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巴塞尔协议简介.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81468707
  • 上传时间:2022-08-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05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巴塞尔协议I II III简介《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BIS )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 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在瑞士的 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 简称该协议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 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 国际风险《巴塞尔协议I》-产生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银行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开始突 破传统银行业务的限制,跨国银行的发展也使风险跨越国界,银行业 的整体风险增大,不稳定性增强1974年5月,美国著名的富兰克 林银行在外汇买卖中出现巨额损失,不良资产大量出现,最终走投无 路,被7家欧洲银行组成的集团接管富兰克林银行轰然倒塌,人们在惊愕之余认识到必须加强对银行 业的国际监管,于是第一个《巴塞尔协议》诞生了1974年9月,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巴塞尔市召开会议,倡议成立巴塞尔银 行监督委员会次年,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第一个国际银行监管协议 ——《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协议很简单,主要强调加强各国的银行 监管合作,划分监管责任1983年又通过了第二个《巴塞尔协议》, 实际上是对第一个协议内容的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

      20世纪80年代后,拉美爆发债务危机,加上银行业的过度竞争, 很多银行因资本金过少、不良贷款过多而倒闭巴塞尔委员会意识到 仅仅为银行维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监管必须深入到 银行内部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具有标志性的《关于 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1996年和1999年又 分别作了补充和修正,习惯上人们把这一协议称为《巴塞尔协议》 协议主要是强调银行必须拥有足以覆盖其风险资产的充足的资本金, 并提供了统一的计算标准在协议中,银行资本被分为核心资本和附 属资本,核心资本也被称为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永久性的股东权益和 公开储备;附属资本也被称为二级资本或补充资本,指银行的长期次 级债务等债务性资本风险资产是由不同的信贷资产以不同的风险权 重计算的加权总资产,资本金除以风险资产就是资本充足率协议规 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4%,总资本(核心资本+附属资 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监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助于消除各国银行间 的不平等竞争,成为各国银行监管的统一准则。

      《巴塞尔协议I》-内容关于资本的组成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档 第一档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 50%;第二档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 备金或呆帐准备金关于风险权重的计算协议订出对资产负债表上各种资产和各项 表外科目的风险度量标准,并将资本与加权计算出来的风险挂钩,以评 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的适当规模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 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和表外项目划分为0%、20%、50%和100% 四个风险档次风险权重划分的目的是为衡量资本标准服务有了风 险权重,巴塞尔协议所确定的资本对风险资产8% (其中核心资本对 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 )的标准目标比率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协议要求银行经过5年过渡期逐步建立和 调整所需的资本基础到1992年底,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资产的 标准比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率至少为4%《巴塞尔协议II》-产生背景《巴塞尔协议》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 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 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协议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 监管准则。

      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 协议总体框架下对协议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 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发布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 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涌动,金融领域的竞争 尤其是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使银行业务趋 于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经营的国内、国际环境及经营条件发生了巨 大变化,银行规避管制的水平和能力也大为提高这使1988年制定 的《巴塞尔协议》难以解决银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巴塞尔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长时期、大面积的修改 与补充1991年11月,在认识到准备金对银行经营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 条件下的性质差异后,重新详细定义了可计入银行资本用以计算资本 充足率的普通准备金与坏帐准备金,以确保用于弥补未来不确定损失 的准备金计入附属资本,而将那些用于弥补已确认损失的准备金排除 在外初步认识到除OECD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存在国别风险之外, OECD成员国之间同样也存在国别风险,因而一改《巴塞尔协议》中 对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均确定零主权风险权重这一极其简单化的衡量方法 于1994年6月重新规定对OECD成员国资产的风险权重, 并调低了墨西哥、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的信用等级。

      作为金融快速国际化的反映,开始提升对市场风险的认识20 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自由化速度的加快和国际银行业的 迅速扩张,加上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国际金融市场间的联系空前 紧密,世界金融形势错综复杂;随着衍生金融品种及其交易规模的迅 猛增长,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衍生品种的交易,或是以资产证券 化和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管制,并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 险或操作风险,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也越发显著这使巴塞尔 委员会认识到,尽管《巴塞尔协议》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这 说明仅靠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最典型的案例是巴 林银行这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3年底时远远超过8%,1995年 1月还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到2月末,这家老牌银行便宣告破产鉴于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1995年4月对银行某些表外业 务的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并在1996年1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 场风险的补充规定》该规定认识到,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波动而 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包括交易帐户中受到利率影响的各类工 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如贵金属等风险, 它们同样需要计提资本金来进行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补充规定》 已经改变了《巴塞尔协议》中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 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提出了两种计量风险的办法:标准计 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分解为利率风险、 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然后对各类风险 分别进行计算并加总;内部模型法也就是基于银行内部VaR(Value-at- Risk )模型的计量方法,这是将借款人分为政府、银行、 公司等多个类型,分别按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来计算市场 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权重的大小确定资本金的数量要求内部模型法 的推出是一大创新,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但鉴于当时条件的限 制,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又不够具体和完善,因而并未得到广泛运用, 以至于银行对此法的运用还需满足诸如要有足够的高水平模型运用 人员、要认真执行风险管理等等条件并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1997年7月全面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更是引发了巴塞尔委员会对 金融风险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的倒闭到东南 亚的金融危机,人们看到,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信用风险或市 场风险等单一风险的问题,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加操作风险 互相交织、共同作用造成的。

      1997年9月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的 核心原则》表明巴塞尔委员会已经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该文 件共提出涉及到银行监管7个方面的25条核心原则尽管这个文件 主要解决监管原则问题,未能提出更具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和完整的计 量模型,但它为此后巴塞尔协议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 监管框架,为新协议的全面深化留下了宽广的空间新协议所重头推 出并具有开创性内容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 查及市场约束,都在《核心原则》中形成了雏形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巴 塞尔协议II )第一个征求意见稿新协议提出了一个能对风险计量更 敏感、并与当前市场状况相一致的新资本标准,明确将市场风险和 经营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要求银行对风险资料进 行更多的公开披露,从而使市场约束机制成为监管的有益补充 2001年推出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二个和第三个征求意见稿 更是对第一稿的充实与完善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发 布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亦即第三次 定量影响测算(QIS3 ),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 可能影响。

      2004年6月26 0,10国集团的央行行长一致通过 《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协议II》 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底在10国集团开始实施此后,25 个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表 示将利用新协议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 俄罗斯等也表示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实施新协议《巴塞尔协议II》-主要内容《巴塞尔协议II》全面考虑了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时的三种风险: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根据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来决定 资产充足率标准并从仅仅对资本充足率的单一监管扩展为多个维度 的监管,使 得新协议的资本分配方法对风险更加敏感,对市场和监 管机构更加透明《巴塞尔协议II》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协议II》的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 本要素:监管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 低比率在计算资本比率时,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 12.5(即最低资本比率8%的倒数),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 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 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

      总的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二级资本仍 然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即限制在一级资本的100%以内信用风险:委员会提出,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 从两种主要的方法中任择一种,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外部评级结果, 以标准化处理方式计量信用风险第二种方法是采用银行自身开发 的内部评级体系,其中又有初级法与高级法之分,但选择内部评级 法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必须经过银行监管当局的正式批准银行 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源于银行作为货币经营商和能够吸收活期存款 的高风险性和高负债率由于资本充足比率的提高会影响银行的收 益,因此商业银行总是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自有资本,具有低资本金 的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充足性管制的失效实施内部评 级法,对于风险管理能力强的公司,可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降低银 行的资本金要求,提 高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对于 风险管理能力弱的银行,则会提高其资本比例,增加经营成本,有 效地制约了银行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的盲目性市场风险:由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和竟争日趋复杂激烈,美国 的银行业率先推出金融创新产品,诸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期权、 期指交易,以适应金融业和大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并对冲由于 利率变动或汇率变动可能引起亏损的交易敞口,以期达到避险保值 的目的。

      同时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潜在和巨大的市 场风险,而且由于分业界限的日渐模糊,商业银行经营重点的转移, 也使得市场风险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之一1996年巴 塞尔委员会推出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