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docx

33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85361382
  • 上传时间:2024-01-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73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 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 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用这里就几种常见修辞方法谈谈它们的区 别和联系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方 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例如:①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两个句子中的“幔”和“一针一线”的本体分别是“乌云” 和“群众的东西”①句中的“幔”和②句中的“一针一线”,从形 式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况且又没有本体,所以,很难一下子就搞 清楚它们是“借喻”中的喻体还是“借代”中的代体了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借喻和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 和喻体联系起来的,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 起如①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这句话中的“毒蛇猛兽”说的是剥削阶级,“毒蛇猛兽”和“剥 削阶级”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但“毒蛇猛兽”吃人的特点与“剥 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特点是相似的,作者就是抓住了它们的这一 相似点构成了一个比喻,使人们形象地了解了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

      ② “阿义可怜一一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 似的说这里的“花白胡子”与长着花白胡子的人紧密相关,所以构成了 借代其次,借喻和借代的作用不同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的,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 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例①中的“毒蛇猛兽”吃人的情况是人们所 熟悉的,用它来比喻剥削阶级吃人的本质,人们就容易理解剥削阶级 的本质特点了例②中的“花白胡子”是长着花白胡子的那个人的突 出特征,用“花白胡子”来代替那个人,就更能使那个人形象突出, 语言也显得生动活泼借喻和借代有区别也有联系请看下面一段话:“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 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 规……”在这里,作者说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 一个十分形象传神的比喻,比喻的结果也为构成下文的借代创造了条 件,下文便直接称杨二嫂为“圆规”了就其关系讲,比喻为借代创 造了条件,借代是借助比喻而进行的上文的“圆规”可以说是借喻,也可以说是借代,因为它具备了 借喻特点的同时,也具备了借代的特点,杨二嫂的形象与“圆规”之 间既有“相似点”又有“相关性”,融二者于一身,但这种情况并不 多见,只有在用特征代本体的借代中才有可能出现。

      二、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含有“比”的意思比喻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包括人比物、物比 人,而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人的,所以当比喻出现了这种情 况时,就容易混淆要区别这两种现象,首先要明确比喻是靠“相似 点”联系本体和喻体,而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的, 特点是"拟”,是"模仿”具体来说,比拟主要是在动词、形容词 上下工夫,也就是把描写物的动词、形容词用来描写人,描写他物, 或者把描写人的动词、形容词用来描写物例如: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诗中所说的“狗”比喻出卖灵魂、出卖革命的无耻叛徒,是借喻 而“爬出”则是写“狗”从狗洞钻出的动作,这是用物的动作来描写 叛徒的可耻行为,是把人比拟成物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喻”和“拟”上,“喻”要求甲 乙两事物间有“相似点”,“拟”要求甲乙两事物之间有“模仿 性”例如:②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句子显然是把“敌人”比喻成狗以后才用“狗”的动作 ——“夹着尾巴”来拟“敌人”,这是拟物,不是比喻,比喻隐去了 因为比喻是通过一定的喻体和本体的关系“间接”地构成一个鲜明 的形象;而比拟则是“直接”地把人当做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的, 以此构成语言的生动性。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联系在于它们经常交错使用,一般 是先比喻后比拟,或在比拟时把比喻略去,直接表述三、对比和对偶对比和对偶一般来说不容易混淆,所以相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 要求“对”,如果单纯地着眼于内容的相对而不顾及语言的结构形 式,就势必产生混淆了例如:①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 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里先有一个总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又有 两个具体的对比:“说的”和“行的”相对比,“对人”和“对己” 相对比可见这里强调的是意义的对比,形式是不大讲究的②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个对子是个典型的对偶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且是一对 句子墙上”对“山间”,“芦苇”对“竹笋”,“头重”对“嘴 尖”,“脚轻”对“皮厚”,“根底”对“腹中”,“浅”对“空”, 可见对偶在形式上要求是很严格的当然,对比的语意用对偶的形式表达的情况也是常有的:③ 东家门里有酒肉,佃户家中无米面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上两个例子,从结构上看是对偶句,从意义上看是对比句有 人主张这类句子可以看成是对偶兼对比,这种主张忽略了对偶句的语 意也可以包括“相对”和“相反”的,据此,这一类句子仍可以看做 对偶句。

      由此可见,对偶句的着眼点是在句子的结构形式,而对比句的着 眼点则在句子的意义对比四、排比和层递排比和层递都是利用语言有组织地排列所构成的修辞方法,二者 都是通过有规则的语句结构去组织语言的,排比和层递在语言结构 上、排列上,又多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例如: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 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 宽广②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 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然而它们也确 实是两种修辞方法例①中的句子之间没有主次、轻重、大小的区别,它们分别是从 “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来赞美中国人民 志愿军的而例②则不然,它是用缩小范围,即国、军、旅、卒、伍 的办法,说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谋攻的最高原则,这是逐层退缩 的层递还有逐层推进的,例如:③ 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 第二个人看,人数就多了一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张贴在墙上, 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可以影 响许多人。

      这个句子由“还不要紧”到“害人不浅”直至“问题可就大 了”,逐层说明了党八股危害的严重性,说服力很强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逐层退缩还是逐层推进,凡层递句,句 与句之间都很明显地有一种等次关系,而排比没有这种等次关系要 区别排比和层递,关键在于弄清一组句子的句与句之间是否有等次关 系而要弄清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容上 考虑五、排比和反复排比和反复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间隔反复,又常常与排比交 错在一起使用,因而有的容易混淆排比主要是利用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 个词组或句子接连地说出来,借以加强语势,达到充分反映事物情况、 阐明道理、感染读者的目的;而反复则是运用某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 现的方式,来提领某种内容,收束某些语句,以达到强调思想感情、 抓住中心的目的例如:①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 益于人民的人句中,虽然“一个……的人”不断出现,但它只是对某个短语起 提领联系作用,并不是对某一内容反复强调的意思,所以,不能看成 是反复,而是排比②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 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 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 下去一样。

      句中“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一共出现了三次,而且是间隔出现, 作者的意图显然是强调党国不像一个国的意思,“党国倒愈像一个 国”是反语的重复,它是用来讽刺国民党依赖帝国主义卖国投降的本 质,从思想内容和组织形式看,这段话不是排比的意思由此可见,反复强调一个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只 有在整个词语或句子重现的时候,才是反复常见修辞的作用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 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3.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4.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 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 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 畅6. 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7.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9.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10.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 想11.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一一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 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 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12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 的表现力13. 顶真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14. 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修辞手法互文互文是古诗文中屡见不鲜的句子,也叫“互文见义”互文 是“古人之文,有参互以 见义者”,“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 文”,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 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相补充,合在一起 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省下了下文的词语,下文里 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属古文 修辞方法之一,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 一个完整句子意思之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 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 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 法的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 文及多句互文四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一) 、短语互文 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 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 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 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二) 、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所谓单句 互文者,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是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