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中兴第一名臣.docx
6页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作为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臣,他脸上的烙印是抹不掉的;作为镇压太平天国农夫起义的刽子手,满手腥秽是洗刷不掉的但是,这位生于清嘉庆年间,显赫风光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中国晚清社会“第一名臣”,却以“立功”、“立德”、“立言”昭著于世,被传统文人士子尊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推崇师法,礼为 “楷模”作为闻名的岳麓书院的学人弟子,他继承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崇程朱理学,倡议湖湘文化,又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躯他的身上,附着了厚重的封建礼教色调和传统道德观念,是一位集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大成的代表人物小说的力气是巨大的,唐浩明一部《曾国藩》让曾国藩这个已经沉睡了几百年的人物又重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近代人的评说和现代人的崇拜,让我们感觉或许真正的伟人都不曾离开过。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911―1873),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死后被追谥为“文正”,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曾文正公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虽然没什么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私塾的秀才,满腹经伦他们对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期盼特别高,所以曾国藩从小便是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长大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与长沙的童子试,成果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机灵,勤奋好学至 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今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与朝廷考试进入庶常馆(新中进士进修的场所)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君臣都应当谨慎学习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竭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竭力,表此时此刻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细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乱年头,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始终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使得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惊当时恰逢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协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之后他随即招募农夫为兵士,任用儒生为将臣,朝夕训练,组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痛不欲生,想要投水自杀,被其左右的将士救起后重整军队,最终攻下岳州,又攻陷湖北武昌 此后曾国藩用兵更为慎重,但因朝廷恐其地方势力太大,又被解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的虚衔领兵1855年初,清军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曾国藩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今,不但拥有兵权,而且驾驭地方大权 公元1864年,曾国藩指挥他的湘军攻克天京,历时14年、势力遍布18省、攻克城池600余座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曾国藩一生的事业到达顶峰,曾国藩也作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载入史册对于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镇压,素来争议许多,在此不想做评说但曾国藩作为一介儒生,在清廷如此腐败的状况之下,能够拉起一支湘军队伍,战胜对手强大的太平天国,确实是特别了不得的一个人 与他的对手洪秀全相比,曾国藩更擅长抓住别人的心,使有才能的人甘心为他所用。
他在用人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知人之明,曾国藩在镇压太平运动时,做到了 “求才假设渴”的地步,比方被曾国藩誉为“小诸葛”的刘蓉;目不识丁,却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鲍超,等等都能够被他收归麾下,据统计,曾国藩幕僚里后来因功被清庭授为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的有三十多人,担当清庭各任官职的有一百零一零一二十多人,真可谓门生故吏遍天下 二是用人之明曾国藩在知人的前提下,更会用人,能做到量才而用,这是他湘军强悍的又一重要缘由他的门生李鸿章当时投入曾国藩门下,正是落魄的时候,但曾国藩一和他接触,马上看出李鸿章是管用型人才,因此全力打造磨练他,让他参加军务的办理,战阵的演练,使得李鸿章后来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淮军领袖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假如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开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对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崇程朱理学,倡议湖湘文化而且他的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曾国藩虽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并不排斥西学,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躯,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带头人。
曾国藩对于中西文化的看法,都是扬长避短曾国藩不仅在他所生存的时代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功业,也仍旧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19世纪爱国者的理性爱国主见让我们不断反思自身,“盼望每一次的回眸都会是理性的成功和心灵的洗涤”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留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留意》 蒋介石曾屡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战胜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念赛过敌人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第6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