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报》小报不小.docx
6页《立报》小报不小 [来自wW] 陈震 刘烨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摘要]1935年在上海创办的《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有影响的小型报纸该报在办报宗旨、编辑出版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大众化报业理念和精编主义办报精神小报不小,《立报》短暂的绽放为新闻界留下了[来自wWw.lw5u.coM]许多积极的意义[关键词]《立报》;大众化;精编主义1935年9月20日,《立报》在上海创刊,成舍我任社长,张友鸾、萨空了等先后任总编辑,严谔声任总经理依靠这些著名报人的经营与丰富多样的新闻报道,《立报》在上海迅速获得了市场创刊不到半年,销量就已超过十万,可与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几家老牌报纸相抗衡然而,随着成合我同国民党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报刊立场和报人处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此后,萨空了等进步报人和共产党员相继离去,《立报》江河日下,1941年底毁于日军战火,最终停刊《立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存在时间不长,且由于过去“左”的思想影响,恽逸群等同志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学界和业界对《立报》的经验和历史地位很少论及然而,《立报》小报不小,这份成长于战火之中的报纸为中国新闻界还是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意义。
1.办报宗旨:大众报纸,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国民,都知道本身对国家的关系”是《立报》办报的宗旨以往报纸的内容总是晦涩难懂,普通大众即便能够读懂大概意思,也难以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所载材料又恒与最大多数国民痛痒无关”因此《立报》在创刊之初就强调“一定要报纸办的通俗易懂,刊登的材料要与市民休息相关,使全国国民能读、必读、爱读,使他们觉得读报和吃饭一样需要”内容上惠及读者《立报》重视时事政治新闻,积极报道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种消息,多次报道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同时《立报》重视社会问题,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立报》创刊当天,就在头版全文加框发表了上海帮会头目之一顾竹轩的案子,对这件一般报纸不敢提及的事件连续报道直到结案,广受读者的欢迎价格上让利读者《立报》提出“少抽一支烟,多看一份报”的口号每份报纸收四枚铜圆,订购每月收3角5分,三个月收1元,半年1元8角,全年只要3元4角对比当时的大报《新闻报》和《申报》每日出版对5大张半至10大张,每份售大洋四分五厘,买一份大报的价钱可以买三份小报还多余除了价格低廉,《立报》宣称“永远不涨价,终年不休刊”成舍我认为:“非万不得已绝不增加读者负担”从创刊到最后停刊,从未涨价,即便在增刊的情况下也信守诺言。
文字上方便读者,《立报》的新闻报道评论短小精炼,以事实为根据而说理追求“文字浅显人人看得懂”“只要略识几百字,你准看得懂”,目的是努力让“占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也能看得懂就像《立报发刊要旨》中公开宣布的那样,“文字用语体,务使人人易解”细节上关爱读者不论是开始时坚持的“不登广告”,还是后来的“本报刊登的广告,决不至影响到本报的精神,决不会变成迁就广告而不顾纸面的报纸”不论是办好读者来信专栏,精心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还是“只要拨个就可每早准时送到”的发行服务,《立报》在各个环节和接触细节都在关怀大众2.编辑排版:精编主义,技巧活用“精编主义”即“精编精写”,目的是为了在很小的篇幅中,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既“小报大办”《立报》要求每条新闻一般只用两百字,对于来自其他通讯社的稿件都要求尽可能精炼改写这种精编主义的编排方式让《立报》成为了一张内容丰富而且便于携带的小型报,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凡所刊载,均严格之精选其与最大多数人民无切身关系,或不感兴趣者,虽一字亦不浪费,否则搜本求源,不厌求详故篇幅虽仅一张,可读资科,实远在日出若干大张者以上而囡篇幅较简,携带方便,在电车公共汽车及短途阅读,又最为舒适。
在编排风格上《立报》趋于灵活,通过运用图片、照片、漫画等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并通过大黑体字,大号字体等标示了新闻的重要性图画,共分新闻照片、讽刺画、连环画、历史画四种,逐日刊登,而达到图画与文字并重之原刚这样的图文并茂的灵活编排手法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了大众需求3.经营管理:严管有道,监控得法成舍我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应用于报业首先,他的办报思路清晰务实要把办报看成主妇管家,应该节省时,粒米寸布,不许浪费,不该节省时,子女教育,或急病开刀,几千几万,也毫无吝惜”其次,他通过实行工作日记制度的方式把责任落实到人,无论是总编辑,还是职员都要每天写作工作日记,以便他审核工作要把办报看成指挥一支作战的军队此外,在报刊的发行方面,《立报》以赠阅的方式吸引订户,他们宣称“十日赠阅”,凡是在月底前订报的就可以免费赠送十天而报馆的自行车送报的方式保证了能够以低于批发给报贩的价格把报纸推向市场依靠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立报》在淞沪会战时期达到了每日发行20万份,“打破了我国自有日报以来的最高纪录”在中华民族危难的时期,《立报》积极的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运动当中,冲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压制,发出了时代的呐喊。
作为民国时期一份典型的民营报纸,其表现出的时代性和民本性,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传媒人需要恪守的准则,都是社会的良心和良知[参考文献]①成舍我:“我们的宣言”.[N]立报,1935年9月20日第一版②张友鸾等:世界日报兴衰史.[M],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第151页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3页④成舍我:“纪念弁言”.[N],立报,1937年9月20日第六版⑤成舍我:“小型报的远景——想起十年前手创的立报(下)”.[J]新闻天地,第229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