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及其《书概》.docx
16页刘熙载及其《书概》 刘熙载及其《书概》 一、刘熙载及其著作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也曾自字熙哉,号融斋晚年因创作寓言文学集《寤崖子》,并撰写《寤崖子传》,故又自号寤崖子世人多以融斋先生称之江苏兴化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晚清闻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清史稿·儒林一》有传刘熙载诞生在一个世代以耕读传家的家庭,自幼才性敏悟,少年时力学笃行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中进士随后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增补为国子监司业,同年秋被任命为广东学政,补左春坊左中允,后辞官刘熙载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历14年之久,直至去世刘熙载勤于治学,是当时出名望的学者其治经“不好考据”,“无汉宋门户之见”〔《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其对“天象、地舆、六书、九数、钟律、方术,皆研通其意〔《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另长于诗文、词赋、文艺理论指责与创作,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刘熙载著述丰富,分别合成《古铜书屋六种》〔《刘氏六种》,由自己编订〕和《古铜书屋续刻三种》〔去世后由弟子整理汇刻〕《古铜书屋六种》包括《持志墅言》、《昨非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和《艺概》。
《持志墅言》是其在龙门书院讲学期间教学随笔的聚集,运用格言式的语言阐述其为人处世、为学、为艺的观点;《昨非集》为其自作诗文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三种总结了其在文字音韵学领域的探究成果;《艺概》那么是其文艺理论与指责的聚集《古铜书屋续刻三种》包括《读书札记》、《制义书存》和《游艺约言》,其中《游艺约言》与《艺概》相表里,互为补充《艺概》是刘熙载最重要的著作,大约成书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春天《艺概》全书共六卷,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集中反映了刘熙载文艺理论和文艺指责的思想,是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著作,事实也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刘熙载在《艺概》中,通过“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艺概·叙》〕的方法,用非常简炼的语言,分别论述了诸文体和书法艺术的历史流变、创作理论和鉴赏方法,总结了前人文艺理论和文艺指责思想的精华,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该书是在我国文艺理论指责史上,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各种文体和书法艺术的杰作 二、《书概》及其审美思想《书概》是《艺概》的一局部,聚集了刘熙载一生中关于书法艺术的卓见确论。
《书概》共计收录246 条论书札记,论述了书法艺术的诸多方面,“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明技法,以简赅之笔,发微中之谈〔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一〕《书概》具有实践性、全面性、系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刘熙载的《书概》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他不仅广泛阅读前人的书论,从中吸取养分,而且其自身的书法实践经历也是其书法理论和书法指责的坚实根底所以,其《书概》所论并非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基于其书法实践,有感而发刘熙载长于书法,早年参与科举考试,工行楷书,尤长于小字晚年主讲龙门书院,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和文艺理论等的探究,学术探究与人生修养皆臻于佳境,其书法实践也上溯汉、魏石刻,渐融四体书法之精华,追求高古高雅之意境,与其文艺评论所主见的审美志向相合试看其同时代人对其书法实践的记述和评价:公早年工行、楷书法,晚年喜模汉魏人八分、篆书久之,镕铸一体,规模奇古,改变无端人有求之者,亦时应之又尝命工为刻一石,时以饷人,亦自喜也〔萧穆《刘融斋中允别传》〕晚年喜作大字,乘兴挥洒,融合四体笔法,气魄雄古,自成一家〔沈祥龙《左春坊左中允刘先生行状》〕在其自作的诗文集《昨非集》中,刘熙载也对自己的书法作了记述和评价,从中更能感受其所追求的书法审美倾向:古人书质,余观愈美;后人书妍,余乃不喜。
笔墨以外,具辨神理余偶作书,但率其真,文不胜质,书之野人〔《昨非集〃自为书赞》〕我书世所讥,爱者颇寥历只合悬孤山,秋风动虚壁〔《昨非集〃为山僧作书》〕《书概》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概括的、语录式的呈现方式《书概》语言极其简约,可谓惜墨如金,而其所述内容却特别丰富,其见解也特别深刻当然,《书概》所用之方法,与《文概》等一样,这种方法也在刘熙载其他著作中运用,如《制义书存》、《游艺约言》等关于这种著作的方法,刘熙载在《艺概·自叙》中说: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缺乏以备道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假设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 刘熙载曾说:“真博必约,真约必博〔《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在他看来,任何学问都应有广泛的积累,然后在这积累的根底上提炼精华,开挖深度所以,对于艺之一途,刘熙载认为“非至详缺乏以备道”,而这个“详”就是“博”,要了解艺术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然而,“指要”存乎“条绪綦繁”的艺术中,但不进展提炼和概括那么缺乏以明于天下这正是刘熙载在《艺概》中要做的事情,其运用的“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法,省却了繁言缛节,幸免斤斤于微小之处,而是运用高度提炼、概括以及触类引申的方法,进展以博反约的思索,以简捷的语言表现深刻丰富的艺术理论。
这种在论艺中抓住重点、要点以概其余,使之简而通道的独特方法是刘熙载对于艺术理论的另一重要奉献正是因为运用了“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法,刘熙载才能将自身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形之于《书概》,并做到了论述全面、系统而深刻在全书246条简约的论述中,刘熙载涉及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技法、创作风格、审美特征和志向、学习方法、字体、书法史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命题,总结了书法艺术的特征,并将自身多年基于实践的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构造严谨、内容系统全面的书法艺术理论然而,刘熙载的书艺理论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真约必博”的精神,将深刻的思想建立在广泛的学问积累之中所以说《书概》还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刘熙载一生热爱读书,性情安静清逸他在京供奉翰林院期间,曾以陶渊明自况他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京城的读书生活:幽居门巷拟山阿,一经清风动薜萝谢病且求逢客少,避名还恐著书多……〔《京寓秋日寄友》〕刘熙载曾以“闭户读书”四字答复咸丰帝对其修身养性方法的询问,使咸丰帝特别开心,特意为其题写“性静情逸”四字刘熙载丰富的艺术思想正是来源于其“性静清逸”下的读书和自悟在《书概》中,刘熙载特别强调对于“古”的敬重和继承,他说:……与古为徒。
……古,当观于其变〔《书概》〕刘熙载说“与古为徒”,“古,当观于其变”,不仅指出了书法的继承性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强调了改变的作用因为只有改变才能开展,才能缔造刘熙载对于书法理论的探究正是把握了在继承中开展这个根本的原那么在《书概》中,刘熙载干脆引用前人的理论论述,并为我所用,如: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书概》〕张融云:?非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余谓但观此言,便知其善学二王傥所谓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者耶?〔《书概》〕欧阳公谓:?唐世人人工书,今士大夫忽书为缺乏学,往往仅能执笔此盖叹宋正书之衰也,而分书之衰更甚焉〔《书概》〕值得留意的是,刘熙载在《书概》中对前人的引用不仅局限于王羲之、张怀瓘、孙过庭等书法理论家,还涉及闻名的书法家、其他艺术门类的实践者和理论家的论述和总结,使其书法理论呈现出显明的继承性和兼容性的特点这种对前人成果的踊跃继承和艺术相通观点的运用,使得《书概》成为一本集古代书法理论成果之大成而又有丰富开展的著述所以,《书概》不仅有对古代书法理论的梳理、继承之功,更有在前人根底上将传统书法理论向前推动之功刘熙载对诸多书法理论观点的总结和升华,已成为传统书法理论经典和语录式的陈述,广为后人所熟知。
《书概》还具有显明的时代性特征,如刘熙载对碑学理论和实践的关注等,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详述〔二〕以儒家为本的思想根源及其“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刘熙载是一个“粹然儒者”〔《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试看几那么引文:士人所处无论穷达,当以正人心、维世道为己任,自待菲薄〔《昨非集〃寤崖子传》〕 先生〔刘熙载〕教人学程朱之学,以穷理致知、躬行实践为主,兼及诸子百家,各取其所长,毋轻訾其所短,不许存门户畛域之见〔胡传:《钝夫年谱》,见《胡适文集》〕六经,文之范围也圣人之旨,于经观其大备其深博无涯也,乃《文心雕龙》所谓?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概〃序》〕刘熙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一生于六经用功最勤、最深,“宗程、朱,兼取陆、王,以慎独主敬为主,”这是《清史稿·儒林传》对他的评价他的教学思想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纲,其文艺思想之根源也在儒家,读《文概·序》即可了然他将“温顺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等传统儒家评论诗文的准那么奉为圭臬在《书概》中,这种基于儒家思想的论述也许多,如:《洛书》为书所托始《洛书》之用,五行而已;五行之性,五常而已故书虽学于古人,实取诸性而自足者也。
书,阴阳刚柔不行偏陂,大抵以合于《虞书》九德为尚刘熙载这种以儒家为本的思想根源,干脆确定了其艺术审美观的倾向在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在艺术领域中,“天人合一”成为艺术的志向在《书概》中,“天人合一”是其书法艺术的志向之境关于“天人合一“,在古代儒家著述和文艺评论中经常被提及,它是人们寻求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愿望和追求《周易·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刘熙载继承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并在其文艺理论中加以提倡和开展他在《持志塾言·天地》中说:天只是以人之心为心,人只当体天之心以为心人体认自然之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准那么;而同时此自然之规律乃打上人之烙印,是人们心中相识的天地客观世界所以,“天人合一”,缔造和谐的佳境他在《诗概》中明确提出了诗为“天人之合”:《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在文艺评论中,刘熙载亦以“天人合一”为重要标准:《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檀弓》浑化,语疏而情密,天之全也。
〔《文概》〕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那么极炼如不炼,精彩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词曲概》〕学太白者,常曰?自然去雕饰?足矣余曰:此得手处,非下手处也必取太白句以为祈向,盍云?猎微穷至精?乎?〔《诗概》〕 “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赋概》〕,艺术家正是以具“生意”之我,体察外界生动自然之物色,使二者交相统一,融于一体,缔造出打上了艺术家烙印的再造自然《檀弓》的浑化之境、古乐府中诗歌的“人籁”归于“天籁”、李白诗歌的“自然去雕饰”能到“天人合一”之境,皆因艺术家能去人工斧凿之痕迹而再造自然,求得物我统一在《书概》中,“天人合一”无疑也是刘熙载的审美志向先看一看其对“物”、“我”的论述: 与天为徒,……天,当观于其章;……〔《书概》〕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书概》〕汉字是象形的,其产生源于自然书法以汉字为根底,汉字是书法的材料,所以书法的笔画、构造等都与自然界的形式美规律亲密相通所以,刘熙载说“与天为徒”,“天,当观于其章”,要向自然界学习,视察自然界的纹理形迹,就是要学习大自然中的形式美规律而刘熙载关于“观物”与“观我”的论述就是要求书者通乎天人之际,在他看来,书者能通乎天人之际,就是“书之前后莫非书”。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