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夜人物关系(《寒夜》中两对母子关系探秘)范文.docx
10页寒夜人物关系(《寒夜》中两对母子关系探秘) 摘 要:《寒夜》是巴金的力作他以平实的笔调书写了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寒夜》中出现两对母子:汪母和汪文宣、曾树生和小宣细读作品,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两对母子关系差异很大,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同是母子关系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本文将对这种复杂的母子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母子关系 差异 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王仁凤(1986―), 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巴金先生是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寒夜》是其代表作之一《寒夜》把抗日战争作为大的时代背景,写出了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剧整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书写,有的只是气氛压抑的日常生活和的灰色人生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善恶之分,每个人都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以往研究者对《寒夜》的评论甚多,有的从时代的背景出发研究酿成这些人物悲剧的根源,有的对作品中婆媳关系进行深入探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寒夜》中出现的两对母子关系差异很大,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一、 汪母与汪文宣母子关系简析 作为传统女性的汪母嫁到汪家,生下儿子不久丈夫便去世了。
她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娶妻生子早年丧夫的她把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放在儿子身上,她无私地爱着汪文宣,这份爱是母爱与扭曲的异性爱的矛盾结合体[1]汪母所有言行都是围绕着文宣展开的对于儿子,她除了不满其对妻子的爱时曾说过“真没出息! 跟自己的老婆吵了架,就像失掉了魂魄一样”之类还是为儿子利益着想的“指责”外,从来没有真正责怪文宣即使在意识到儿子的懦弱时,她也总是以“抗战胜利了就会好了”之类的虚幻的话来安慰儿子文中有多处写到汪母照顾文宣的情景在儿子身体不好的时候,她让儿子在床上坐着吃饭,她“在旁边端着碟子守着他吃”虽然经济拮据,她还是尽力给儿子做红烧肉、炖鸡汤来补身体,自己却从来都舍不得吃她非常节俭,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缝缝补补为了省钱,她在寒冷的天气里自己洗衣服以至于手上生了冻疮但为了给文宣治病她不惜钱财请了中医,还把丈夫送给她留作纪念的金戒指卖掉并劝儿子说:“我是老太婆,不必戴戒指,放着它也没有用处”她怎么会不在乎这个留作纪念的戒指呢?她怀念丈夫,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儿子虽然抗战胜利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文宣的病却越来越严重了在文宣病重的一天夜晚,汪母又做了鸡汤守着儿子,希望他能吃几口。
可是这次文宣已经因疼痛而吃不下任何东西了汪母感到心痛、绝望,她自知没有大的能力,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为他做好吃的然而当这一切都无意义时,她的世界瞬间坍塌汪母在文中是以“慈母”和“恶婆婆“的二重形象出现她时常忍不住要在儿子面前说媳妇的坏话,发泄对儿媳的不满,但当她看到儿子因她的话而难过时,还是会软下心来,不再说下去为了避免冲突,她时常在儿媳在家时就躲进自己的小屋文中有好几处写到汪母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或是照顾完儿子,或是跟儿媳生气,或是儿媳在家的时候小房间就是她的天地,是她逃避时的唯一去处可以说她的生存空间是狭小的,小到与外界隔绝;她的心里空间也是狭小的,小到只能容得下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也正是因为爱的空间狭小,所以她的爱也更为极端,这种爱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而伤人也伤己文宣死了,汪母的希望破灭,她带着孙子不知去向 文宣是一个懦弱又孝顺的儿子,在母亲面前,他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他时常觉得还是母亲对自己好,常傻傻地说:“你对我太好了”他心疼母亲,当母亲为了省钱而自己在冷天洗衣服以至手上生冻疮的时候,他感到痛心和自责;每逢母亲在灯下缝缝补补,他总是叮嘱母亲不要累坏了眼睛;当母亲用节省的钱为他做红烧肉、炖鸡汤给他补身子时,他总是劝母亲跟自己一起吃,虽然没有成功过。
文宣深爱着树生,但就是这个他视之为生命的女人一旦跟自己的母亲发生冲突时,他总是劝妻子“母亲年纪大了”, “她的心是好的”,“不要跟她计较”等而当母亲在他面前无休止地数落指责树生,说她是“花瓶”、“在外面交男朋友”等难听的话时,他虽然痛苦但从来都是有分寸地辩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也不会出口伤母亲,而是一个人到街上去在弥留之际,他想到的还是母亲太辛苦,“不肯把眼光从母亲和小宣的脸上离开”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依赖、感激和愧疚,母亲一直都是他的牵挂和依靠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汪母和文宣母慈子孝,是传统意义上的模范母子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依赖,深挚的母子情让人动容 二、曾树生与小宣母子关系简析 曾树生是作为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她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她的形象是对传统贤妻良母孝妇的一种颠覆在曾树生和小宣这对母子关系上, 曾树生认为,“他(指小宣)对我一点也不亲热, 好像我是他的后母一样”而在汪文宣眼里,“她(指曾树生) 并不关心小宣, 小宣也不关心她他们中间好像没有多大的感情似的”母子形同陌路,极其反常在树生眼中, 小宣“贫血,老成,冷静,在他的身上似乎永远不曾有过青春。
他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但是他已经衰老了”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描写,全然不像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虽然树生不惜承担高昂的教育费把儿子送到贵族学校,“虽然想努力唤起对儿子小宣的亲近感, 但又很难控制内心的冷漠”生理和心理上的压抑感使她在儿子面前也表现出排他和自恋的深层人格特征[2]当她犹豫是否去兰州时,她也想到了小宣,然而她想到的却是:“他没有我,也可以活得很好……他不能阻止我走我自己的路汪母可以为文宣牺牲一切,而小宣却不能阻止或干扰树生的选择和决定差别之大可见一斑当她拿着调职通知书回到家里的时候,她观察小宣,觉得“他好像不是我的儿子”,“怎么他笑都不笑一声,动作这样慢他完全不像一个小孩,他就像他父亲”,“这个孩子讲话像大人,尤其像他父亲”此外树生总觉得小宣和父亲、祖母在一起很亲密,她好像被排斥在那种亲情之外她去了兰州之后,虽然在信中也会问到小宣的身体情况,但这较之汪母对文宣的任劳任怨和不离不弃相去甚远树生对儿子的评价不仅没有母爱的投射,也没做到公平理智和冷静,而是带着一种不可言说微带厌恶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眼光这着实让人费解 小宣对自己母亲也显得很生疏,他没有向母亲撒过娇,也没跟自己的母亲说过任何亲密的话。
而是对树生采取一种近似“敬而远之”的态度,对树生的问话也是采取最简洁的回答,像是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样的拘谨和呆板,根本没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母亲应有的依恋当树生想带他去外面走走吃饭的时候,他没有显示出兴奋而是面无表情地问母亲要不要叫上婆(汪母),这激起了树生的怒火母子间可能的单独相处交流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通过上述描写我们看到,曾树生和小宣这对母子之间少有温情和亲密曾树生对自己的儿子没有亲密的感情,唤不起爱恋;小宣对曾树生冷漠,也没有多少依恋这对母子关系是极其反常而耐人寻味的小宣年纪小,态度出于性格和本能;而树生的态度则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耐人寻味 三、两对母子关系对比鲜明的原因探究 我们要分析的是母子关系,而母子关系必然包括母与子然而通读作品我们发现在这两对母子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两位母亲她们思想、意识等不同直接导致母子关系的差异因此,我们着重探究两位母亲对儿子态度的原因 当我们用中国传统的审美视角来看汪母,她的确是一个贤妻良母她的言行举止都合乎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约束和规定丈夫死后,她一直守寡,可谓秉承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古训她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把儿子视作依附对象,这与封建礼教中“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相符合。
汪母曾对文宣说过:“你是我的儿子,我就只有你一个,你还不肯保养身体,我将来靠哪个啊?”,“你死,我跟你一起死,我也不要活了”毫无疑问,这其中包含着世间普遍存在的深挚的母爱但汪母完全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寄托在汪文宣身上,她没有自由意志和主体性她心甘情愿地生活在父系社会给定的秩序里,既是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其捍卫者她不仅自觉地以这种规范来约束自己,同时也用以苛求其他女人,并以服从与否来作为自己评判别的女人的唯一标准她对媳妇的不满一方面是出于复杂的爱恨交织的嫉妒,另一方面则是她认为媳妇的言行举止不符合她一生所恪守的封建礼教在她眼中,儿媳的所作所为就是“不守妇道”她还以曾树生没和儿子举行过婚礼,只能算个“姘头”、“比娼妓还不如”来伤害儿媳妇更有甚者,她还怂恿儿子教训自己的妻子,例如“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我要是你啊,她今晚上回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她一顿”透过巴金笔下的汪母,我们看到的只是在文学史上层出不穷的符合男性对女性角色规划的‘贤妻良母’,我们看不到她自己的生命痕迹,她完全是没有自我意义的生存,这是她的悲剧[3]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完全没有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女性,她只会按照礼教要求自身,所以在“夫死从子”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她视儿子为她的全部。
此外,她一直停留在家庭中,没有参与任何社会活动,她的活动空间和视野是狭小的在她狭小的空间和寂寥的生命里,儿子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精神寄托 曾树生是具有强烈自我独立意识的女性,她是作为反传统形象存在的曾树生在经济上是独立的,而经济的独立是女性真正独立的前提她富有活力、充满自信,热爱自由、追求个人幸福她痛心于丈夫的软弱使她无法成为一个好妻子,儿子小宣的早衰唤不起她内心的母爱,婆婆对她的挑剔和仇视又使她无法成为孝顺的儿媳,从而实现了对贤妻、良母、孝妇角色的弃绝,完成了一次对传统女性的大胆超越面对回家后与婆婆的争吵,曾树生选择了与汪母不同逃避方式――走向社会,面向外界她频繁地在外面跳舞,看戏,这固然有工作需要的成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逃避现实烦恼曾树生对生活采取的不是逆来顺受的态度,她时常会感到不平,时常思考自己在这个家里面的前景和自我价值她不想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更不想在“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生命”她时常会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我们应该过这种日子?”她觉得生活“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就是这样拖”当她看见汪母任劳任怨的付出时也曾反思并责备自己,“她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然而,她不能像汪母那样在贫穷寂寥中度过一生,她认为自己“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着翅膀的时候。
当她痛苦地认识到在家庭中“不论在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后,经过一番矛盾挣扎,她最终逃离了让她看不到希望的家庭她是要为自己而活,为幸福而活小宣之所以无法唤起曾树生心中的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小宣的早熟和懦弱,让他看到了生病的丈夫的影子,在小宣身上她看不到她所期许的青春、活力和热情,她看不到希望另外,小宣跟祖母很亲近,而曾树生跟婆婆之间一直是剑拔弩张的关系,这自然会使她对小宣产生一种疏离之感家庭的气氛是压抑的,与她所追求的青春、热情背道而驰小宣虽是个孩子,却没有那个年龄应有的活力和朝气,就像他们一家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家庭的不满和失望投射到小宣身上,使曾树生对小宣也产生了一种与母爱不相称的排斥的情感 由于汪母和曾树生这两位母亲所受传统思想的约束程度和思想意识的不同,导致她们对待生活和自己儿子的态度也呈现出差异,进而导致两对母子关系亲疏的差异汪母是一个遵循中国父权社会对女性规定的贤妻良母,完全没有女性自我独立意识此外,她没有参与任何社会活动,她生活空间和视野是极其狭小的在她狭小的空间和寂寥的生命里,儿子就是她全部的希望和寄托而曾树生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都是独立的。
她为自己而活,为幸福而活,没有人能阻挡她追寻幸福的脚步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无法干扰她的决定从这种这两位母亲思想意识的差异中我们找了个母子关系对比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