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样本.docx
23页总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摘要]人需要道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教育如何成人,这是一个难题对此康德基于其批判哲学,提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和目的道德教育面临着教育的强制和教育者的自由的矛盾,这是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康德提出榜样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冲突但是康德的解决方式引起学界的批评,这些批评忽视了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引导—思维建构—自由选择—自由的确立”的多层次的逻辑进路及其价值[关键词]道德教育;榜样;自由;强制17—12—总康德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人是什么”学界通常关注的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从知、情和意这三个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批判哲学从先验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揭示出人的知、情和意这三种心灵能力都有先天的原则,以及各自的立法的范围和界限然而,康德哲学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经验人类学的维度康德需要讨论,处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能够持续进步,二是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前者是历史哲学的问题,后者是教育学的问题教育学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它涉及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
在康德看来,人需要教育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人具有善的禀赋,这给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人只有通过教育才可以实现他的这些禀赋;通过教育,人培养了技能,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文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意识到他在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中的责任当然,康德也面临如何从强制培养自由的道德教育的难题笔者认为,他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学界一般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关注比较多,对康德的教育学研究比较少近几年国内外开始关注康德的教育学,国外学界在20____年出版一部关于康德教育学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康德和卢梭的关系问题(下文会提到);第二,对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的探讨,其中苏尔普瑞南特(chrisw.surprenant)指出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这是对教育学的贡献,虽然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完善的(p10);第三,康德教育学在体系中的作用问题,其中赫伯特(garyb.herbert)指出,康德的体系类似于感性形式,使得道德的先验原则能够运用于经验之中(p813)汉语学界也做过一些细致的研究,比较突出的如詹世友教授详细梳理了道德法则在康德教育学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以之为基础对当代的教育进行了反思(p1)。
刘凤娟对康德人性公式的解读有助于理解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p797)林晖教授也发表了对康德教育学深入研究的论文,对第二个问题做出详细讨论(p160)无疑以上的问题都值得深入讨论,本文详细讨论第二个问题,立足点与林晖教授类似,不过本文的角度与他不同,试图从榜样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3—13—总一、人为什么需要道德教育3—14—总康德在《教育学》的“导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p441)作为婴儿,他需要照管;作为幼童,他需要训诫;作为学生,他需要塑造在内的教导婴儿需要照管,否则它就会使自己受到伤害比如破壳而出、尚未睁眼的雏燕会让自己的粪便落到鸟巢外与之相反,如果没有父母的照管,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会招来其他猎食的动物训诫是把人的动物性改变成人性动物按照其本能就是它的一切,其规定是由“外在的理性”来安排好了的动物只具有本能,除了本能之外,它没有其他的规定人与动物不同,人没有特定的本能,他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计划当然,人也有与动物一样的某些本能,比如人具有食色等欲望,但是这些欲望的发展和满足不是自然而然的,满足这些欲望有着诸多的考虑比如吃饭,动物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模式,看到食物就要吃。
人肚子饿了,面对面前的食物,在食用之前,会考虑这些食物是否健康,是否得到他人的允许等问题这些考虑体现人的本质,即理性在论文《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观念》中,康德指出:人没有公牛的角,没有狮子的爪,也没有狗的牙齿,而只有双手,人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p26)动物的这些器官都有某种特定的功能,能够使它们满足自己的本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下去相反人的双手只有在他自己不断地练习和尝试才具有某些功能但是,人的理性一开始是不完善的,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理性能力的使用需要有身体的基础;另一方面,理性自身需要得到训练和培养人初来到世间,身体很虚弱,需要他人的看护和抚养他没有养活自己的技能,也不清楚如何与他人交往,更不明白自己作为人的独特价值这些能力都是理性的能力,是人应当具备的因而,他需要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他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柏拉图在《美诺篇》里提出教育学所面对的一个二难问题:“一个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研究他不知道的东西p250)因为他不需要学习已经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学习他不知道的东西柏拉图引入了回忆说解决这个问题,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灵魂已经具有理念世界的知识,灵魂与肉体结合之后,忘却了这些知识,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引导的手段把这些失去的知识恢复过来。
柏拉图的回忆说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教育如何可能的问题,第二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既然人的灵魂在来到世界之前就具有知识,知识潜在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教育的可能性就在于人具有这些潜在的知识如果人不具有这些潜在的知识,那么教育就徒劳无功,毕竟动物无法被教育成为具有理性思考的存在者对于第二个问题,柏拉图说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恢复失去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最高的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康德也面临教育的这两个问题与柏拉图用具有神学倾向的回忆说不同,康德从人的禀赋的概念入手来解决教育的可能性问题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之中,康德提出人具有三种原初的禀赋这些禀赋是人要成为人的必然的形式,它们是潜在的,表达人这样存在者的一种可能性它们都与人的本质规定相关这三种原初的禀赋分别是:第一,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者,具有动物性的禀赋,这包括保存自身、延续种族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本能;第二,人具有人性的禀赋,人性是一种通过与他人比较而获得的自爱,也就是说,在他人的看法中获取自身的价值;第三,人具有人格性的禀赋,这种禀赋使得他易于接受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把道德法则当作自己意志的充分动机,即做一个道德的人。
康德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列举这三种原初禀赋的,动物性是人的本能,人性与我们通常说的工具理性有关,人格性是人性的理念,是完善的人性完善的人性不是停留在工具性的算计之中,而是超出这种算计之上,把某种纯粹善的原则,即把道德法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根据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道德的人他不仅能够运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幸福,而且还有能力____于这种创造之外为自己设定一种绝对的价值从而,康德对教育尤其教育的目的的理解与柏拉图有别,在康德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道德的人,我们可以把康德的教育学看作是道德的教育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之前的著作中,没有把人性的禀赋与人格性的禀赋明确地区分开来比较明显的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把人性看作与理性的自然等同的术语,认为“理性的自然区别于其余的自然,就在于它为自身设定了一个目的”(p75)康德在这里把人性看作是一种设定目的的能力由于这里的目的是多样的,只要它在道德的限制之下就行,所以这里的人性概念是广义的,也包括与假言命令相关的理性能力康德之后区分人性的禀赋和人格性的禀赋,有多种意义对于教育学来说,它揭示出道德教育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即对人的技能培养、人的文明化以及人的道德化,前面两种能力的培养属于完善人性的禀赋,并且对于最后一个阶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在《伦理学讲义》中,康德指出:“人类的最终的命运是道德的完善,只要它是通过人的自由所完成的,借此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有能力获得最大的幸福的……然而,我们如何寻求这种完善,以及这种完善从何处可以被期待获得呢只能够通过教育p22021)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道德的完善,也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达到道德的完善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是一个自由的人所以教育本质上是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二、道德教育如何进行7—15—总康德把教育分为两个部分:自然的教育与自由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主要是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培育和发展,自由的教育则是把人塑造成一个自由的存在者对于一个自由的存在者来说,他具有____思考的能力,具备养活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与他人相处,除此之外,他也具有一种____的价值因而,康德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训诫,这个阶段是为了防止动物性对人所造成的伤害,驯服人身上的野性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禀赋可以向善,但是如果不加以训诫,很容易导致人染上贪食、荒淫放荡等恶习这些恶习使人无法摆脱动物性,成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第二个阶段是培养,即造就人的技能,使人具有实现某些目的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他在成人之后养活自己。
由于技能是多样的,个人的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康德认为,有些技能在所有的场合都是好的,比如读和写,有些技能只是为了一些目的,比如音乐,为的是让我们招人喜爱康德做出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说明有的技能是必备的,有的技能则不是培养人的技能,对应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提到的假言命令中的熟巧的命令熟巧的命令的目的是随意的,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对于行动者来说,医生使患者康复的处方与投毒者为了保证致人于死地的处方,在价值上是一样的只要这些行动可以达到目的,它们就是善的但是我们知道,诸目的有价值的区别,所以相应的技能在价值上是有区别的康德批评道:孩子不知道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于是父母就试图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期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用得着,“以至于父母们普遍忽视了训练他们对也许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目的的那些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并校正他们的判断”(p44)培养技能很重要,它发展了人的双手运用其他事物达到自身的目的的能力,为人成年后在这个世界中养活自己打下基础然而它不是教育的全部,一方面,技能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的技能对孩子是合适的,这在于他对幸福的理解;另一方面,技能也需要受到道德性的限制,没有这种限制,越熟练的技能作恶越大。
所以,技能性的培养只是教育的一个阶段目前,很多家长很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上很多____班孩子们很辛苦,家长也很累其实,家长们需要思考自己的孩子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何种技能对他是合适的,他培养这些技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仅仅作为爱好,还是作为以后的生存的手段第三个阶段是文明化的培养这个阶段就在于培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文明化的人不仅具有好的技能,而且善于处世在诸多场合中,他能够比较好地把自己的内心想法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在人群中招人喜欢,人们愿意与他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要做到这些,他必须掩饰自己,使得自己让他人无法完全看透,但是又必须能够察言观色,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在一些特别的场合,他需要隐藏自己的想法,甚至接近于虚伪,但是又不能是虚伪的所以康德说,这个阶段“在人身上是最后出现的东西,但按照价值,它居第二位”(p486)它要求很高的技巧,需要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才有可能更完善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情商教育属于这个阶段在现实中,有的人技能很强,但是他很率直,经常不注意他人的感受而把自己的想法非常直接地说出来,导致人们不太愿意与他相处。
到底如何评价这样的人呢他们也许不会作恶,但是无法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从康德的角度来看,他缺乏文明化的教育让自己变得招人喜欢,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化的培养所需要的时间最长,但其价值低于道德性道德性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指出:“道德性就是行动与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