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发展史2.doc
8页四、现代管理思想丛林阶段四、现代管理思想丛林阶段(20(20 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1 1、时代背景、时代背景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形成的西方 管理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 整过程中形成的 ((1 1))经济背景经济背景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超级大国,而英国和 法国沦为二等的国家20 世纪 50~60 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50 年 代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 4%,从 1961 年 1 月~1969 年 10 月,美国经济持 续出现了 106 个月的高速增长,在美国历史上罕见,所以 20 世纪 60 年代是美 国的繁荣时代 ((2 2))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革命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第三次能源革命时 期 2 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产 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3 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 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3 3))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1 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垄断企业。
在美国, 资产超过 10 亿美元的大工业公司,1901 年只有 1 家,即美国的钢铁公司, 1948 年有 12 家,1960 年增加到 80 家,1970 年达 152 家,1980 年增加到 249 家 2 垄断企业混合化 20 世纪 50~60 年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较快时期,也是企业 兼并或联合的高潮期美国在 1954~1974 年的 20 年间企业兼并达 21328 起, 平均每年 1015 起1960~1970 年英国企业兼并达 9062 起,平均每年 800 起以 上,仅 1970 年就有 4656 家企业宣告破产 3 大中小企业协作化 战后中小企业发展在各个发达国家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在科技革 命和生产社会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大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多样化和专 业化的优势,力求利用中小企业适应性强、灵活性达、劳动工资低的特点和中 小企业合作使之变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和附属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 相互利用的经营格局 4 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化 5 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2 2、、大事件大事件尽管学术界还有其他对西方现代管理论学派的划分方法,但纵观主要观点,国内外多数学者同意将《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的诸家观点归纳划分为六大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和权变理论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社会 系统理论的内容是为了说明协作系统如何才能达到企业内部的平衡,同时还要 适应外部的条件,以便维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 (详细内容见代表人-切斯 特·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和詹姆斯·马奇决策理论学派是 以社会系统学派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理论、系统论、运筹学和计算机 技术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 (详细内容见代表人-赫伯特·西蒙) (3)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来自于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以适用为目的,目标是向西 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方法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彼 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等 (详细内容见代表人-彼 得·德鲁克) (4)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 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化验分析,并建立起系统 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卡斯特(F.E.Kast) 、罗森茨威克 (J.E.Rosenzzwei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管理系 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 奈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在亨利·法约尔(见代表人物-亨利 法约尔)的一般管 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 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 (6)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 他的代表著作有《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 学说》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 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 3、、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1 1::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 切斯特·巴纳德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5 岁丧母,由 外祖父收养受外祖父一家人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用 哲学思考问题的习惯 1909 年读完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但由于缺少 实验成绩而没有得到学位。
随后去谋生1909 年进入美国电报公司统计部工作 1915 年被提升为美国电报公司的商业工程师 1922 年担任美国电报公司所属的宾夕法尼亚贝尔公司的副总经理 助理,1926 年担任这个公司的总经理 1927 年任新泽西州贝尔公司的总经理,并多年担任这一职务 此外,巴纳德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巴纳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 ,后来被管理学界称为美国 管理文献中的经典著作 主要观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人组成的,人的活动相互协调构成一个系统, 即组织的协作系统,但是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成员的目标不一致,为了实 现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必须克服其生理、物质和社会的限制,自觉地进 行协作,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经理人员的作用管理是一门艺术,是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条件适应的全部综合,在 这种组织中,领导者必须有某种道德规范,具有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 能够在别人身上创造出一种道德力量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2 2::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 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早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 1943 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 年以前在芝加哥、伯克利大 学任教,1949 年以后一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
曾来 中国访问和讲学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获得了 1978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在管理学、组织 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 等方面都有所造诣 代表作品: 《管理行为》(1945)、《公共管理》(与史密斯波 各等合著,1950),《人的模型》(1957),《组织》 (与马奇合著,1958),《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1959),《自 动化的形成》(1960),《人类问题的解决》(与 A·内威尔合著,1972), 《发现的模型》(1977),《新管理决策学》(1977),《思维的模型》 (1979)等 主要观点:西蒙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必须采用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及 合理的决策程序 1)管理即决策 2)决策是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的过程 3)决策的一般准则是“最优”和“绝对的理性” 4)决策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3 3::彼得·德鲁克(Pter F. Drucker,1909-2005)彼得·德鲁克,1909 年出生于维也纳1929 年成为英国一家国际性银行的 报纸通讯员和经济学家。
1937 年移居美国,在一家企业集团做经济学者,后来 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 1942-1949 年任佛蒙特德本宁顿大学哲学和政治学教授1952 年任纽约大学管 理学教授 主要著作:《公司的概念》 、 《管理实践》 、 《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 、 《创新 与企业家精神》 、 《高效的管理者》 、 《管理的前沿》 、 《以成果为目标的管理》 、 《管理的未来》 、 《巨变时代的管理》 、 《 21 世纪的管理挑战》等 主要观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特别应当以大企业管理经验 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企业经理,并向他们提出 建议,通过研究企业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就能够发现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以便在日后的管理实践中加以改进5 5、、当代最新管理理论阶段当代最新管理理论阶段(20(20 世纪九十年代后)世纪九十年代后)1 1、、时代背景时代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末,世界经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东西两大板块在不断 地碰撞与交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当代管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1)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 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西方世界更加注重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例如日 本 1984 年的每单位工业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仅是 1973 年的 60%,这一过程仅 用了 11 年因此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是世界经济中一个结构性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特别加剧了初始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竞争这种情况使初始产品 严重过剩,因此不断地压低价格,导致竞争日趋激烈 2 加工工业经济内部生产与就业脱钩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中越来越成为发 展的主要力量,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小;在非制造业方面,尤其是 在服务业方面,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竞争领域这从 另一方面说明了竞争加剧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3 资本的流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在世界经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一切参与竞争的资本主要 是实力,而实力大小的标志就是资本量的大小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有形向 无形转变,从实际性竞争向象征性竞争转变 (2)东西板块的频繁碰撞 1 价值观西化,强调个性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 2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使得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发展的不确 定性增加,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3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生产要素不断重新分化、组合、凝结、再分化、再组 合......,循环往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4 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2 2、、大事件大事件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市场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企业应如何适应充满危机的国际经济环境,获得竞争优势,并不断谋求发展, 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西方管理理论随着企业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其中 较为突出的是企业再造理论、知识文化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1 1))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理论时代背景:时代背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经济环境变化剧烈,科技的进步、社会 的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的变化都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变化传统 的分工理论已经开始受到顾客(Customers) 、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 (Change)三种力量的挑战,顾客正在变得更为挑剔,在买卖关系中逐渐 占据了上风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和种类增多,程度也更为激烈,交易和 竞争正在变得无国界更方面的压力促成了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哈默 (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1993 年,他们合作编著了《再 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 ,书中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 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企业流程再造。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