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琢璞为玉显匠心化蛹成蝶出精彩.pdf
2页琢璞为玉显匠心化蛹成蝶出精彩———语文教学磨课之我见在经历紧张繁忙的“磨课”之后,让我想起了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一句话: “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所谓的磨课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 熔炼自我的 “重生” 过程 就像化蛹成蝶,这一过程的确是痛苦的但我认为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通往成功的绿色通道,是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教师接近成熟的动车票一、磨课能 磨出自身的意志我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一节课不经过磨砺是成不了好课的古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综观我们的同行,普通的如身边同事,闻名的如黄爱华、窦桂梅等特级教师,哪一位教师上的精彩课例不是磨出来的?黄爱华老师亲口说:“好课磨砺出” , 其 《圆的认识》一课备课达70 多页;窦桂梅老师在“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仅开头便十易其稿”没有量的积累怎么可能会有质的变化?所以,磨课才能出好课,而且某些时候必须磨好课,比如优质课、观摩课、汇报课等。
这时的一节课, 既代表了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又代表了某一群体的教学智慧,此时的课不是好课, 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怀疑在平日里教师的教学是什么样子同时, 对于广大听课学习的教师而言,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走在最新课改前沿、体现最新教学理念、具有优秀教法学法的好课这时的课是一个方向、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它起到的是示范引领的作用, 这样的课难道不应该精雕细磨吗?我们难道给广大教师提供一节毫无借鉴意义的普通的课去推广吗?所以,不磨课是不可以的二、磨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细想一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谁能打保票说自己每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教学语言都斟酌再三了呢?只有在磨课中,我们才会对每一个细节再三思量、反复权衡,在不断的试教──评教──再试教的磨课过程中,自己的体悟点滴积累,对教学内在的感受逐渐加深,对教学中蕴涵的规律逐步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正是这种磨课中经验的积累,促使我们经历了“初上讲台不知所措,听课磨课逐步成熟”的成长过程;也正是基于磨课对教师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批又一批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中,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磨课这一有效途径事实也最终证明, 只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去磨出一节课,其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磨课能磨出教师的研修状态什么是磨?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磨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简单的活动过程, 更应该是一个思想上产生触动、心智里迸出火花,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得失,反省教书育人方式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正是我们教师不断研修的过程吗?于小而言,我们每日产生的点滴体味、 对未来教学产生的新设想、对同一内容教学作出的新尝试,, 这些不都是一个磨课的过程吗?只是没有大众参与,更多的是个人思绪的酝酿、突变、 体悟等心智活动与实施的过程于大而言,校本研修所提倡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也是一个磨的过程吗?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研修脱离了课堂,还能有什么意义呢?四、磨课能磨出教师厚重的“ 家底”磨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正如一个人有了优良品质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有足够的磁性、足够吸引力的语言表达水平,需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更需要有将各种素质整合为和谐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有的老师的课上得荡气回肠,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来, 自己一直困惑于课堂上流畅有效的过渡语评价语该怎么说,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底气不足,“ 家底 ” 不厚实,自然就做不到“ 信手拈来 ” ,当然觉得十分疑惑。
可用多读多写的方法来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内涵经过不断的“磨课”历练, “家底”就会慢慢变得厚重起来,精妙的过渡语和准确的评价语也将应运而生好课在磨砺中成长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 ,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能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好像对于教学又重新认识了一番,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了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 所谓名师就是在无数次的磨课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请踏上这列通往理想圣地的动车吧——背负着希望去挑战,在挑战中享受磨课的苦与乐,在苦与乐中研磨教学的得与失,在得与失中领略琢璞为玉化蛹成蝶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