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意画意的芦花荡.doc
2页芦 花 荡 ——诗情画意的地方一、图片导入猜猜这是哪里?你能给每张图片写几句话吗?二、进入课文1、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2、细读课文,品评文中诗歌般的语言2·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这里是一个反衬,用水鸟的声音衬托白洋淀的宁静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的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2·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2·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2·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2·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2·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2·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2·8初夏的小麦黄梢,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向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2·9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2·10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分析:作者用沉静从容的姿态,清新明快的语言,抒写芦花荡的美丽风光,作者乐观的笔调和对美的歌颂给抗战中的军民以莫大的精神鼓舞三、总结: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