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阻断地区1例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误诊分析.doc
2页传播阻断地区1例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误诊分析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曾是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较重地区之一,历史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6019.38万平方米;查出血吸虫病人71981人;查出病牛61652头经过几十年的防治,全市于2000年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涌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加上与邻近重疫区荆州市、松滋市人员往来频繁,2000年来,共报告13例输入性急感病例(2003年6例、2004年2例、2005年4例、2009年1例)其中2009年发生1例急性感染误诊病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家住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桥河村4组,为宜昌市某货船学徒,于2009年6月16日随货船到达湖南省岳阳市港务局码头,货船抛锚后,患者独自一人下水游泳半小时之后随货船返回巴东,6月26日,患者自觉有感冒发热症状,自服“感康”后约2-3天症状消除7月21日,患者随货船再次到达湖南岳阳港务局,当天患者感觉有感冒发热症状、厌油、食欲下降,症状持续数天未缓解,于7月25日在岳阳当地诊所就诊,测体温℃,当地诊所以感冒发烧治疗,用药2-3天后仍未缓解患者遂到当地另外一个诊所治疗,另一诊所仍以感冒发烧治疗,用药2-3天后无好转。
因曾到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诊所怀疑其感染血吸虫病,建议病人去正规医院治疗8月5日患者返回宜昌,在市级某综合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常规检查及疟原虫、伤寒、抗酸染色等病原学检查,无特殊医院以肺部感染治疗4天后,无明显好转遂转到另一市级综合医院,医院怀疑双肺感染,住院治疗8天,给予抗感染(苯唑丙林、去甲万古霉素、依替米星、头孢哌酮)及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诊治8月17日,患者到武汉某医院住院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血吸虫阳性,粪便涂片检查找到血吸虫病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合发病史和临床症状,诊断为急性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治疗4天后,病情好转,患者于8月21日返回宜昌到血防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即给予病原学治疗及护肝和对症处理,吡喹酮总量(120mg/kg)六日疗法,每日剂量分三次口服,第1~2天给予总剂量的1/2,余下的[作者单位] 443003 宜昌,湖北省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 李晓明(1984-),男,医师研究方向:血吸虫病防治1/2剂量于第3~6天分服,住院5天后体温开始恢复正常,症状全面改善,粪便检查转阴后痊愈出院2 讨论从患者的诊治过程来看,曾先后到市级两家综合医院住院治疗,被误诊为“肺部感染”。
贻误了诊治时机,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急性血吸虫病的初发症状多表现为持续高温,出汗,有的甚至出现高热惊厥,易与许多发热性疾病相混淆;二是由于宜昌市于200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两家医院所在区域属于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当地临床医生对血吸虫病知识不够熟悉,在门诊中对血吸虫病的警惕性不高,没有注意询问患者有关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史医院行多项实验室检查,如疟原虫、肥大反应、结核杆菌、HIV等检查,对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却有所忽略传播阻断地区出现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例并不少见[1],由于多年未出现本地急性血吸虫病例,医务人员和居民的血防意识谈化,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出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后容易造成误诊[2]王汝波等研究提示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钉螺扩散,钉螺面积上升较快,一旦输人传染源就可能导致重新流行[3]因此,为了防止误诊现象的再次发生,使病人得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宜昌市血防主管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血防专业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血吸虫病急感季节(5-10月)提高血吸虫病诊断意识及诊断水平,并开展发热病人的急性血吸虫病筛查工作,对有疫水接触史的发热病人必须进行血吸虫病检查,防治漏诊、误诊。
同时加强疫情报告,按规定实行网络直报及血吸虫病急感疫情报告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认真抓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及非流行区的人群健康教育和临床医生诊治知识培训通过人群健康教育的开展,使疫区本地居民、来往于疫区,尤其是重疫区的务工人员、前往疫区打工返乡人员、旅游者能了解血吸虫病的常见知识,并结合本地区疫情状况,适时开展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创新健康教育模式,提高血防宣教水平使之一旦出现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患者能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做相关检查或如实向诊治医生提供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史通过对临床医生的诊治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在发热病人门诊工作中注意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提高其诊治急性血吸虫病的业务水平从而能及时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巩固传播阻断地区血防成果参考文献[1] 詹福初.传播阻断地区输入型急性血吸虫病1O例误诊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7(1):23.[2] 周红卫,郭加宏.传播阻断地区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一例报告[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1):16.[3] 王汝波,汪天平,王立英,等.中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回升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56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