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系词的产生发展.doc
6页第十四讲 系词的产生发展一、 系词的界定就现代汉语来说,系词只有一个:“是” 如: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但“是”的功能不仅仅是“系词” ,有的“是”并非系词,而是副词比较:她是卖菜的她是爱你的金钱是诱惑不了我们的关于古汉语判断句的系词的界定,有以下几种:A 马建忠《马氏文通》:“凡以表决断口气,概以‘是’ ‘非’ ‘为’ ‘即’ ‘乃’诸字参于起、表之间,故诸字名‘断词’ ┄┄断词,一曰决词 ” B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系词包括“维(惟) 、伊、繄、即、乃、为、是、匪、非” C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里的系词有“维(惟) 、为、是”等在春秋以前多用“维(惟) ”,春秋以后多用“为” ,汉魏以后, “是”作系词的用法逐渐增多D 王力:在语法上,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1、 “为”——动词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传)尔为尔,我为我 (孟子)吾为汝父也 (吕 氏春秋)子为谁?为仲由 (论语)这是:动词“为”的引申用法,可译为“是” ,但这是叙述句,而非判断句而且, “为”的这种用法是有条件的:主语、宾语同指古汉语的判断句“子产,惠人也”不能说成“子产为惠人” ;“滕,小国也”不能说成“滕为小国” 。
2、 “维、伊、繄”——虚词(语气词,或语气副词) 、 “乃、即、非”——副词E 潘允中:在纯系词“是”产生以前,“乃” “惟”初步适应了这个功能上的需要,姑且称之为准系词以上对系词的界定中,最宽泛最混乱的是《马氏文通》 ,最严格的是王力二、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大量的“是”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关于判断句的系词“是”产生于何时,有以下说法:1、潘允中:——战国说战国后期已臻于成熟(“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谷梁传•桓 6》 ) ,到了西汉系词已发展完成(“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 2、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西汉说不过,就系词“是”来说,在西汉时期可以确定的用例,已不止三两个,也不止见于一两种典籍此是家人言耳 (史记•儒林列传)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史记•商君列传)此是螳螂也 (韩诗外传)何以知其是陈君也?(穀梁传•桓公六年)3、王力:——东汉说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但是,系词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上古的判断句,则是中古时期的事。
这一时期系词句有三大标志:(1) 摆脱了语气词“也”字, “是”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 2)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 ”《世说新语•贤媛》 ) 3) “不是”代替了上古的“非” (“亦不是避难之人 ”《伍子胥变文》 ) 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 (《中国语文》1998 第 2 期):诸比丘,……不是愚痴食人施也 (安世高译《禅行法想经》 )为不是大佑人者,是以若欲往诣佛师友者安玄共严佛调译《法镜经》 )其法不是弊魔及魔天之所灭,亦不是天中天弟子所灭 (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 )(三)系词“是”的来源1、 王力:系词“是”字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过程如下:先秦时期,判断句的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样的位置使之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如:滕,小国也→滕,是小国也 → 滕是小国2、 洪成玉《判断词“是”的来源——与王力先生商榷》冯春田《从王充〈论衡〉看关系词“是”的问题》:系词“是”从形容词“是”发展而来洪:形容词“是”与系词“是”皆可独立作谓语,皆可受副词修饰,否定形式皆可用“非是” (“张苍亦学历律,以为非是。
”《史记•历书》 ) 冯:形容词“是” (“正确,对”义)引申为对述说对象作“实在” 、 “真实”性的肯定、认同(“所谓神者,何神也?百神皆是 ”《感虚》 、 “因以其女妻高祖,吕后是已 ”《骨相》 ) ,这样, “是”在语义上具备了向系词发展的基础 《论衡》中,“A,是 B 也” (“余是所嫁妇人父也 ”《死伪》 ) 、 “A,B 也” ( “余,褒之二君也 ”《异虚》 )并存;“A,是 B 也”是在“A,B 也” (比较“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 宣 15》 )上加用了表示肯定的“是”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