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第二章传统词项逻辑.doc
24页1第二章 传统词项逻辑第一节 传统词顶逻辑概述一、简单命题和词项在上一章命题逻辑中,我们介绍了日常思维中常用的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并且构建了一个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用这一系统能够解决更大范围内以命题为基本单位的推理的有效性判定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有效推理形式但是命题逻辑并不能解决所有推理形式的有效性问题,因为它把简单命题作为分析的最小单位,只根据命题联结词的逻辑性质来建立复合命题的推理规则和推理形式,对简单命题内部的形式结构不再分解这种分析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分析日常思维中使用最多的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从而也就不能解决简单命题推理的有效性问题例如:所有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 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个由直言命题构成的推理,它的有效性是明显的,但是用命题逻辑的方法来分析,这个推理的形式只能表示为:p∧q├─ r用自然语言来表述上述推理关系就是“任意两个命题的合取能够推出任意第三命题”,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如果用蕴涵式表示这种推出关系则是“p∧q→r”,这一蕴涵式在命题逻辑中不是一个重言式也就是说,命题逻辑无法说明上述推理为什么是有效的,而类似的推理又是普通思维中大量运用的。
为了说明这类推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对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所谓简单命题,就是本身不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简单命题是由更小的逻辑单位——词项,以及表示词项间逻辑关系的语词构成的例如上述推理所包含的三个简单命题,每个命题都包含着两个词项,它们分别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规律、客观规律”、“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任何”、“是”等则是将词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命题的语词为了描述简单命题的逻辑结构,可以用S、P、M等字母来表示不同的具体词项,它们称作词项变项二、传统词项逻辑的概念要解决简单命题构成的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就必须深人分析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考察以词项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简单命题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性质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逻辑类型有两种:传统词项逻辑和现代谓词逻辑传统词项逻辑又简称为词项逻辑,它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以直言命题为对象、以三段论理论为核心的一个逻辑系统它把性质命题的内部结构分析为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根据量项和联项这两种逻辑常项的不同把性质命题分为不同的种类,然后讨论主、谓项这两种逻辑变项的周延性以及相应命题的逻辑关系,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分析框架,如对当关系推理,换质、换位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等等逻辑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理论是传统逻辑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传统词项逻辑主要使用自然语言来表示和描述直言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传统词项逻2辑所描述的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和自然语言表达的命题和推理是一致的,它根据直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而确定的推理规则,可以直接用来分析直言命题推理的有效与否:一个具体推理的形式是否有效,使用这些推理规则对照一下就行了(符合规则的就是有效式,违反规则的就是无效式),而用不着将推理形式化、符号化,因之传统逻辑易于认读、学习和掌握不过,传统词项逻辑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它分析简单命题的方法是进行主谓式拆分,即将简单命题的成份分析为主项和谓项两个变项(联项和量项是逻辑常项),因此传统词项逻辑只能处理由直言命题(性质命题)构成的推理,不能处理关系命题的推理例如:①黄山高于泰山,泰山高于庐山,所以,黄山高于庐山按照传统词项逻辑的处理方法,这一推理只能分析为:“黄山是高于泰山的,泰山是高于庐山的,所以,黄山是高于庐山的虽然将关系命题转换成了等义的直言命题,但是用传统词项逻辑的有关规则仍然不能解释它的有效性问题,因为它的前提中不包含共同的词项(“泰山”和“高于泰山的”并不是同一个词项),因而也就不构成有效的三段论推理。
传统词项逻辑的这些局限性,用下一章现代谓词逻辑的理论可以较好地得到解决鉴于传统词项逻辑简单、直观、实用,人们的日常思维还不能离开它,因此我们本书专用一章予以介绍第二节 词 项一、词项的定义及特征1.什么是词项词项(term),广义的理解是思维及其语言表达中一种具有确定意义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能够充当简单命题成份中的逻辑变项,因此自然语言中的实词以及实词性质的词组,都是词项由于传统词项逻辑只研究直言命题(性质命题)和由直言命题构成的推理,所以本章所讨论的词项仅指能充当直言命题主项或谓项的词或词组例如: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马克思主义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这两个命题中,“鲁迅”、“马克思主义”和“伟大的文学家”、“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词或词组(以下简称语词),分别充当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它们都是词项2.概念、语词和词项概念、语词和词项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三个范畴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功能等等都是它的属性,其中有些属性是一类事物具有而他类事物不具有的,这些属性就是特有属性,例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等是人的特有属性,而有体重、有新陈代谢等则不是人的特有属性。
从概念的本质看,概念是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一些逻辑读本中,概念是作为思维结构的最小单位来研究的,这个意义上的“概念”相当于本书所说的“词项”语词(词或词组)是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单位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因为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只有通过含义确定3的语词才能把它表达出来但语词与概念并不是—一对应的,有的语词只表达一个概念,例如“偶数” 、 “中国的直辖市” 、 “商品”等等;有的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就是多义词,例如,“黄色”可以表示一种颜色,也可以指一些书籍或音像制品中不健康的内容等;有些概念则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这些含义相同的语词就是等义词,如“马铃薯-土豆-洋山芋”、“世界观-宇宙观”等词项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词项逻辑的一个重要范畴词项与语词的关系是:词项是对语词的逻辑抽象,它表达语词的逻辑内容这种逻辑抽象主要表现为:第一,语词除了具有理性意义、表达一定的概念外,还具有情感、语气等方面的意义例如,“小孩”、“小鬼”、“小家伙”、“小淘气”等语词,它们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在情感、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是不同的,这种情感、语气等方面的意义与逻辑推理没有关系。
词项就是抽掉了情感、语气等非逻辑意义的语词第二,许多语词是多义的,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指称不同事物,而人们在讨论问题进行推理或论证时,就必须把自然语言中这些多义词的意义确定下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推理或论证只有把自然语言中这些多义词的意义确定下来,使它们表达特定的概念,语词才能被抽象为词项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词项是意义确定了的语词综上所述,概念、语词和词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词项是可以充当简单命题变项的表达确定概念的语词,它是思维结构的最小单位3.词项的内涵和外延任何词项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词项是表达确定的概念的,词项的内涵就是它所表达的概念由于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因此词项的内涵也就是为它所指称的对象所具有、并且已经被人们认识到的特有属性例如,“人”这个词项的内涵是“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正偶数”的内涵是“能够被2整除的自然数”词项的内涵回答的是“S指称什么样的对象(什么是S)”的问题词项的外延就是词项指称的对象,词项指称的一类对象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都属于这个词项的外延例如“人”这个词项的外延是“由古往今来有不同肤色、生活于不同地区、说不同的语言、对社会发展有不同影响的无数具体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苏格拉底、秦始皇、曹雪芹、爱因斯坦、希特勒、比尔·盖茨等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分子,因而他们都属于“人”的外延;再如“正偶数”这个词项的外延是{2,4,6,8…}这个集合,108、9876543210等等具体的偶数都是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分子,它们都属于“正偶数”的外延。
词项的外延回答的是“S指称哪些对象(哪些对象是S)”的问题二、词项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词项进行不同的划分,从而得到不同种类的词项由于词项都表达确定的概念,因而对词项的这种划分也可以看成对概念的划分1.单独词项和普遍词项根据外延是否为唯一对象,词项可分为单独词项和普遍词项单独词项是指称唯一对象的词项例如,“北京”、“黄山”、“中东地区”等,指称的是某一个特定地点; “杜甫” 、 “鲁迅” 、 “爱因斯坦”等,指称的是某一个特定人物;“1949年10月1日” 、 “2010年元旦” 等,指称的是某一个特定时间;“北京大学” 、 “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 等,指称的是某一个特定机关单位; “五四运动” 、 “汶川大地震”等,4指称的是某一个特定事件语言中的专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词项专名就是人名、地名、机关团体名之类,如“北京” 、 “中国外交部”等;而摹状词是通过描述事物特有属性来指称特定事物的词组,如“世界最高峰” 、 “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 、 “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那个大眼睛的姑娘”等有些名词如“人类”、“汉族”、“有机界”等,虽然不是专名或摹状词,但它们指称的对象是唯一的(如世界上作为民族的“汉族”只有一个),所以也是单独词项。
普遍词项是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词项它的外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组成的类,或者说是包含两个或更多分子的集合,如“工人” 、 “汽车” 、 “城市” 、 “商品” 、“价值” 、 “责任制” 、 “思想”等等这些词项所指称的都是由许多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类,它们都是普遍词项有一类词项指称的对象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如“上帝” 、 “神仙” 、 “永动机”等,这类词项通常被称为“空词项”(或“虚概念”)能不能说这类词项没有外延呢?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人们的思维不仅可以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可以反映主观想象中的事物,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对“特异功能” 、 “转” 、 “水变油技术”等作理性思考既然词项指称的对象可以是主观想象中的事物,空词项当然也有外延,而且其外延也有多少之分,如“孙悟空” 、 “基督教中的上帝”指称的是想象中的特定个体,所以是单独词项,而“妖怪” 、“神仙”等则指称想象中的若干对象,因而是普遍词项 “空词项”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名词,它只能与“实(非空)词项”对举,而不宜在逻辑上与单独词项、普遍词项并列2.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根据词项指称的是群体还是个体,词项可分为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
集合词项表达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特有属性是由若干同类个体组成的群体(集合体)的属性,因此集合词项指称的对象是群体,而不是组成这群体的个体例如,“森林”、“丛书” 、 “人类” 、 “民族” 、 “工人阶级”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集合词项非集合词项表达非集合概念,这类概念反映的特有属性是某类或某个个体的属性,因此非集合词项指称的对象是个体例如,“树” 、 “书” 、 “人” 、 “汉族人”“工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等就是非集合词项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属性不一定为组成它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例如“工人阶级有力量”并不是说每一个工人都有力量,“森林很大”也不意味着森林中树都是大树,因此有必要对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加以区分有的语词在一般情况下指称某类个体,在非集合意义上使用,这时它是非集合词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指称某一群体,在集合意义上使用,这时它是集合词项;例如:① 青年人应该尊敬老人 ② 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例①中的 “青年人” 表达的是非集合概念,是非集合词项,因为它指称的是每一个青年人个体例②中的“青年人”表达的是集合概念,是集合词项,因为它指称的是所有青年人组成的群体,意义相当于“青年一代” 。
由①加上 “小张是青年人” 能推出“小张应该尊敬老人” ,而由②加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