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传播理论.docx
8页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与教育一、 什么是传播二、 教育传播三、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四、 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一、什么是传播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动物传播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曰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1. 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 发光萤火虫求偶)3. 超声波蝙蝠)4. 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5. 声音鸟语)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 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 活动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 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克里特岛居民使用的45个图形符号(约公元前3500年)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云南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丽江古城的“德克士炸鸡”招牌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人类独有的传播形式:语言、文字,音乐、摄影、美术、戏剧、电影、电视、舞蹈一一人的全部行为2. 怎样看待传播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日常行为;传播是易于习得的交流工具;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年龄。
传播与个体、群体、社会的关系?3. 对传播的不同描述拉丁文:Communicare使共同、共用、共享英 文:Communication通讯、传达、联系、传播、沟通、传染等中文:传播、传通、传意4. 传播的定义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府,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副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特点: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以传播者发出刺激为开头,以受传者产生反应为结果没 有反应,不算传播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通道目的:分享信息,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人类传播的发展轨迹传播媒介的进化1) 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5.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韦尔(H.D.Lasswell)1948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模型,简明地表达了传播过程中要素(五 W:传者、内容、渠道、受传者、效果)及其功能,以及信息传播是如何进行的根据其要 素的功能(作用)来研究如何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2) 贝罗模式贝罗传播模式这是用以阐明思想传播系统结构的一个静态模式贝罗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信源、信息、 通道和受播者它还指明了影响各个要素传播功能的条件在影响传、受双方本身传播功能的条件,包括:传播技术(语言的清晰度与说话技巧、文字描写技巧、思维缜密性、手势与表情自然逼真等) 态度(自信心、爱好、双方的了解程度等)知识(传者与受者对内容的了解程度等)社会系统(传者与受者的社会地位等)文化(传者与受者的文化背景等)在“影响信息传播功能的条件因素中:内容是指传者为达到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包括信息成分与结构;符号是指内容的表现行使,包括语言、文字、图象与音乐等;处理是指传者对选择并安排符号所做出的决定;通道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方式,如口耳相传方式,书写与阅读方式等二、教育传播传播过程:教育过程:学教师教教育内容反馈信息学生传播者传信息反馈信息受传者受1.教育与传播从传播本身具有的教育意义来看,任何一种人类传播形式都具有教育作用离开了传播过程,教育就不能实现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传播过程教育现象是一种社会 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2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教师与学生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要使学生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 识领域。
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共同经验模型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抽象层次原理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 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重复作用原理: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一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能增强教育传播效果信息来源原理: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 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确、真实、可靠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最小代价律: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获媒体选择原理: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报酬1/需要付出的努力教育媒体制作和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教育媒体要做到:方便省事;显著突 出;吸引人;针对需要;注意受众已有的传播习惯3. 教育传播的特点明确的目的性传者的导控性受传者的特定性内容的系统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效果的确定性① 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目 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② 传者的导控性传播者(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对受传者(学生)具有导控性质,带有 一定的强迫性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③ 受传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④ 内容的系统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一定要具 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⑤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将多种媒体组合利用,既可以面 对面传播,又可以远距离传播⑥ 效果的确定性传播者通过讲授、练习、实验、复习及测验等教学环节来保证教学效果4. 教育传播方式根据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划分为: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传播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 ”模式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 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 学目标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教学传播信息选择教学传播媒体通道传递接收和解释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送4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① 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② 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③ 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 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使个人的学习需要与社 会的需求相统一;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 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三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动,并与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利 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修正学习措施,完成学习任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安排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意:三个“符合”,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三个“考虑”,即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教师的可行性、考虑环境的可能性。
从教学媒体的角度看,教学媒体的选用要考虑:学习任务的因素学生特点的因素教学管理的因素经济成本的因素6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共识是指:一方面教师要依据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来建立传递关系;另一 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要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资 源或材料,以便使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达到传 播的目的谐振是指: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 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输方面产生共鸣选择是指: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 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并旨在以最佳的“代价与效果比'成功 地实现目标,即最小代价原则匹配是指: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 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 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网上表情符号:-) :-D :-0:-() :-o8-) ;-):-)最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
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D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0 “哇!”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更大的“哇!”:-o有什么精彩的?怎么目瞪口呆的!8-)同样是笑脸,但笑的人眼睛很大抛媚眼,含有别意!初一学生的作文: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200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 GF也在200玩,GG的GF 一 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后来,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 去了……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打铁是一项体力活儿,在网络上发一篇质量高的文章又何尝不让人身心疲惫呢?称打铁,是 一种谦虚的说法唉!我们这些光光,休息天没有事情可干,只好在网上打打铁了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我)”、“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三、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4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5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6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四、 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1.起源研究同一种现象:各种媒体纷纷进入教学过程20世纪:20年代 视觉教育运动30年代视听教育运动40年代传播学兴起50年代运用传播理论研究教学过程60年代 “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提出,建议将“视听教育”改为“视听传播”。
70年代 “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即AECT)2. 定义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种种具体目标,对教与学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 方法论它以对人类的学习和交流的研究为基础,并将人和人以外的资源综合利用,以促进 更有效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