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海教育思想研究.docx
19页能海教育思想研究 刘兴恩摘要: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关键词:能海;佛教教育;复古式教育;现代教育:B94:A:1000-6176(2009)04-0022-09能海法师是民国时期四川绵竹县人,青年从军,累官至川北清乡司令,后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报国之志不能得遂,因此,转向佛门寻求救国之道出家后的能海矢志西去雪山求取密法,成为当时赴西藏学习藏密并返回内地大加弘扬的第一人他曾先后长期驻锡于四川成都近慈寺与山西五台山吉祥寺弘扬密法,人们把他与后来去藏地学密的法尊一起合称为“法尊译经,能海弘法”1949年后,他历任第一、二届中国佛协副会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能海一生,非常注重僧伽教育他在近慈寺创建译经院翻译藏、汉、英等佛教经典,同时又设立五堂教育制度,把庄严道场变为僧团大学。
佛法住世,僧才为基;佛法不断,教育为本佛教要想永恒住世、兴盛光大,必然需要僧团的住持,因此,办好僧团教育,培养僧伽人才,便成为每一位佛陀弟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传统的中国佛教教育开始于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大译师的译经兴学,至唐朝末年则转为以丛林师徒传授为主,主要有三支体系:一是宗门(禅)的坐禅参话头,到后期则演变为背诵语录和公案去糊弄人;二是教门(天台、华严、法相)的听经与阅藏,至清朝末年时也渐式微,有些法师一生只讲一部经疏,而阅读《大藏经》则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一般僧人必须通过种种关系才能有缘一见;三是戒律教育,到晚清时也逐渐流于形式,考核时的题目与顺序基本是固定的,僧人只须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了更有甚者,为了不丢面子,开堂师还事先把答案给予自己下的学生,让他们背熟作弊可以说,佛教教育发展到清代,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清末民初,出现了刻经处、佛学院之类的新式佛教教育机构,如杨文会的金陵刻经处,欧阳渐的支那内学院(主要培养居士),太虚的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等等,都对探索近代佛教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寺院内部也由于受到政府庙产兴学之风的威胁,不得不举办佛教教育,以维护寺产。
但是这种办学却“一方面采取社会的新制,一方面采取丛林的旧规,建立在不新不J日当中,形成非驴非马的教育……越办越不通,越办越糟糕”基本和能海同时代的纳西族高僧谛闻大师认为,“今后的僧教育……只有复古一途,就是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寺化成学校”,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佛教教育中国中原地区一向宗归大乘显宗,而自“宋代以来……仅余禅、净二宗”,其他宗派要么荡然无存,要么名存实亡,它们对后期印度佛教所形成的密宗持不理解和排斥的态度能海传承藏密黄教,要在内地弘扬宗喀巴大师的格鲁派教法,与释迦牟尼当初在印度初创佛教时所遇到的困难极为相似,所以他极其重视僧伽教育,认为“寺庙首应培育僧才”,佛教的存在与不断壮大才不会后继无人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口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当时的能海就已经深知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所以他一生积极兴办僧学,按谛闻法师的复古式佛教教育思想,普建道场他所建立的寺庙中比较著名的有成都近慈寺(1938)、绵竹云雾寺(1943)、重庆真武山金刚道场(原在重庆嘉陵新村,后因政府征地而于1947年迁至真武山)、峨眉慈圣庵(1948)、上海金刚道场(即1949年时上海市常德路的觉园)、山西五台山吉祥律院(1953)等。
能海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下面从教学、学习和学级制度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一、教学:新旧交融,藏汉沟通(一)教材选择:以自译为主能海所传的密宗理论大量来自于藏文经典,与内地显宗佛法在学修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他首先在根本道场近慈寺创办译经院,培养汉藏翻译人才,以协助他把由西藏求回的佛典译为汉语译经院成立不久,就译出藏文经典50多部,刻印显密经论80多部,为弟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教材为了让初学者更加容易上手,他还特意按照戒、定、慧三个大类把这些经论汇编为《律海十门》、《律海心要》、《辩识阿含集颂》、《根本阿含集颂》、《定道资粮颂》、《止观略法》、《三皈依观颂》、《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慧行习练刻意成念记》、《菩提道次第心论》等,使这些纷繁复杂的经论变得井然有序,同时也方便了学者研读在翻译过程中,他常常依据从上师康萨格西口授所得来的知识,再加入自己的见解进行意译这种翻译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仿佛与原文不符合,但实际上意义则更加通顺深刻这种翻译上的技巧,我想现代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意译与直译,何者更能符合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比如说“Look before you leap”,是直译为“跳之前先想好”?还是意译为“三思而后行”更符合国人的语言习惯,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他翻译的《现证庄严论》,法尊法师则译为《现观庄严论》依笔者愚见,藏密虽讲学修并重,然而却是为修而学,为“证”而学,所以此处应译为“证”,才更能体现密宗讲修证、求即身成佛的宗旨译经院不仅是为翻译教材的目的而设,而且还进行汉藏佛典的互译,同时兼及中外佛典的翻译刊印由此看来,译经院的成立,不但起到了沟通了汉藏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二)指导思想:学修与历练并重能海曾引用古人那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来说明当和尚就必须修行,不修行自身尚且不能出离,又如何奢言度化众生?儒家讲“修”、“齐”、“治”、“平”,也是把自身修养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弟子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要学以致用1、学习时间安排明晰有序近慈寺实行“早晨及上下午念仪轨,晚间分班修定”的学习制度,也就是白天学习,晚上自己如法进行修行实践除亲自带领弟子学修外,能海还安排几名学识博、资历老的年长上座比丘分别带领初学弟子修行,就如学校里的学习委员组织同学自习、体育委员带领同学进行体能训练一样这样既省了老师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劳累,又锻炼了基础较好的上座弟子,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余热,而且还使初学弟子的修行实践有人引导,不致出现偏差,真可谓一举三得。
2、为学生独立搞佛学研究创造条件绵竹西山云雾寺,就是专为金刚院上座比丘僧闭关专修而设云雾寺附近还建有露天茅蓬,这是基础最好、毅力最强、信心最坚的大根器上座比丘的静修之所这样做的好处是,“如大学毕业生,进入化验室,更加深造的意义”,有点像现在大学里的研究生独立从事某一科研项目,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3、给予学生以社会历练的机会遇上外地邀请他去讲经,能海有时也会挑选一些基本功扎实的弟子代他前去他的得法弟子清定就曾代他前往武汉、南京、上海讲经,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最后受居士挽留,创建并主持上海金刚道场另外还有方云、普超、仁光、仁明等弟子也曾代他去其他寺庙讲过经此外,他还建立了一种“复小座”的制度所谓“复小座”,就是在小范围内为本寺初级弟子讲经,一般是由加行堂或金刚院的比丘僧为学事堂、沙弥堂、学戒堂的下级弟子宣讲这样的制度,既督促弟子为了上讲台而去钻研经典、吃透教材,又锻炼了弟子的胆量与口才,成为“培养(讲经)法师的必经之途”,同时也为我们当今的师范教育乃至普通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4、训练学生的口才口才,藏传佛教称之为辩才,属佛学五明中的“因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取得藏传佛教的最高格西学位,辩才是必考科目,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不过规模极为宏大,一般都在千人以上。
想当年唐玄奘印度取经,在那烂陀寺十八日无遮辩论大会中力克群雄,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佛学大师,就充分展示了辩才的重要性能海本人便“精通因明,善巧论议”1926年他在山西太原讲经时,有人说佛的三身与上帝三位一体极为相似,他“一言否决,层层遮驳,直令彼哑口无言”,于此可见他的理论水平与口才更有趣的是1936年,胡子笏那才8岁的小孙子,听了能海在上海丙子息灾法会上的讲经后竟哭着说:“爷爷,人生痛苦,我要出家”,更可见其讲经真有舌灿莲花之口才1948年秋,能海在近慈寺开设辩论班,培养学生口才教材选用藏文版的《因明》和《现证庄严论》,教师是从五台山请来的“外教”扎萨(一种僧官名称,并非人名)喇嘛和居本喇嘛教学进度是三天教一课,每间隔一课就开始实战,如第二课结束后开始对第一课进行演练,第三课结束后对第二课进行实践测试具体过程如下:第一天,教师教会学生读课文,课后学生必须把当堂课内容读熟到能背诵的程度;第二天,教师用藏语讲解第一天所学内容的意思;第三天,教学生按因明学的三支比量(宗、因、喻)来学习如何提问和回答能海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何谓三支比量,“如人必有死(宗),为生物故(因);诸见生物皆必有死,如牛马(同喻);诸不死者,都非生物,如金钱(异喻)”。
到实战测试的那一天,全班学生围成一圈,教师选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坐在中央由他背诵一段课文,其他学生就这段课文内容向他提问,问答双方都必须遵循因明学中的比量原则如果回答不上来,就换下一位学生上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辩论能力,培养了演讲口才5、因材施教能海关于这方面的思想主要可概括为对“初信者慈爱方便,对久信者严格要求”他分析说“令沙弥专修,似难安心,亦不相应;若令老僧学教,亦难学好”,因为沙弥年幼初学,对佛学的知识基础很薄弱,让他们投入到修行实证中去,无异于让婴儿未学爬就先学走;而年老僧人的佛学知识与经验阅历都极为丰富,此时还让他们继续从ABCD学起,岂不是要了他们的老命!所以能海提倡“沙弥、青壮比丘宜多学”,以增长基础知识;“老僧宜专修”,以达到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挥了青年僧人善巧记诵、掌握新知识快的特长,另一方面又发挥了年老僧人经验足、理解与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做到“各抒所长,各得其所”而对于“有一定根器或学识”的僧人,他还主张应该以讲经法师为最终培养目标,以造就师范教育人才能海认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运用于实践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即“学修兼优者最上”,…但是他也不否认学生的天赋是参差不齐的,佛的弟子中尚存在着“偏科”现象,如优波离持戒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大迦叶苦行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所以他认为“能学或能修者,亦有成就”。
也就是说,在能海看来,成为全能人才固然很好,但如果只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样会成为对佛教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看你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了诸葛挥泪斩马稷”的故事尽人皆知,我们并不能因为马稷失了街亭便认为他一无是处,想当初他在军中做参谋时为诸葛亮出谋献策也屡建奇功,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理论型人才,如果他不去带兵实践,甘做一辈子参谋的话,也许他也会成为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对于教外人士,能海也能对机接引以知识分子为例,他就从哲学、逻辑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方面,来阐明佛教的知识他曾经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知识,来说明坐禅非常有助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健康,并且教给听众一些简单的静心方式;他还分析禅定和科研工作的关系,认为科学实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粗心大意的话是得不出任何结论的,但如果静下心来思考,自然就能理清头绪,发现一丝曙光他用禅定的思想来解释这种过程,“入定思观,心静则虑一,虑一则慧开,所不解者,即能解其底蕴,了如指掌,再行试验,一一证实”而且,他认为不仅科研工作是这样,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因此坐禅对于日常工作和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因为他这种应机接物、因材施教的阐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