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车站工程围护结构监测点布置和埋设.docx
16页地铁车站工程围护结构监测点布置和埋设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2. 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 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 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 进行测点布置3. 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 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 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 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4. 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 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围护结构体系观察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整个基坑工 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序号分类主要巡视内容1围护结构1)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 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 )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 止水帷幕有尢开裂、渗漏;5) 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6 )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施工工况1 )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 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 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 运转正常;4 )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3周边环境1 )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2) 周边建(构)筑物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 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 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4监测设施1)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 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3) 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 摄影等设备进行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 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三、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 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 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 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先埋”即在围护体顶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如圈梁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在方 案设计位置,将钢筋标杆预先竖直牢靠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上,预埋钢筋标 杆顶部(带“十”字)应高出设计圈梁顶部1 ~ 2c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钢筋标杆即牢靠固定在圈梁中或在圈梁混凝土浇筑后 12h 内,将专用道钉按入 测点设计位置,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测点亦牢靠固定在圈梁中后埋”即围护结构顶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用冲击钻于测点设计位置用膨胀螺栓把强制对中盘固定,监测时放上小棱镜即可基坑冠梁水平位移点位埋设示意图、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 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道路以及地面造成影响,如道路变形过 大,将导致道路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基坑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 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实样图五、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体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 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造成影响,如建筑物变形过大,将 导致该建筑物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建筑物垂直位移测点可利用射钉枪进行布设或使用冲击钻进行“L”形测标布设需确保测点与建筑物连结紧密,不能有松动基坑施工监测控制标准序号类别监测项目判定内容控制值警戒值累计绝对值变化速率—、周边环境1周边地表道路和地表沉降标高绝对变化量20mm<2mm/d控制值的70%2地下管线地下管线沉降标高绝对变化量20mm<2mm/d3周边建(构) 筑物建(构)筑物沉降标高绝对变化量15mm<2mm/d4建(构)筑物倾斜倾斜度i2/1000<0.0001H5建(构)筑物裂缝裂缝宽度变化量0.3mm6周边土体地下水位标高绝对变化量2000mm<500mm/d二、围护结构自身7主体基坑墙顶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绝对变化量10mm<2mm/d控制值的70%8墙体沉降标高绝对变化量5mm<1mm/d9墙体变形变形绝对变化量15mm<2mm/d10坑底隆起标高绝对变化量15mm<2mm/d11支撑轴力支撑轴力测值设计值的70%500KN/d以上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根据设计施工蓝图确定,应在方案评审会上确认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测和巡视:雨季: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必要时增设监测点。
小雨时监测工作正常 进行,中雨以上雨量时光学监测工作停测,但测斜监测、轴力监测、等科目仍应 正常进行,数据异常时需进行加测围护渗漏:渗漏处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地面裂缝:加强对裂缝处沉降监测、裂缝附近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监测数据持续报警:加密监测频率,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监测预警:预警级别预警指标响应对象黄色预警"双控"指标(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 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70%时,或 双控指标之一超过控制值的85%时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驻 地监理、第三方监测技术负责人、业主代表橙色预警"双控"指标(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 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时,或 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 100% 时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工 区长、总监代表、设计代表、第三方监测单位技术负责 人、风险管理咨询单位负责人、轨道公司工程部业主代 表、质量安全监察部副部长红色预警"双控"指标(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 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100%时,或 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 150% 时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监测技术负责人、监 测负责人、安全总监、工区长、总监、设计代表、第三 方监测单位项目负责人、风险管理咨询单位项目负责人、 建设项目管理部总工、工程部部长、质安部部长、质量 安全监察部负责人等巡视预警: 施工过程中通过巡视,发现一般安全隐患或不安全状态应予以预警。
若风险点在扩大,则应在报表中注明,并予以巡视预警综合预警: 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参与各方的监测、巡视信息,并通过核查、 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及时综合判定出工程风险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预警施工过程中当判断为综合预警状态时,在信息报送的同时,应及时组织分析, 加强监测、巡视,进行先期风险处置六、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6.1沉降测量6.1.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布设于隧道及基坑开挖影响区外,一般为开挖边界 100 米之外不受 干扰的地方,在土质地区,应埋设水泥桩,优先考虑设立在基础好,沉降稳定, 便于施测,便于保存,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 的原状土层上工作点的选取应适观测点与基岩基准点的距离而定,初步确定为 每个基准点联测3 个工作点基准点埋设方式如下图所示单位:mm墙角精密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如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 1 米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可适现场情况使用第三方交桩控制点或其他已有的精密水准点。
7C地面基准点埋设示意图6.1.2 测量方法 基准点采用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 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 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徕卡 DNA03 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1000 =102 -50 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m站m豐二 0.04<10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 = 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m = m • * 5 = 0.04 - 2.23 = 0.09 小最弱点(单向) 站 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最弱点(往返)最弱点(单向)0.04二 0.06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 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 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 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 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④应在标尺分划 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 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 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 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 入标尺零点差改正;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 器;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 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
6.1.3 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 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 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②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