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以“实践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5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以“实践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讨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鼎力之作该书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以“实践思维方式〞较系统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我认为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都十分重大,值得向理论界和广大读者推介 一、提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较为流行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一种“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倪教授认为,把“唯物辩证的〞理解方式当成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误会为旧唯物论的物本主义的唯物,而不是新唯物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唯物因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在怎样地唯物的问题上,是一种既否认自然〔物本〕主义〔朴实唯物论、机械唯物论〕的、又否认人本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新唯物论,即“新的〞、“现代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唯物第二,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误会为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辩证,而不是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辩证。
因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怎样地辩证的问题上,是一种既否认朴实唯物主义辩证法、又否认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辩证法,即从实践理解世界进展、特殊是人类世界进展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根据倪志安教授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问题〞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第二,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人的实践具有十分丰富、冗杂的矛盾本性和规律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别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本然和应然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自觉地从实践去思索、把握、理解、评价和解决这些全部的“实践的对立面的统一问题〞 根据倪志安教授的理解,假如说实践思维方式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怎样思索相关问题,实践规律则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怎样地思索相关问题他认为,以往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规律认为是“辩证规律〞,事实上是对恩格斯有关辩证法的本体论思想的误会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哲学思维把握属人世界的思维规律,应是合于它的实践存在那样的存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而不是像形式规律、思辨规律那样,用思想〔概念〕来限制、规定和推论存在。
由于属人世界中一切存在均是属人存在,对属人存在的思索,由于“实践〞这个规定项、基础项和中介项,即属人存在的生成、进展项的注入,属人存在已贯注了实践的烙印,创生出自然存在所不曾具有的新的生成、进展方式,亦即规定它自身超自然存在的属人存在的规律——实践存在的规律〔规律logos〕由之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规律,应是以实践为基点,以实践为视角、切入点、立足点〔包括出发点和归宿点〕,按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进行思维的实践规律倪教授在著作中,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规律的五大基本规律:即实践的思维和存在同一律、实践的对立统一律、实践的质量互变律、实践的否认之否认律、实践的历史和规律统一律 应看到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索: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问题,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忽视了的一个问题,这就为我们坚持和进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第二,有关思维方式问题的讨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月起才渐渐开展起来,而实践规律则是刚提出一个新课题,需要讨论的问题许多这些问题又势必涉及到诸如“实践思维〞的规律结构与“唯物辩证思维〞的规律结构在本质上的有何区分、在致思趋向上有何不同、在运思途径上分歧何在等。
二、提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一系列新的观点、原理、方法和规律 遵循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倪志安教授提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一系列新的观点、原理、方法和规律:诸如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真理的本质和属性、社会历史时空、劳动价值论、生产力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等观点和原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历史主义、群众路线、统筹兼顾等一系列的方法;科学进展视阈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与辩证法、科学进展观与实践历史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要实现的“三大转变〞等应用性原理;以及作为历史唯物论的“人-自然-社会〞的协调进展规律 这里仅以他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和“人-自然-社会〞的协调进展规律为例,说明他的良苦专心和理论创新所在: 倪教授认为,传统教科书一般都把“生产力〞界定为“人类制服和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这样理解、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缺陷是:第一,对“生产力〞的界定,未能精确概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丰富内涵;第二,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等构成要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是附加在马克思名义下的斯大林的观点;第三,从“构成要素〞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遵循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而是旧哲学的思维方式。
那么,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会得出什么样的不同结论呢?第一,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界定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实践能力第二,对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人类进行社会生产的生产力〞和“组织社会生产的生产力〞两大构成部分倪教授在著作中并进一步对人类生产力这两大构成部分,分别给予了合于马克思主义思索的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从而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又拓展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倪教授认为,科学进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进展基本规律的新认识科学进展观中所蕴含的“人-自然-社会〞的协调进展,事实上是一条被传统教科书遮挡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进展基本规律人-自然-社会〞的协调进展规律,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进展的基本规律,是因为:〔1〕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早已具有这方面深刻思想的;〔2〕科学进展观依据现当代人类的实践阅历,已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思想提升到人类社会进展规律的高度;〔3〕“人-自然-社会〞的矛盾是人类社会进展中的基本矛盾。
倪志安教授的大作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许多,内容广泛而蕴含深邃,值得人们去细读品味,这里主要就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提了一些看法,祈请批判指正 责任编辑:陈剑 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