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钟》创作背景及欣赏.doc
2页李斯特《钟》创作背景及欣赏一、创作背景 《钟》的创作源于一场音乐会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热血沸腾,并满怀豪情地创作《革命交响曲》然而七月革命没有成功,“光荣的三天”后什么也没有变化,人民比以往更加贫穷,李斯特迷茫的心又失去了寄托就在李斯特郁闷的时候,1831年3月9日伟大的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做客巴黎,并在大歌剧院大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让李斯特目瞪口呆,他被帕格尼尼那双魔手,那根魔杖般的弓子给征服了这场音乐会就像一堆篝火,点燃了李斯特心灵之火他日复一日地工作,苦练各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技术,他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于是他选用了《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成钢琴曲《钟》 二、乐曲简要分析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顿音奏法形成的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 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利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经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演奏时间约4分钟在这首双主题变奏曲中,第三部分的两个变奏主题均以轮指法语汇构成,特别是第二主题复调织体的手指轮奏,使这一技巧产生新的难度虽然全曲采用三段体的写法,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重复,因此同时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征 三、主要技术分析 该作品主要运用了变奏手法,由两个主题进行交替变奏构成技术内容包括:远距离音程的敏捷跳跃、八度的快速重复音、单手同时旋律和颤音、快速的跑动音群等以下笔者将结合乐谱及声音要求对该作品进行技术分析: 1.远距离音程的敏捷跳跃主题穿织在十六分音符远距离音程的跳跃中,必须突出主题旋律,因此要求大指深而持续有表情地触键,手要靠近键盘,放松整条手臂,并使手腕柔顺地带动手指在高低音上移动,在移动手的时候要迅速调节好手指的动作 2.快速的八度重复音弹奏时将有关的手指、腕部或下臂撑牢为一个整体,由肘部发力,每弹一次八度,手指立即很有弹性地离键在98—130小节中都有这种奏法,声音要求明亮,有色彩 3.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和颤音要求坚持弹出颤音规定的数目,并且要均匀,富有表情弹长颤音时要控制好音色和力度,手指贴键演奏旋律部分的手指要轻巧,多一些泛音感,音色要圆润两个声部要整齐,保持住统一的律动。
4.快速跑动的音群集中在华彩性质的经过句和双手的交替触键技术可采用精致的非连音触键法,指尖细致快速地触键,手指重量一般不保留到键底,指尖离键要快,音色效果轻巧、透明、清晰;双手交替弹奏半音阶时,要力求力度均匀、平稳 总之,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以炫技为特点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占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如今仍然非常流行的作品之一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末乐章回旋曲的主题改编的《钟》,已成为钢琴专业演奏技巧进入高级阶段后的必修之作李斯特钢琴作品《钟》也是青年时代的他致力用于扩展手指技术,重视诗意形象化的钢琴技术和美妙的音响,突破当时那种虽然完美但却过于刻板的技术的不朽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已经不仅是高难技巧的炫耀或训练,而且是显示作曲家丰富想象力和表达思想感情意境的标志他与进步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一道,为创造明朗的、色调鲜明的艺术共同奋斗,追求革新,努力摆脱清规戒律的精神,对当今甚至将来的音乐创作仍然影响深远。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