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卡壳”的化解之策范文.docx
7页课堂“卡壳”的化解之策课堂“卡壳”的化解之策 李中华 摘要:“卡壳”是一种课堂常态一旦遭遇“卡壳”,许多教师往往不是“换人”,就是自己代劳,直接讲出答案,忽略了让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事实上,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耐心,施一点巧劲,智慧地化解“卡壳”:等等,再等等;读一遍,再读一遍;互相议一议;给个“梯子”;动动手,再想想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教学机智,为师者应不懈努力、毕生追求 关键词:“卡壳”化解策略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错误,甚至低头不语、无动于衷的现象,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我们将其称为“卡壳”—这应该是一种课堂常态出现“卡壳”,有诸多原因:或是教师预设不充分,或是学生文本理解不透彻,或是问题模糊、指向不明一旦遭遇“卡壳”,许多教师往往不是“换人”,就是自己代劳,直接讲出答案,忽视了让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事实上,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耐心,施一点巧劲,智慧地化解“卡壳” 一、等等,再等等 【案例1】洪宗礼执教《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段师谁能说说,童话的结尾为什么让一个孩 子来戳穿骗局?生小孩子天真,他讲真话师说得对大家再想想,有没有更 深一层的意思? 生 我想,我想 师 不要紧张,慢慢讲。
生 我想,我想 师 不要怕,说错了不要紧,刚才肯定有什么从你脑中闪过,可你并没有捉牢它,它溜了你坐下,再仔细想一想 生 我想,结尾让小孩来戳穿骗局符合情理因为天真的小孩不知道怕,所以敢讲真话而且让一个小孩道出事实真相,更有讽刺意义:这个皇帝连小孩都不如,真是愚蠢之极、昏庸透顶,还配做什么一国之君! 师 嘿,你真把一闪而过的东西又抓回来了, 而且想得更清楚、更完整了!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堂上的等待其实就是对学生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教师的宽容和耐心本案例中,洪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深层对话时,学生思维“卡壳”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用爱心安慰、鼓励学生不要着急,耐心地等待学生找回那一瞬的灵感,尤其是在另一个女生举手要回答问题时,洪老师的处理细节更显出大师的风范语文课堂上,能够有“等一等”的心态已经不易,而像洪老师这样让学生坐下想等了一分多钟,更是一种教学的大爱,如此等来的何止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读一遍,再读一遍 [案例2]《行路难》教学片段 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 用四个短句进行表达,有什么用意? 生 表现作者内心非常苦闷。
师 说得不错,还有吗? 师 请大家再朗读一遍诗歌,仔细揣摩一下 师 好,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看法 师 请同学们听老师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师 请同学们模仿老师,再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语文教学论文 )这句话读一遍 生 “多歧路,今安在?”表现了作者此时非常彷徨,内心很复杂,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走 生 运用疑问句,更能表明作者的强烈情感, 这就是他内心的呐喊 生 运用短句,读起来语气很急促,表明他此 时内心非常急切 案例中,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告诉学生再读一遍,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当学生仍没有理解时,教师范读全诗,再鼓励学生模仿朗读充分的朗读,强化了学生的过程体验,学生逐渐亲近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三、互相议一议 [案例3]《台阶》教学片段师新屋快造好了,放鞭炮以示庆贺,本应开心,为何“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师 这个问题大家感觉有点难度,不妨互相议一议再回答 师 哪位同学说一说想法? 生 父亲不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
师 嗯,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 看来同学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请大家联系全篇课文,推敲关键词句,由小组长牵头再讨论一次如果有需要,也可[1][2]下一页 后附相关类型参考文章: 课堂“卡壳”的化解之策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