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问答汇总.pdf
13页简述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上皮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根据结构和功能主要 分为两类,即被覆上皮和腺上皮1.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分布? 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 形态分为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和变移上皮三种单层扁平上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 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 布呼吸道的内表面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等处;角化的复层 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变移上皮:多分布于泌尿道的内表面复层柱状上皮:分布于眼睑结膜、男 性尿道等处2.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常有哪些特化结构?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上皮组织的游离面上常有微绒毛和纤毛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纤毛可定向摆动,将黏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有清洁、保护作用。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常有哪些特化结构?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常有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三种特化结构基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两层,由上而下分别为基板和网板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质膜内褶: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褶,皱褶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半桥粒: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其下方基膜间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可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4.上皮细胞的侧面常有哪些特化结构?其结构和功能如何? 上皮细胞的侧面常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四种特殊结构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存在紧密连接除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 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黏着和连接相邻细胞的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桥粒:呈斑块状,大小不等,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 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附着于该板并呈袢状折回胞质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点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约3nm,相邻细胞膜上有连接小体,直径为7~9nm,由6个杆状的连接素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2 nm 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小管腔相互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缝隙连接除具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1.试述成纤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成纤维细胞呈扁平状,多突起,胞核较大,扁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 下,胞质内富于粗面内质网、游离的多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既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 白和弹性蛋白,也能合成和分泌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
2.试述浆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位细胞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内呈辐射状排列胞质丰富,呈 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有发达的高尔 基复合体浆细胞多位于消化道、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即 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3.试述疏松结缔组织基质的分子构成及意义 基质是一种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有一定黏性, 这些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纤维粘连蛋白等 蛋白多糖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构成多糖部分为氨基己糖多糖,又称糖胺多糖,有的含硫酸根,如硫酸软 骨素、硫酸角质素和硫酸肝素等;有的不含硫酸根,如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曲折的长链大分子,构成蛋 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他糖胺多糖则与核心蛋白相连,再通过结合蛋白与透明质酸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的蛋白多糖聚合体曲折盘绕,形成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微孔的水、营养物、代谢物、激素、气体等可以通过,大于微孔的物质如细菌则不能通过,从而形成了一道重要的防卫屏障4.试述巨噬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钝圆形突起,功能活跃时,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状不规则。
胞核较小,卵圆 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和残余体细胞膜附近有较多的微丝和微管巨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具有吞噬 和清除异物及衰老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参与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功能在参与和调节免疫 应答方面,巨噬细胞能捕捉、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它将抗原处理加工后,与抗原呈递分子,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的 II类抗原基因产物结合并形成抗原-MHC II类分子复合物,运送到巨噬细胞表面 并呈递给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巨噬细胞本身也是免疫效应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能杀伤 病原体和肿瘤细胞此外,巨噬细胞分泌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I 、干扰素等也参与调节免疫 应答一、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红细胞直径约7.5 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 蛋白,能结合O2和 CO2 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 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 二、血细胞如何分类?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 类有粒白细胞又依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正常数值是: 红细胞男性为 (4.0~5.5)×1012/L; 女性为 (3.5~5.0) ×1012/L. 血红蛋白男性为120~150g/L; 女性为 110~140g/L 白细胞为 (4~10) ×109/L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 嗜酸性粒细胞占0.5%~3%;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5%~30 %;单核细胞占3%~8 %血小板 为( 100~300)× 109/L 3.试述中性粒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 m,核呈分叶状,一般2~5 个叶,中间有 细丝相连,核染色质浓密而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包括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 ,体积稍大,染成紫色,是一种溶酶体,能 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染成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 灭细菌。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并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并集中到细菌 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当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常死亡,成为脓细胞1.试述骨组织的构成和两类骨组织的构筑特点 骨组织也由基质、纤维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称为骨质未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称为类骨质细胞包括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四种骨细胞最多,位于骨质的骨陷窝内,其他三种细胞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骨质内的胶原纤维,在同一层骨板中呈平行排列,相邻骨板中的纤维垂直松质骨由若干层骨板叠加成骨小梁,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相互交织成网,网孔即骨髓腔,充满红骨髓密质骨多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骨板按一定的规律紧密排列,骨板间无孔隙2.试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单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产生有机骨基质并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小的骨盐结晶,小泡膜上有钙结合蛋白,可促进钙盐的沉积当成骨细胞被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破骨细胞数量较少,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30~100 m。
含有 6~50个核,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质的一侧有皱褶缘电镜下,该部位有许多不规则的指状突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3.试述长骨骨干的微细结构 长骨骨干由密质骨构成,其骨板有以下几种排列方式:①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走行的骨板, 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薄, 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为穿通管,与纵向走行的骨单位的中央管相通连,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②骨单位:又称为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 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周围为4~20 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又称为哈弗斯骨 板③间骨板:骨单位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新的骨单位不断形成,旧的骨单位不断退变吸收间骨板就是旧骨单位退变吸收过程中残留的一些不完整、不规则形的骨板,分布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内、外环 骨板之间1.试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每条骨骼肌纤维有几十至几百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中富含细丝状的肌原纤维,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各条肌 原纤维的明、暗带都相应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使骨骼肌纤维呈现出周期性横纹暗带又称为A 带,中央 有一条浅色窄带称为H带, H 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又称为I 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 线相邻 两条 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由1/21 带+ A带+ 1/2 I带构成,肌节为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试述心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①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处称为闰盘,在 HE染色标本中, 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呈卵圆形, 位于细胞中央, 少数为双核心肌纤维也有周期性横纹及I 带、 A 带等结构,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②心肌纤维的超微 结构特点:粗、细肌丝只形成粗细不等的肌丝束,肌原纤维不典型;横小管较粗,位于Z 线水平,肌浆网 稀疏,终池少而小,常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形成二联体;闰盘的横位部分位于Z线,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3.试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①在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并形成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暗带 (A 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的H带, 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 (I 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 线粗肌丝 位于 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 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粗肌丝由肌球 蛋白分子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其走 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