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有效干预机制研究.docx
12页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有效干预机制研究 许伟维 李少丹Summary: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学生社区相对于高校教学区的特殊性入手,指出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高概率场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学生社区心理危机的种类和发展阶段,最后对在学生社区开展心理危机预警、适时介入和有效干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Key: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学生社区《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指出, 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①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成为学生社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在学生社区频繁爆发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也表明,在学生社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②一、学生社区相对校区具有自身特殊性学生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虽然也是校园的一部分,但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其日益显露出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点:(一)班团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学生在校区进行学习和活动期间,学校通常根据学院专业进行分班组织,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够始终在班团建制下学习和生活,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较强;同时,班团建制的特点使得同学们的各项信息能够及时为各方知晓,个体活动的透明度较高。
但相比之下,学生在宿舍区时则分布在各楼各寝室中,并没有相对集中的班集体,各寝室俱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个体活动的私密性较高,即便有员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宿舍走访,也难以实时和准确把握宿舍环境下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宿舍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末端二)校区资源覆盖相对较少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职能机构和教师办公室多集中在校区,而这些场所和机构通常既是学校教育资源投入的重点也是学校籍以向学生投入教育资源的核心路径;相比之下,学生社区作为学生休息的场所,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就往往集中在安全和保障领域,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宿舍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因此相比之下,学生在宿舍区所能够获得的各项教育资源远较校区要少很多此外,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和课堂教学也通常在校区举行三)校园外社会行为体相对较多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为更好的服务大学生,相应的商业和服务保障机构被引入学生生活社区,从而使得學生在社区要与多家校园外行为体诸如社会企业、物业公司及维修人员等进行沟通和联系这一过程往往严格按照市场化模式并遵照市场逻辑进行,使学生在学生社区将直接接触到社会交往的最真实一面,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所磨炼的同时也对她们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生个性化和私密事务集中区域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活休闲场所,学生在其中更多的从事一些体现个性化或相对私密事务的事项,诸如个人爱好、恋爱、洗浴、个人休闲等活动这些活动多具有相对隐秘、个性化和不为他人所知的特点,因此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人员乃至同学之间也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宿舍区是大学生之间亲密接触的场域,相互之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也容易诱发人际关系危机二、学生社区容易成为心理危机爆发的场域据国内的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不协调、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及障碍在10%-30% 之间大学生的病理心理容易诱发心理危机,而且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的冲击等均可能使他们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状态,当这些自身或外界变化致使其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力主要依靠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常态,就容易使得大学生成为心理危机高发群体③ 所谓心理危机,主要指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路径和习惯使用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困境,也就说,他必须应对的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④ 学生社区相对校区的自身特殊性,使大学生的社区生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诱发和激活潜在的心理危机,并且也很容易成为心理危机爆发的场域一)缺少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这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他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其特征是高度紧张并伴之以焦虑、挫折感和迷茫感;如果能够及早预警,则能够及时介入进行危机干预,但因为班团建制无法在学生社区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呈现个体化和去班团化态势,故而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预兆和萌芽信息很难为员老师所侦知,往往只有到心理危机接近爆发或者已经爆发才能知晓,但已失去介入和干预的最佳时机二)社会行为体影响较大学生社区作为生活场所,学生日常生活需求通常通过购买校园外服务来予以实现,因此与社会上的商业机构、服务企业联系较多,而校园外社会行为体遵循的是市场化的逻辑和路径,并没有从事教育的义务和能力,通常也不会有教育的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在社区的生活经历和外部信息的输入与校园内部大为迥异,既使大学生感到新奇,但也以前所未有地强度撞击和震荡着他们的心理世界,并且市场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际关系中相互同情、理解和关爱显得匮乏,都会加深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成为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好的环境和契机,但同时也对学生提出很多挑战。
生活的挫折、工作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扰、时间管理的不合理等等,这些在社区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扰若没有老师或合理的引导、及时的处理,很有可能导致因此一些不同于校区的外部异常信息往往会激活潜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伤痕或者诱发心理危机三)学生独处和自我封闭式思考较多学生宿舍是学生的私密场所,人员通常只有2-4人,到周末或者假期更少,学生惯有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的特有习性往往会在宿舍显露出来,个别学生的吸烟、酗酒和熬夜打游戏等不良习惯也通常在宿舍进行;学生遇到烦心事时,也往往选择在宿舍内予以思考和应对同时,在宿舍期间,学生从事的主业——学习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生活和休闲,这也为进行“自我封闭式思考”提供了可能因此,大学生在宿舍内独处和进行自我封闭式思考的时间较多,遇到困扰得不到学长、老师或家长等有经验人的引导时,较容易陷入心理困扰的境遇,会导致思维和对外部的认知陷入死结而难以自拔,长期积累往往会导致心理危机的爆发三、社区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在学生社区这一场域,可能发生的学生心理危机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着多样的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递进式的发展阶段,了解这些分类和发展阶段对于深入了解社区学生心理危机并及时预警和有效干预发挥着基础性的意义。
一)无所事事型这一类同学多属于“网络或游戏成瘾”和“宅宿舍”等现象网络或游戏成瘾是网络心理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在学生社区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和打游戏行为、为了上网或游戏而不去参加课堂导致学业荒废等;宅宿舍则是个别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愿离开宿舍房间,主观上认为宿舍才是最具舒适度和安全感的区域,连饮食都通过外卖上门等方式解决这两类症状在外界看起来都具有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等特征,但实际上已经在心理上初步丧失了自我控制和修正的能力,既可能导致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也容易进一步恶化为心理障碍而难以自我调整二)无聊苦闷型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热身阶段,在延续中小学阶段以学习为主模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社交、恋爱、实习和就业等面对一些生活中的挫折,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可能受挫感要较成人深刻,常常在一段时间内陷入苦闷之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引发情绪困扰通常,这一心理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逐步调适而得以解决,但在自我调适直到化解的时间段内,每个学生调适的时间、强度和方式則大为不同,个别调适能力差的大学生可能诉诸于酗酒、抽烟等所谓的缓解压力的方式,处于心理苦闷期的大学生再加上酗酒则可能因为精神恍惚和酒精的双重作用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⑤ 学生宿舍因为私密性和个体独处的特征往往成为上述调适、发泄和爆发的多发场域。
三)虚幻妄想型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进一步恶化为表现出对外界的虚幻妄想式的“精神分裂症”而在大学生当中,被害妄想症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患者往往出于“恐惧状态”而胡乱推理和做出判断,思维发生障碍,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或伤害,自身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并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这种症状通常在学生宿舍爆发,既可能对宿舍内同学表示出高度防范的姿态,也可能出于“避祸”而选择“出逃”,在暴走中获得所谓的安全感,更为严重的是,无论“出逃”或者“暴走”都往往会导致意外受伤四)崩溃绝望型学生心理危机积累的最危险状态当属于自杀行为,当个体感觉到自身面对的问题无法解决,进而对现实感到绝望无助时,往往也就削弱了个体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在心理防线崩溃的情况下一些个体往往选择自杀来予以解脱宿舍作为狭小和私密的空间,通常会被选择作为实施自杀行为的场所,使宿舍成为自杀行为的高概率场域四、完善学生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组织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各种挑战或变化大学生也不例外,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必将面对诸如压力、逆境、危险、巨变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对于成功的大学教育而言,大学生个体对于挑战不应是一种被动、无奈的适应,而是一种主动、成功的适应;学校也不可能创造无压力的环境,使学生在一种“无压一身轻”的状态下成长;大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能够成功适应各类挑战、在逆境中积极成长和蓬勃发展。
⑥ 而社区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生活学习重要场所之一,开展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内容之一因此,为确保在学生社区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一)完善学生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的相关软硬件资源建设这主要是针对宿舍区缺少校区相关部门资源覆盖的大背景,探索建立学生社区心理咨询室,从而填补心理预警、疏导和干预在学生社区的空白首先,在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指标排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并适时的进行心理干预以帮助新生平稳度过大学生活适应期其次,设立心理场所,在社区内开展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学生有接受心理需求时方便他们就近选择在社区接受服务再次,以社区为基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有的高校探索以“心晴聊吧”为载体进行宿舍楼内心理疏导,并结合宿舍特点制作心理月刊张贴在各寝室楼下免费取阅,内容涵盖“趣味小故事、心理误区及建议、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小贴士”等;此外,也可根据学生社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营造身心健康成长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提升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处置能力。
学校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部分员老师也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业务能力,但在社区与学生相处的是宿舍管理员,较之其他人他们更为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一群体不仅要懂“生活常识” ,还要懂得“心理知识”可以考虑通过短期和长期的系统培训,例如组织校内心理咨询人员或者外请专业人员对宿舍管理员进行培训使其不仅仅能够胜任“生活保姆”和“安全员”的角色 ,而且还可以对心理危机进行早期预警、适当的介入和应急处置,防止心理危机爆发后呈现失控乃至悲剧发生三)搭建学生社区的文体活动平台这主要是针对宿舍环境的相对封闭而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大学生也可能会对宿舍生活产生无聊感无聊感是一种乏味、无趣、冷淡、漠然、和倦怠的感觉,是对所处的环境无兴趣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⑦ 同时,无聊感容易引发不良或负面的情绪,诸如愤怒、焦虑、悲伤、烦躁等等,进而导致个体易怒情绪和攻击倾向,并使得人际关系更易紧张⑧ 所以无聊感对大学生正常心理是一种破坏因素,危机心理健康并可能诱发心理危机为此,大学生作为精力充沛旺盛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无聊感的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