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文的原始因素原于“道” ,更重要的在于阐述人之文是在“道”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 “道”的具体内涵就是三极卦象幽赞神明, 《易》象惟先 ”隐微曲折地表明变化莫测的道理的《易》象,是最早的人文,也就是人文之原顺着这个逻辑,所以《宗经》称:“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很明显,这里也是就三极卦象来立论的在刘勰看来,三才为文之原,反映三才的三极卦象则是人文之原对于《原道》之“道” , 《龙》学家的认识颇为分歧,唯心、唯物、心物二元论三者都有我想,既然《龙》学家都承认《原道》的基本观点来自《周易》 ,就可顺便追问一句;是否取有卦象呢?如果上面关于《原道》取三极卦象的论述基本符合事实的话,那末,似乎可以在三极卦象基础上寻求“道”的涵义如此,《原道》之“道”的哲学归属便只有唯物一家了其二,象通神理幽赞神明, 《易》象为先 ”《易》象能含蓄而微妙地阐明神明之理,刘勰取象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象赞神明与字载神明,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