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pdf

1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203396
  • 上传时间:2018-08-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9.62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一个人内在的空虚与茫然,主要原因是忘记与自己的灵魂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傅佩荣学哲学、读经典、悟人生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哲学与人生配合起来,用很扼要地方式把人生做一个总结式的说明,然后对于自己未来才会有一些的参考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经济学,你学会了哲学人生就会变得很有效率,不会花时间在那些细微末节的烦恼上,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样的人生比较清爽,也是比较让人家羡慕的入门须正,境界须高开卷有益,做一个专通雅的人30 岁之前要读儒家,40 岁之后读道家, 50 岁左右读《易经》 因为 30 岁以前你要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 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 岁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经对人间冷暖、人性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50 岁左右则要读《易经》 ,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主题二、 “ 道” 的深刻含义第四讲: “ 道” 是什么?第五讲: “ 道” 与“ 德” 的配合第六讲:从 “ 道” 来看万物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第七讲:圣人的定位第八讲:圣人的表现第九讲:圣人的榜样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第十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第十一讲俭:节俭珍惜万物第十二讲: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之道1、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

      2、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道是“无”,人的肉眼虽无法企及,但却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灵魂4、道是“一”,世间的一切存在的本质,始终如一,区别只在现象 万变幻象之本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老子说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为无不为” 老子说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 ” 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顺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 道” 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可谓是 “ 无不为 ” 虽然无为, 可万物皆依赖她,故而万物之为皆为道之为一切道的表象,皆因道之力量而存在!道之处下守拙,不彰显但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婵然而善谋无为的三个要义1、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未不作为之意,更非一种无政府主义,而是要去掉人为的自作聪明,去掉各种不良欲望,是无“ 自己的为 ” ,是依据规律去作为所以,在想要达到“ 无为 ” 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 “ 有为 ” 的成分了。

      不敢为 ” 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yī ng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2、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于此提倡的是“ 大仁 ” 、“ 大爱 ” ,而非 “ 私仁与偏仁 ” 、 “ 私爱与偏爱 ” 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真诚关爱,透过一种符合自然之道的无为方式,来展现他的“ 有为 ” 、“ 有私 ” 领导者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管向 ” 与“ 管事 ” 的关系, “ 管总 ” 与“ 管分 ” 的关系、 “ 管帅 ” 以及 “ 管兵” 的关系3、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是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服从于客观大道,因此又是功夫、境界 是以为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重视 “ 为” 的功夫, 是“ 辅万物之自然” 的不敢为, 是“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 的无以为, 最后,藉此以完成其 “ 无不为 ” 的境界因此,“ 无为 ” 更是老子的一种谋略,其目的则在达成最低代价的有为。

      上善若水 ” 语出《 老子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重视 “ 为” 的功夫, 是“ 辅万物之自然” 的不敢为, 是“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 的无以为, 最后,藉此以完成其 “ 无不为 ” 的境界因此,“ 无为 ” 更是老子的一种谋略,其目的则在达成最低代价的有为负阴抱阳 老子说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方面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 冲气为和 ” ,就是 “ 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 ,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不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 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而这种动荡调节的过程,也即是“ 反者道之动 ” 第一讲 :面对天下大乱?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称作道经;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称作德经 儒家用两个字描述“真诚”,道家用两个字描述“真实”。

      人活下去有两个要求:1.仁爱; 2.正义 文学分三个层次: 底层 (器物层次 );中间 (制度层次 );最上面 (理念层次 ),国学处在理念的层次 理念:怎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 老子:强行者有志——勉强自己去走路的就是有志向,人生的理想不能离开勉强自己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度爱一样东西花费就很大 两种虚无主义:1.在价值上认为没有真假、没有善恶、 没有是非、 没有美丑—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2.存在上的虚无主义—生和死没有差别,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的 五福临门 :五福包括1.寿—长寿 ;2.富—有钱 ;3.康宁—健康平安; 4.攸好德—所爱好的是德行 ;5.考终命—安享天年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 儒家: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 儒家看到的是人类世界的问题;老子看到整个存在的问题,包括自然界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来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称可以用名称来说明的,就不是恒久的名称)? 没有名称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你而言等于不存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道学会:第一:整体 ;第二 :永恒—从整体看就没有得与失,研究国学:三十岁最好念儒家,四十岁最好念道家,五十岁最好学易经第二讲 :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儒家以人为中心,孔子代表的话:人能弘(弘扬)道(人生的理想),非道弘人——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社会性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德(德行修养 ,向善 ) 道家以道为中心,重视自然性, 讲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冥合(了解完整体之后我是其中的一个局部 ) 人的生命的特色在于他可以理解,理解使人的生命和万物区分开来 庄子表述道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道是大自然的根源,是整体 老子用道代替天,强调宇宙性 天人合一源于庄子 密契主义的特点:1.不可说,也说不清楚;2.暂现性—短暂出现;3.被动性,不能被操纵; 4.一种生命力的再现——感觉生活有无限的力量 因为了解,而不受控制第三讲 :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有三个阶段:1.把知当作区分;2. 把知当作灾难;3.把知当作启明。

      反省的门槛:你跨过去之后就可以反省到自己,自己意识到自己(我的意识的出现)?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狂——五种颜色让人眼睛都快看瞎了,五种声音让我耳朵都快聋了,五种不同菜的味道让嘴巴吃到最后都快要麻痹了,骑马打猎让人心发狂五代表多 让自己生活单纯,可以保持心思不受干扰 老子:天下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这样叫做善了,不善就出来了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推崇谁是杰出的人才, 老百姓就不会争;不要去珍惜那些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当强盗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 老子希望百姓无知无欲——无知(特别执着于名声),无欲就是不要执着于什么欲望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我知道怎么样站在台面上的,但是我自己要隐藏在底下;我知道什么是光荣荣耀,但是我隐藏在屈辱里面(知其白—显现出来的,守其黑)。

      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拿一样东西就要先给人家 要活到平安快乐,就要懂得避难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底下藏着祸,祸旁边靠着幸福(塞翁失马焉 知非福 ) 老子看问题从正反两面看,具有整体观 闭上肉眼,才会张开心眼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要了解一个状况,不能只看表面 启明? 老子:知常(永恒)曰明——能了解永恒的、平常的、经常的东西叫做明? 老子:见小曰明——能看见小地方,那才是真的清楚了,觉悟了 老子:自知者明——了解自己叫做明了解别人叫做智 英国作家王尔德: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得到之后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 浮士德 :我要的是我要帮助别人——老子:能够付出才代表自己拥有? 老子:自知者明和不自见故明——两句意思一样,不要自己以为自己看的都是对的? 道家怎样使自己明:1.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肚子尽量吃饱,但内心最好单纯美好;意愿志向(欲)不要太强,但是我的筋骨要强壮);2.静——心静才会看得透彻。

      庄子: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会显示亮光 道家的思想:道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常常感觉到跟道在一起,就是你没有什么欠缺的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其诚,乐莫大焉——万物在我这里都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不用去得到它,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真诚,那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道家喜欢将道比喻为光明,光明代表智慧的觉悟 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缓和你的光芒,要能够混同尘垢了解外界的环境,尊重其他人的情况)? 老子: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镜子 任何事情的发生只要相关的都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责任 老子: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第四讲 :道是什么 ?? 《道德经》中与道有关的部分有六章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最关键的是第二十五章 古代的“道”就是路,代表途径,任何东西的存在跟发展都有它的途径,如花道、茶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混代表还没有区分),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说它是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