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舆论学--舆论学方向研究(陈力丹).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806236
  • 上传时间:2018-09-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7.2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笔记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 6 月版国内舆论学方面相对信息量较大的著作涉猎中外274 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 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舆论导向)这个话题”, 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5 条对策建议”封底)□ 卢梭的“众意”与“公意”:卢梭同时义将舆论分为“公意”与“众意”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 公共意愿 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 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考虑并非永远正确,人民也会被腐蚀,也会受骗 卢梭, 1987,《社会契约论》,1762,商务印书馆, P39) P4 这其中, 卢梭的理论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首先, 他无法实际说明(实际上回避 ) 公意从何而来公意从众意中的产生过程十分神秘,但却要求公意高于众意,甚至对立于众意,然而最终又能为众意接受,, P4 他关于舆论的认识存在着悖论,他的出发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 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表私利的成份。

      然而, 截然区分“公意”和“众意”的设想, 只能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 ,, P4 不过,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卢梭一个人无意中同时表达了舆论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观点( 或主要倾向 ) ,即对舆论作用的肯定和对舆论作用的怀疑否定 P5 从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N)、洛克 (Locker ,J) 、 休谟( Hume ,D)、尼科〔Necker, J〕、边沁 (Bentham, J) 、杰弗逊 (Jefferson, T)到马克思,主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 给予舆论以较多的肯定;而从霍布斯 (Hobes, T)、 黑格尔 (Hegel , G)、 汉米尔顿 (Hamilton , A)、 麦迪逊 (Madison ,J) 到李普曼, 主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 孟小平, 1989,97—104,《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 P5 □ 给舆论做定义的特点:由于观察舆论的角度不同,关于舆论的定义有时差距较大: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定义着重点在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心理学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注重舆论的社会化产生过程、社会心理学则从知觉、感触舆论来界定舆论。

      P10 □ 陈对孟小平舆论概念的增加(并依此分析舆论的八要素):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 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P11 (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不是叠加,而是过程);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 舆论的持续性 (存在时间) ;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 P11-23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前七个是必要要素,质量不是P23 此外,非必要要素有很多,如空间、民族或种族特征、表现方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等等 P25)□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注意潜舆论甚为重要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 P16 □ 舆论的数量:应用数学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得出的计算结果,便是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一般地说,当在整体“ 1”中达到0.618,就能够产生对整体的决定性的、全面的影响;而达到临界点的另一半,即达到0.382.则可以使整体感觉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

      依据这个临界点来考察舆论的数量( 一致性 ) ,则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有38.2%( 约三分之一多) 的人持某种意见,这种意见便在这一范围内具有了相当的(但尚不能影响全局)影响力;而若有 61.8%的人持某种意见,则这种意见在这—范围内将成为主导性舆论 舆论的数量起点 , 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 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 P18 在保证总体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舆论的不一律本来就是正常的,也是社会精神生态平衡所必需的 P18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正相关) P19 现在所说的“舆论导向”, 不仅只对于不够正确的舆论给予引导,也应包括对于舆论强度的适当控制,避免过度的舆论趋同,带来舆论震荡 P20 □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 P22 □无论引导者对具体舆论的判断如何,深切地理解各种舆论得以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以固定、单一的理想化模式苛求舆论,是引导舆论成功的首要前提P23 □什么不是舆论: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 P26 (各种把大众传播媒介、宣传行为等同于舆论的说法,容易误把媒介的意见、上级的意见简单视为公众的意见,妨碍对舆论的确切把握。

      这里有个例外, 就是“国际舆论”、“世界舆论”这两个通用的概念,已经约定俗成地特指外国媒介上的言论,而不是指世界范围内的舆论 P26 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 P27 (“舆论诉诸的是人民的声音,来自平民的明确而直率的意见Glasser, T. & Salmon. C. (Eds),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 P3) P27 公众不等同于舆论 P27 随意的“舆论认为 ,, ” P28 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P28 □ 舆论研究的理性主义视角:在这种关于舆论的认识中,显然精英人物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被看得举足轻重,而且舆论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也被看得极为重要,,, P32 □ ,, 传统的舆论学, 虽然会有不同的派别,甚至基本政治观点是对立的,但侧重的都是:问题出现——社会讨论( 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的名义促进让会改革或民主化近程 P33 □舆论研究的心理学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舆论形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更多地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

      但是舆论毕竟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思考过程千差万别,非常复杂, 单纯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考察舆论,对于全面研究舆论的形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P34 □ 舆论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中 ) 七个重要的考察舆论形成的社会因素,现在已经成为研究中通常的主要参考依据, 即社会阶层 ( 或地位 ) 、种族 ( 或民族 ) 、年龄、性别、教育程度、 经济收入、 居住地 ( 孟小平, 1989, 《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P46;王石番, 1995,《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P115) P35 □ 舆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社会心理学关注意见形成中的社会情境因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影响的科学,它企图了解、解释和预测另一个人、—群人和诸种因素的存在如何影响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时蓉华主编,1989, P12,《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年代以来,不断地有人以时间的纵断法来说明舆论的形成,这也是—种社会心理的分析方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58 年戴维森 (Davison, W)提出的 10 个阶段: 1. 当话题从一个人传到另——些人时,话题萌芽。

      2. 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开始议论,话题形成3. 热心人士参与或社会团体关心这个话题4. 政党领袖谈论这个话题5. 大众媒介或专业机构加入 6. 这个话题被简单化地加以概述7. 个话题引起广泛的注意舆论开始形成8.更多人虽然相互不认识,但议论时抱有相同的看法这时舆论完全形成 9.公众开始面对面地讨论,并在自身体验、团体影响、固有信念、个人的期望的综合作用下诉诸行动10.舆论涉及的问题消失,或舆论已经变成立法、蔚为风尚和社会规范, 新的话题出现 ( 王石番, 1995,P102,《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P38-39 □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潜在危险:利用现实的或虚幻的多数人的舆论压力,从而进—步形成的更为广泛的舆论,带有意见的表面性质, ,, 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引导”,也许可以获得表面的令人陶醉的效果,但同时也可能埋藏下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因为这种引导在改变深层次的舆论(信念)方面,作用是有限的 P40 □ 综合性的研究视角:潘忠党、麦利德(Mcleod ,J)1991 年“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相当动态地从宏观上立体地说明了舆论的形成”(Glasser, T. & Salmon. C. (Eds),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 P60)所谓“四种联系”,是指1.社会系统层次的过去( 或现实 ) 舆论向现实 ( 或未来 ) 舆论的发展变化; 2.个人层次的过去( 或现实 ) 的意见向现实( 或未来 ) 意见的发展变化;3. 过去 ( 或现实 ) 的个人意见与过去( 或现实 ) 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4.现实(或未来) 的个人意见与现实 ( 或未来 ) 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

      P43 □“舆论导向”首先是个全局性的话题,需要从整体卜考察舆论的形成;否则, 也许局部实行的导向看起来是有利的,但在全局上却是有害的 P44 □ 陈关于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P51-57 社会变动、 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的积蓄期, 人们的议论或情绪与对环境的觉察同步, 他们在进一步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意见倾向尚不稳定若这时能够给予较多的真实信息, 同时辅以较多的解释性说明,容易形成有利于公众自身发展的健康舆论,也有利于社会在发生重大变化时保持相对的稳态 P52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文化与道德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沙莲香提出的“拷贝世界”(类似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突出了它的复制特征由大众传播形成的拷贝世界——信息环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世界,它同感性世界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情感、生活欲望、期待、认知和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 ( 沙莲香主编,1987,P59,《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P66 由于个人或群体直接接触的感性世界是很有限的,因而,意见或舆论除了受到直接现实变动的激发而产生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拷贝世界的反应,拷贝世界对于人的知觉来说,不同于感性世界。

      它需要通过人的感官去知觉,但产生的不是实际体验,而是心理体验——在这个意义上, 拷贝世界对个人意见或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P66 □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这个问题(拷贝世界、拟态环境、信息环境)便是如何使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保持在一种适当的状态,既能够使舆论保持自然的不一律,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既要给予公众独立思想和选择的空间,又要保障社会主流思想在舆论中居主导地位,, P68 社会学家库利(Cooley,C)于 1902 年提出的“镜中我” (looking glassself)(北川隆古主编,《现代社会学》(198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P129,)之说,虽然讲的是人以社会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电工[技师]职业技能考试笔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全国西式面点师[技师]职业技能理论笔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特种设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A证考试试卷2[200题]有答案.docx 全国特种设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A证考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压力管道巡检维护作业人员考试笔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全国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笔试试卷1[200题]有答案.docx 全国低压电工操作证理论考试复习题库[200题]有答案.docx 特种设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A证考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专业技术人员全真模拟考试试卷[2套]有答案.docx 全国特种设备作业叉车N1证理论考试卷库[200题]有答案.docx 全国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笔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压力管道巡检维护作业人员考试笔试试卷1[200题]有答案.docx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卷题库[135题]有答案.docx 西式面点师[技师]职业技能理论考试笔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特种设备作业叉车N1证理论考试试卷[200题]有答案.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考试试卷题库【有答案】.docx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可考95分以上).docx 全国高处作业证理论考试笔试试卷1[200题]有答案.docx 全国特种设备气瓶充装作业P证考试笔试试卷3[200题]有答案.docx 特种设备起重机作业人员理论考试笔试试卷1[200题]有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