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椎旁丘状占位病变.docx
9页胸椎旁丘状占位病变--胸椎神经鞘瘤病史:患者,女,64岁,因胸部不适入院图1-CT平扫图2-T2WI轴位图3-T1WI轴位压脂图4-T2WI矢状位压脂图5-T1WI冠状位压脂基础解剖影像:图6图6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肺窗和纵膈窗的融合CT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 胸椎骨质高密度影,棕色箭头所示为椎弓及棘突骨质高密度影,蓝色箭 头所示为椎间孔低密度影与椎管相通所示层面显示心脏及胸主动脉影 像,因增强呈明显高密度影本图节选自《CT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 谱》图5图1为CT轴位及图2-5为MR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1白色 箭头所示可见第8胸椎右旁丘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图2白色箭 头见病变呈稍长T2信号,呈宽基底贴于胸膜,临近后肋骨质边缘受压 分界不清图3-5黄色箭头见病变呈哑铃型与椎管相通,T1压脂像呈稍 高信号,T2压水压脂像呈高信号影像描述:CT示第8胸椎右侧脊柱旁沟见丘状占位病变,呈宽基 底贴于胸膜,临近肋骨骨质受压MRI示病变呈稍长T1长T2信号,压 水压脂像呈高信号,边界清晰,病变呈舌状向椎管内部延伸,相邻骨质 边缘受压,相邻脊神经增粗,信号增高影像诊断:第8胸椎旁占位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以神经鞘瘤 可能性大。
分析思路:1. 临床病史:老年女性,因胸部不适就诊,提示良性或低度恶性可能, 转移不除外2. 部位与形态:病变位于胸椎右侧脊柱旁沟,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处,病 变与椎管呈哑铃型相通,提示病变来源于椎管内可能鉴别需要考虑局限性间皮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间皮瘤多有 石棉接触史,病史未提及,且多伴有胸腔积液、呈多发丘状或单独巨大 肿物,不会出现与椎管相通表现,本例可以除外;脂肪瘤呈典型脂肪密 度影,CT值为-40~-120Hu,增强无强化,本例可以除外;神经源性肿瘤, 多源于肋间神经,内部密度不均,增强不均中等强化,对临近骨质有压 迫、侵蚀,本例符合术后病理:胸椎神经鞘瘤胸壁神经源性肿瘤1. 临床病史:可以起源于胸神经根、肋间神经、脊神经根、椎旁神经节,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神经瘤等,病理上神 经纤维瘤边界清楚、无包膜实性肿瘤;神经鞘瘤为有包膜肿瘤,由间隔 束内紧凑排列的纺锤细胞交错穿插而成临床多无症状或肿物压迫肋间 神经引起疼痛2. 影像特点:CT可见孤立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密 度均匀或不均匀,因神经源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引起临近骨质压迫、 侵蚀形成压迹。
增强肿物多不均匀强化MRI多呈等或稍长T1长T2圆 形或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可以呈哑铃型、丘状、舌状与椎管相 通,压水压脂像呈高信号,增强明显不均强化鉴别诊断:1. 胸膜间皮瘤:少见的原发胸膜肿瘤,与石棉职业相关多见于50-70岁老年患者, 以胸痛、呼吸困难、干咳多见病理学上为弥漫性或局限性胸膜增厚或 肿块组织学分为上皮性、肉瘤样和混合型CT表现为胸膜弥漫性或局 限性增厚,多丘状或巨大肿物呈宽基底附于胸膜,伴胸腔积液、患侧胸 廓缩小、纵膈向患侧移位2. 胸壁脂肪瘤:最常见胸壁良性肿瘤由完全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具有完整包膜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高峰为50-70岁,肥胖居多,表现为局部缓慢 增大质地软无痛性肿物多于体检或偶然发现CT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 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为-40~-120Hu,增强无强化3.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少见原发胸膜肿瘤发病年龄为40-80岁临床表现与肿物体积大 小相关,早期可无症状,若体积巨大可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少数 患者有杵状指及肺性相关性关节肥大大体标本呈单发、有包膜、有蒂 分叶肿物,起源于脏胸膜切面见旋涡状小结节,可有坏死、出血和囊 变。
DR表现为边界清楚、分叶状孤立肿物,若体积巨大,很少呈肺外肿 瘤特征°CT可见软织肿物呈宽基底贴于胸膜,密度不均,1/4可有钙化, 增强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血管穿行病例小结:本例主要讲述脊柱旁沟病变的鉴别分析方法,重点讲解了神经源性 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 鉴别诊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