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导课的艺术.pdf
5页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 准备动作 ” ,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一、导课艺术的主要特点与功能所谓“ 万事开头难 ” ,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具体说来如下:(一)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课就设计得很精到。
他说:“ 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回答人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 ,最好?下一个吧 ? 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这么两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思的么⋯⋯” 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二)导课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 “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有位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 运动与静止 ” 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
一开始教师问:“ 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 对学生来说这种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教室内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一会儿,课堂沸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我就听说过 ” ,老师肯定地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学生听了十分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 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 ,运动和静止 ?就要探讨这个问题⋯⋯ 于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了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三)导课要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赞科夫认为: “ 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①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 新异刺激 ” ,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位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 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导课就具有新颖特点新颖性导课往往能“ 出奇制胜 ” ,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四)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 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有位教师讲《谈修改文章》时的导课便趣味盎然,他说:大家常常写文章,可什么叫“ 文章 ” 呢?老《辞海》上说:“ 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 人的脸皮有青有赤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 文章 ” (笑声) 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 修改文章 ” 的!(大笑)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覆 “ 揣摩 ” (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 润色 ” ,还要用特别的眉笔仔细地修改“ 眉题 ” 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 非要用手术刀将“ 单括号 ” (单眼皮)改为 “ 双括号 ” (双眼皮)不可!(笑声、掌声)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 “ 真由美 ” (真优美),不在修改上下番苦功夫,行吗?(笑声)何其芳同志说:“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 看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板书中心句)这样导课是极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足,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五)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 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二、导课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
据说托尔斯泰所写 《复活》的开头部分有20 种稿本,更惊人的是,他写《生活的道路》一书,所写的序言稿本竟有105 种之多!可见艺术家们为精彩的开头所下的苦心营造功夫教学艺术家们所创造的教学导课的基本形式与方法有:(一)温故导课巴甫洛夫指出: “ 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 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所以“ 温故知新 ” 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有位教师在上《茶花赋》时,就注意以旧带新,使学生感到新课非但不陌生,反而很亲切他这样说:“ 同学们,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不?”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喜欢! ” 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 《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很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 ? 又是象征什么呢?” 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温故导课中的“ 温故 ” 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二)释题导课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如有位教师在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即以巧妙的释题导课,达到开“ 窗” 窥“ 室” 的效果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 《将相和》 课题中, “ 将” 指谁? “ 相” 指谁? “ 和” 是什么意思?“ 将” 和“ 相” 始终都是 “ 和” 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 和” ?后来为什么又会“ 和” 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 将” 和“ 相” 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设计运用释题导课时,应该对课题进行具体地分析,只有那些能通过释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和发人深思的,才可采用释题的方法导课而那些课题与内容关系显明,无需解释学生即可理解的,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三)激情导课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 中介 ” 或“ 折射 ” 而发生作用的 中介 ” 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 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材中包含着真挚情感,教师即宜于导课时“ 披文入情 ” ,以情真词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导课的:“ 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 ⋯⋯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既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纯化和升华四)设疑导课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 启发剂 ” ,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在导课时精心设疑问难,以鼓起学生思维的翅膀如有个物理教师在讲“ 牛顿第三定律 ” 时,一开始,他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两队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 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赢方一端的拉力大! ” 教师却肯定地说: “ 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为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睁大眼睛,愣住了。
“ 这是作用和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所要说的问题,我今天就讲这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课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