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研究.doc
11页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研究第一章 建 置 一、位置境域 二、建置沿革 三、城池形态变迁第二章 祁县古城社会经济环境第三章 古城人工环境一、古城池形态 二、古城格局 三、公共设施 四、民居风格(各个大院第四章 古城人文环境一、祁县名人 二、民间文化1.社火2.棚 3.票社4.晋剧和祁太秧歌5.其他第五章 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一、得尽地利的区位特征构成了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一二、以商为主体的城市格局构成了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二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建筑中的瑰宝,众多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积淀着先辈的智慧和创作的经典,以晋商民居为代表的晋商文化是汉文化的又一结晶,它完全可与北京古都文化、江南水系文化相媲美,它代表着商业、居住、文化、艺术的融合,洋溢着公平、平实、谦慎、勤奋的信息 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古建筑群虽已得到一定的保护,但却忽略了对环境的继承和文化的延续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已是不争的课题,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单纯的古建筑及其环境保护的问题,更应包括如何使古建筑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在编制“祁县城市总体规划”之初,着手整理、挖掘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剖析其根脉,相信对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历史名城与现代化新城的相得益彰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祁县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是集传统街巷、店铺、寺庙于一体的庞大的明清建筑群,现今“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四十大院”的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再现了明清时期古城的整体格局与风貌,历史上四条大街店铺林立、商号云集,尤以东西大街被誉为“明清商贸第一街”古城内商贾大院墙高院深,造型华丽;古寺观庙,或南或北,或东或西,各司其职,成为古城内空间、信仰、乃至文化的向心,唯系古城千余年的社会、经济、文化网络 追根溯源,古城及民居的建设皆源于其特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脉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祁县人却有着以经商为荣的传统源于山西晋商的票号业,祁县人也是创立和发展者,商业发达时期,县城一派繁荣景象从现存建筑依稀可辨当年店铺的门类,民宅的营造也处处体现着以商为荣的经营理念 时事变迁,如今古城墙已荡然无存,但豪华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依旧述说着当年的盛况祁县古城与平遥古城一样是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典型实例反映,但与平遥古城相比,祁县古城蕴含着另一种文化现象,毕竟渠氏家族、乔氏家族曾经各自垄断了东西半城,这里的古建筑规模更宏大,结构更精巧,工艺更精细,文化品味更高。
祁县古城与平遥古城的雄伟与众多晋商大院的雍荣相比,更多地体现在它的集古老街巷、店铺、民居大院、古寺庙以及众多名人、民俗于一体的文化现象祁县古城完全堪称为平遥古城的“姊妹花” 第一章 建 置 祁县历史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了梁村古文化遗址,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 一、位置境域 祁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大岳山北麓,汾河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2″~112°39′6 ″、北纬112°4′5″~37′28°6″,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涂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山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汾河相望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县政府驻地在昭馀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8′、北纬37°21′ 二、建置沿革 据《周礼·职方》与《尔雅·释十薮》记载,在远古时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积水地带,叫做“昭馀祁泽薮”,祁地由此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公元二年(前556年)将祁地分给大夫姬奚做食邑姬奚以地为氏,改姓祁,即祁黄羊,城邑建于今县城东南7.5km的古县村,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到本世纪初年,下古县村东门楼巷、南口等处,仍有古土城遗址可寻。
村中原建古祁奚庙,祭祀祁奚,于建国前塌毁秦、汉、三国属太原郡,西晋祁(265-290年)仍归并州统辖,县治迁徙至今县城东南3.5km的祁城村,现古城已无遗址可寻,但仍有“城角池”“城门口”等地名,可大致推测古城的位置直至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并州别驾分瓒始迁县治至今址,筑土为城,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三、城池形态变迁 北魏城垣原系土城周长四里余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四周挖护城池,池深一丈明景泰元年(1450)重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增筑太原卫经历庄科来邑视事,令增加高、厚各五尺,创筑东、南、北月城三座增修敌台三十座万历五年(1577)土城周围砌砖加固周长如旧制,高、厚又有所增万历八年(1580)大加修缮,四门上各建重楼一座,城四角增设角楼高七尺,宽一丈城壕外遍植柳树,计二千余株至此,城益雄峙康熙十年(1671)城复颓圮,东城墙坍毁过半,后修补四十四年(1705)、乾隆三十五年(1770)均重加修葺 县城西门外有西关城一座,明嘉靖二十年(1541)创筑,初为土城,隆庆四年(1570)易为砖墙城周长二华里,高二丈五尺,底厚二丈,顶宽一丈,女墙高五尺。
设东门一座,北门一座,南门三座,敌台八座,俱设楼舍,西、南、北三面各有壕沟一道,三条一丈,宽三丈内设护墙一道南门外有演武场一座,东门紧靠大城壕与县城互为倚托 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城里关外修筑明碉暗堡,深挖护城河,四门城楼及角楼改造为碉堡,古城遍体疮疤,面目皆非 1955年前后,为便利交通,于城墙小东街东口桂林巷祁县中学门口、天相街西口、火神庙街北口、新道街东口开挖五条通道1970年前后,城墙平毁,但古城格局依然风韵犹存 第二章 祁县古城社会经济环境 在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邦,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其活动区域遍及国内各地,并把脚足踏到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经营项目也十分广泛,“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尤其清代创立票号之后,商品经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并且其经营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在世界商业史上是罕见的就晋商整个群体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晋商本身的特质是重要的内因,但同时,到了清代,也得到了优于明代的更多的客观条件和宏观环境。
首先,国家的统一,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为晋商遍及南北的经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第二,清代前期水陆驿站干道的迅速扩展,为山西商人占领北部、东北、西北广大市场提供了贩运贸易必需的交通条件;第三,清代前期,在明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清政府采取的发展生产,鼓励商业活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基于上述历史条件,经过大力经营,积极开拓,其商业经营资本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入道光以来,晋商首创了山西票号随着票号业的发展,使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晋商成为当时国内商业和金融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它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国内外贸易市场;促进了明清封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山西近代工业 祁县地当通衢,历来交通便利,乾隆《祁县志》卷2记载:“祁西南道河东,通秦陇,东南逾上党,达中州,北当直省孔道固四达之衢也” 明清时境内有两条驿道通过:一条为京陕官道,是秦陇等地北上的必由之路;另一条是太原到上党潞安的府官道子洪口,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海拨均在1100米以上,沟宽500米昌源河顺沟北流,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各方商旅均从此路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上述两条驿道都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干线。
正是由于交通的便利,祁县商业历史悠久,声誉远著祁县人经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端于宋,初具规模于明清,大盛于清末民初 明代中期,便已结成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进入清代以后,发展更快祁县人开设的商号遍布全国各大商埠,甚而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仁川、汉城,日本的东京、神户、大阪,以及南洋各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北京城共有300多家粮店,祁县人开设的就有100多家,以经商为荣,蔚然成风当时的职业选择是把最有才能的子弟送去经商,次一等的才令其读书求仕,以致连一些秀才也不再求仕进,而投笔从商到光绪年间,竟然出现了参加考试的额定童生都凑不够的局面当时的民谚有“秀才进字号——改邪归正”,“家有万两银,不如在茶票庄上有个人”等等据建国初期调查,清末民初,祁县总户数为2.8万户,60%的家庭有经商史,由此推算,大约有1.5万人从事商业活动,占总人口10%除县人外出设庄经商之外,县境内商业活动亦极兴旺县城以及贾令、东观、子洪、来远等集镇,店铺林立,行业齐全宣统二年(1910),全县有各类店铺1000余家,其中县城236家,贾令镇167家,东观镇114家,子洪镇42家,来远镇23家,其余散布在各乡村。
1912年,县城商号为214家,1948年降为112家按照商业经营活动区域划分,祁县商帮大致可以分为旅蒙商、东北帮、湖广川贵帮 祁县商帮的经营范围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总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物质需求按经营项目区分,可以分为茶庄、钱庄、当铺、票号、彩帛、花布、杂货、六陈行、药材、鞋帽、炉食、文具、铁器、皮麻、山货、染织、肉食、锡铬等行业开设年代最早的要数茶庄,到1920年县城有商号214家 茶庄有长裕川、巨贞川、永聚祥、大德诚、大玉川、裕盛泉、德逢源、巨盛川、大德川、宝聚川、古源川、宏源川、通川盛、福廉泰、大德兴等近20家,业务属于收购、加工、贩运、批发一条龙流水作业性质资本都在十万两白银左右,获利极丰其中长裕川总号在祁县城内段家巷(省级文保单位),大德兴在城内西大街(县级文保单位) 药材有创办于明代初年的裕丰堂药铺,在城内东大街;永春原为前店后场式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其所产参茸龟龄集与太谷广字号齐名,在城内北大街这两处均为县级文保单位 祁县民族商业资本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对国计民生最有影响的商业当数票号 祁县第一家票号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合盛元宣告成立。
平遥县日升昌诞生于道光初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祁县城内先后出现票号12家,其中有合盛元、三晋源、大德兴、大德恒、大德通资本雄厚,极负盛名 票号创办初期,主要是为便利商人存放、汇兑后来逐渐发展到与清廷官僚勾结,代官府解赋款,存捐税,官员或候补或新迁等费用均由票号垫支,一候到任,票号则派人监督财政,收还欠款本利,官府经费均由票号代为汇兑或存放生息票号逐渐掌握了清廷的金融命脉,光绪年间,为票号最盛时期,全国有63家票号,祁县就占了21家,有“执全国金融牛耳”之誉在祁县经营商业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先有张家、翟家、孙家,后为又有乔家、渠家、何家,其中乔在中堂,梁九如堂,何三何堂,都是闻名全国的巨商大贾,他们都有一千万白银以上的商业资本 祁县手工业历史悠久纺纱织布遍及农家,酿酒拌醋,熬盐炼硝,造曲做酱,编席制草,冶炉锻铸,城乡皆有清乾隆年间,在关外开翻砂制铁业务光绪八年创办印刷店,在全省最先采用铅字印刷光绪三十年,在北关开办益晋染织有限公司,雇用工人500名,织造白布、毛巾和线袜 明清时期的祁县古城,与晋商的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按推算,5万人的小县就有万人在外从事商业活动。
当时有民谣称:“生子有才去作商,不差七品空堂皇”,反映出这些外出在票号工作的祁县人,其财富远远不止万两银如果60%的户这样经商,因商而富甲一方是显而易见的曾出现过戴家、孙家、渠家、何家、乔家、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