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观书有感---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1066303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0.9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观书有感》赏析题作者影像:朱熹( 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写作背景:庆元二年( 1196 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 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诗歌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②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 (镜子)一样可以照人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⑤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诗句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 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 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借水之清澈, 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 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 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 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自我检测: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4.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5 诗人朱熹,南宋______家, ______家字元晦,婺源(今_________)人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保存至今6.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2.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3. “源头活水 “,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4.读书 5.略 6. 这首诗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 徘徊:来回移动。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 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 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1. 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 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或: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 物的洗礼 ) 5. 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 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6.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C)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 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 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 水自然源远流长 7. 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借景喻理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8. 理解性默写 (1)诗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诗中暗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 9. “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10. 本诗通过写水,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哲理( 理趣 )诗11. 条件性背诵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 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⑦富有哲理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⑧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 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⑨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⑩表达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1.诗歌第一句中的“李杜”指谁?第四句中的“风骚”又指什么?(4分) 李白 杜甫2.诗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 分 ) 古今对比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3.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4.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 即使是李、 杜这样的大诗人, 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 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可见,作者也不是为了说李杜诗不新鲜而作前两句,更重要的是想反衬后两句5.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 ,这里意思是指(诗 篇文章以及人气 ) 6.一,二两句是否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 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7.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 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1、解释词语:李杜:指李白、杜甫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1、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 杜这样的大诗人, 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 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2、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答:含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