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分析.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0791663
  • 上传时间:2021-1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27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分析 陶砥[摘要]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但新加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探索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党统领、政府推进;二是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三是明确底线、厉行法治;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五是经济为先、多维并举对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进行考察与分析,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有启发[关键词]新加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政策;民族工作:C956:A:1674-9391(2018)04-0050-08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40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指多民族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协调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从而达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和谐状态。

      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曾经集多种民族问题于一身,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单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较大但新加坡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探索出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模式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治理模式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是其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较为有限,并且多从某一具体方面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其较具代表性的政策,如互嵌式社区、双语政策等,而系统性与宏观性的研究成果为数尚少本文重点考察了新加坡民族问题的特征及历史成因,试图系统梳理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模式的主要内容,并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模式的鲜明特色,以期为加強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借鉴一、新加坡建国之初民族问题的主要特征“民族问题是新加坡建国初期政治发展的特色,也是新加坡政府和人民永远摆脱不掉的难题[2]61,新加坡建国之初,其民族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被殖民历史较长且民族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张力明显一)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特殊的地理、地缘条件,造成了新加坡特殊的民族结构,而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又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侧的狭窄入口处,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乃至美洲的海上航运枢纽,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其南部海面,海阔水深,较少受风暴影响,是天然的绝佳港口英国殖民者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在新加坡发展港口转运贸易,并将其建设为一个国际自由港,这使得世界各大文明在此交汇,这也导致新加坡人口构成以移民及其后裔为主,形成了多民族分布的人口格局据统计新加坡目前存在二十多个民族,以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为主,其中又以华人数量最多马来半岛地区是马来族的主要聚居地,新加坡在开埠之前就有一定数量的马来人居住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在亚洲进行殖民扩张的桥头堡,所以许多印度人随英国殖民者来到新加坡同时,随着新加坡经济活力的逐步显现,华人劳工开始大量涌入,同时也有大批中国南方的民众为躲避动荡局势来到新加坡,十九世纪中叶后,华人越来越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主流另外,从地缘上来看,新加坡位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两国之间,印、马两国的人口构成均以马来人为主,且两国的民族宗教构成十分复杂马来西亚的主要人口构成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以及一些其他原住民群体,印度尼西亚境内更是多达三百多个民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在两国均有不少信众。

      这就意味着新加坡是“马来人海洋中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岛屿”同时,众多跨界民族的存在,也使这一地区的民族结构更为复杂二)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漫长的被殖民历史,使得新加坡发展极为不平衡,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数量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差距较大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猜忌,而且矛盾重重英国殖民者从统治新加坡之初,就要求各民族异地而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不同民族主要在各自的居住区域内活动,保持了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而缺少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得民族之间存在严重的隔阂,整个社会呈现出鲜明的异质化特征1819年,为了满足在印度的殖民扩张以及对华贸易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莱佛士带领七艘船只停靠在新加坡的圣约翰岛,通过与当地统治者修约,获得了在岛上建立殖民点的资格,自此“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活动开启了新的一页,并添上了‘合法的点缀[3]5881822年,莱佛士在新加坡实施分区制度,按照族群设立马来人区、华人区和阿拉伯区,规定各民族分开居住日本帝国主义在新加坡的殖民历史,使得新加坡的民族矛盾更加恶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与英国开始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军事角力,这场较量以英军的惨败告终,1942年2月,英军正式投降,日军开始了其在新加坡三年半的占领和统治。

      在此期间,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对新加坡进行敲骨吸髓的掠夺,还蓄意挑拨民族关系,制造矛盾由于战争期间新加坡爱国华侨的顽强抵抗,日军占领新加坡仅4天后,即对华侨展开残忍屠杀,超过两万人因此丧命在对华人进行疯狂报复的同时,日本占领当局扶植马来人中的封建势力,在新加坡召开马来亚各州苏丹代表会议,并设立常设机构与此同时,还在新加坡成立了“印度独立同盟总部”,培植“自由印度政府”傀儡政权对各民族分而治之,挑拨关系,为其所用,给新加坡的民族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英国殖民者踏上新加坡的土地之时,这里还只是一个仅有四五百人(主要是马来人和华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为了尽快开发新加坡,使之服务于自身的殖民扩张,英国殖民当局大力招揽劳动力,这些被招募过来的移民“没有定居和扎根的打算,他们对新加坡怀有强烈的‘异乡观念,挣钱回家和落叶归根是普遍的心态[4]7与此同时,由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方式是“和平”“合法”的,所以新加坡在百余年的殖民地历史中,与宗主国之间没有出现激烈的矛盾,缺少促使各民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起来的外部压力,也使得新加坡没有像其他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那样,出现意在实现民族解放的民族主义运动,缺少独立建国的内在动力。

      而在日本的黑暗统治下,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挑拨,各民族间的猜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缺乏共同建国的基础新加坡的独立建国不是地域内各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而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英国势力重返新加坡,希望恢复其殖民统治但战后的新加坡经济凋敝,内部矛盾重重,而且二战期间英军弃新加坡于不顾而投降,给新加坡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感情创伤至此,英国政府再也无力用原有的方式继续统治新加坡了经过与英国政府的数轮博弈,新加坡确立起一整套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逐步实现自治,1959年5月30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1963年,为了扭转艰难的处境,新加坡自治邦并入马来西亚联邦,希望在联邦的庇护下应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开展繁重的建设任务但此时的新加坡内部,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各异且与各自的“母国”有着微妙的联系,加之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外部势力的挑拨,新加坡内部民族冲突异常激烈,1964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爆发两次大规模暴力冲突,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新加坡被迫退出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宣告:“从今天,本年8月9日起,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建立在自由和公正原则之上的民主、独立的主权国家,并在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里,永恒地谋求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5]250至此,繼英国人在此地开埠146年后,新加坡正式独立综上所述,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民族结构复杂,且各民族在情感上对于其母国有很强的依赖;长期的被殖民历史,殖民者对于各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加深了各民族的自我意识,新加坡国家的独立并非来自各民族共同的选择因此,新加坡建国之初,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缺乏对于新加坡国家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明显张力二、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模式的主要内容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而言,民族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处理不慎便会使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危险境地,更遑论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效进行正因如此,新加坡政府对国内民族关系始终保持高度重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性措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地协调了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是以具体的经济生活为逻辑起点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强固民族团结的经济纽带,为弱势民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单元民族对新加坡国家的认同,而且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物质条件。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国家富强是人民产生国家认同感的基础,新加坡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新加坡在实现自治之前,发展完全服务于宗主国,具有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经济结构单一、工业落后,再加上战争的创伤,1965年新加坡建国之初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GDP总量仅有9.73亿美元,人均GDP只有516美元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新加坡政府锐意进取,在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的同时,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扩大出口,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适时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起了较为发达的电子业、石油化工业、金融业、航运业、旅游及服务业同时,为了克服其“国小人少”的局限性,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成立跨国公司,并积极为海外企业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服务,逐步发展起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跻身发达国家序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至2017年,其GDP总量已达3057.57亿美元,人均GDP达53880美元,世界排名第1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幅提升了国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新加坡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同时也为各项民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

      第二,倡导各族人民共建共享,强固民族团结的经济纽带各族人民亲身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并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将自身与国家视为休戚与共的整体,各民族的凝聚力才能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而不断增强不管我们属于什么种族,信仰什么宗教,我们有权取得我们的东西,是由于我们参加了生产,而不是因为我们的种族和宗教,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报酬凡此种种只有在正正当当的竞争和公平合理的分配使每个人都觉得为集体存在、为集体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值得的时候才有意义[5]464在鼓励人民自食其力,亲身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政府也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最为典型的便是“居者有其屋”的公共住宅政策新加坡还有定期与国民分享财政盈余的惯例,将部分财政盈余款项直接分配给国民如2011年,新加坡政府与民众分享66亿元的财政盈余,其中32亿元直接分配给所有成年国人,34亿元作为长期的社会保障投资新加坡建国五十余年来,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较高,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根本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逐渐建立了牢固的经济纽带第三,為弱势民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避免因发展失衡而导致的矛盾。

      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是新加坡长期面临的问题建国之初,国内主要民族间的贫富差异就非常明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