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终身教职制:日本政府与高校招揽扶持年轻研究者的新举措_1.docx
9页推动终身教职制日本政府与高校招揽扶持年轻研究者的新举措 摘要:进入21世纪,日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于2011年推出了“普及与确立终身教职制计划”该计划通过向高校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与推动高校实施终身教职制,为优秀的年轻研究者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优厚待遇,以及利于其开展研究工作的支持该计划在高校的积极参与下,招揽了优秀的年轻研究者,年轻研究者也在该制度的激励下以及政府和高校的扶持下,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但随着计划的推行,也出现了急功近利、重理轻文等问题关键词:日本,高校,终身教职制,年轻研究者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范围的科技竞争加剧使日本感受到巨大压力和危机所以,日本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国家和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包括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僵化,阻碍了高校科研人才的新陈代谢,很多博士、博士后等年轻研究者无法进入高校任职而且,即便是已进入高校任职的年轻研究者,其研究自由也得不到保障,晋升空间受限,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博士、博士后们的这种窘境也导致了青年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降低,国家科技人才储备面临危机因此,如何让年轻研究者获得高校任职的岗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是日本政府和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引导并支持高校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2006年,文部科学省推出了“促进完善年轻研究者独立研究的环境计划”,鼓励各高校参考美国的“准聘-长聘”制(Tenure Track)尝试实行终身教职制(テニュアトラック),为年轻研究者创造独立研究的环境至2010年,日本共有40所大学以各种形式自主实施了终身教职制,聘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研究者,这些受聘者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获得了终身职位,终身教职制的试行初见成效201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国家应该对促进普及与确立终身教职制的大学进行支持根据各大学的目的及特色,实行终身教职制,力争实现全体大学的自然科学领域中以终身教职制引进的教师达到新入职教师的30%[1]同年,文部科学省即推出了“普及与确立终身教职制计划”(テニュアトラック普及定着事業,简称“终身教职计划”)该计划是由日本政府为年轻研究者提供研究经费支持,高校为其提供工作岗位、良好的研究环境以及晋升空间,使其潜心研究以此吸引和招揽优秀的年轻研究者,提升高校和国家的科研实力与水平,同时增强青年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目前,参与“终身教职计划”的高校及引进的终身制教师人数都有所提升,终身制教师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终身教职计划出台的背景(一)全球范围的科技竞争加剧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和事故频频发生,国际性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愈发严峻,为应对这些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对科学技术的依赖也日渐加深目前,世界各国不仅是欧美国家,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也都愈发重视作为国力源泉的科学技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而且,日本各界认识到,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果想立足于国际社会,必须依靠独特而优异的科学技术但近些年日本科技领先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为例首先,日本的科研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量的比例有所下降1988-2008年的20年间,日本研究机构在世界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40990篇增至69300篇,但在此期间各国的数量都在增长,尤其是中国的论文数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飞速增长所以,从论文总数占比的情况来看,1998年日本的论文占比处于世界第2位,而2008年则降至第5位,占论文总量的7.0%,而此时中国的论文数已占世界论文总量的10.5%,跃居世界第2位[2]其次,从各国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情况来看,日本各领域发表的被引率排在世界前10%的论文数从1998年的3470篇增至2008年的5283篇,但其在高水平论文总量中所占比例至2008年也已被中国超越(日本6.4%、中国8.0%)。
[3]所以,日本政府意识到其科技领先地位已受到巨大冲击,提升本国的科技竞争力迫在眉睫,而要想提升科技竞争力,必须招揽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二)扶持年轻研究者的紧迫性如上所述,为了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日本政府力图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储备其中,年轻的博士、博士后等科学研究者对当前的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从国际社会中年轻研究者取得的成就来看(参见图1),1987-2006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集中在30~45岁(占69%),40岁以下获奖者超过半数(54%)就日本来说,2000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16位学者中,获得重大发现时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者为5人,还有2人年仅26岁[4]所以,日本政府和科学教育界认识到,年轻研究者是科技创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对年轻研究者的引进和扶持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日本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首先,日本的年轻研究者进入高校任职愈发困难1996年以后,日本的财政赤字加剧,高等教育经费削减,高校向年轻研究者提供的岗位也逐渐紧缩,博士毕业生数开始超过高校的录用人数,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无法成为高校的专任教师如表1所示,高校37岁以下的年轻研究者在高校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从1998年(25.2%)到2007年(21.3%)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
2007年,日本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共11385人,其中任大学教师者1468人,占比仅为13%;而临时就业和未就业者则达2311人,占20%以上[5]所以,“从博士或博士后成为大学教师”这条通过研究获得大学教师职位的通道已经障碍重重很多毕业的博士只能选择暂时做博士后,再寻求进入高校任职的机会其次,进入高校的年轻研究者发展受到阻碍20世纪末以后,日本高校为节省开支,只会为年轻的博士提供“聘期制”的博士后岗位,即带有“临时雇工”性质的工作岗位一般为某个研究团队为完成某个项目临时聘用一些年轻博士,聘期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长短不一,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所以博士后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也愈发困难,很多年轻研究者只能反复做博士后通过对生命科学专业的聘期制博士后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过3次以上博士后经历者占40%以上;做过5年以上聘期制博士后的比例,36~40岁者占77%,41岁以上者占84%,这种状况使得博士或博士后陷入雇佣不安的处境[6]而且,在这种聘任环境下,年轻研究者没有研究的自由,必须为研究团队服务,其研究方向和内容经常与个人的研究专长不符,其成果也很难以个人名义发表,职称无法得到晋升年轻研究者的这种困境已经影响了青年学生选择科研作为自身出路的积极性。
例如,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从2004年的高峰期以后开始减少2010年3月,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很多硕士毕业生曾考虑过攻读博士学位但最后选择放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未来的不安”[7]即,很多青年学生看到当前博士毕业后的窘境放弃读博,放弃从事科学研究这对日本的科研人才培养和储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为了培养优秀的研究者,需要确保年轻研究者的工作岗位,并为其提供职业发展空间[8]终身教职计划则力图让年轻研究者和青年学生看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光明和希望,不仅要招揽优秀的年轻研究者,而且要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自由自主的研究环境以及充分的发展空间三)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求日本高校固有的人事制度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学术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的学阀色彩浓,近亲繁殖严重1998年,日本国公私立大学中36.1%的教师为本校毕业生,近亲繁殖率达40%;其中国立大学有43%的教师为本校毕业生[9]至21世纪初,这种现象仍没有改观例如,以综合性大学最有代表性的法学部为例,2004年,东京大学法学部教师中本校毕业生有98人,“纯血度”达81.7%;京都大学法学部教师中本校毕业生有56人,“纯血度”为71.8%。
[10]在理工科院校中这种近亲繁殖现象同样严重,使得其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想要进入名牌大学执教困难重重这种状况造成大学内的学术交流受限,学术思想单一,缺乏不同研究理念之间的碰撞和创新,研究活动没有朝气第二,大学类似企业的年功序列制度,限制了年轻教师的发展日本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并不以研究成果和业绩决定,而是根据教师的资历某一个讲座(学科)的讲师想晋升至副教授(准教授),需要副教授岗位空缺才可晋升,即副教授中没有人升入教授岗位或退休、调动等,则该讲师不能获得晋升;副教授升为教授同理而日本高校教师的终身雇佣制及流动性差的形势,导致年轻教师晋升缓慢、空间狭窄,其研究意愿和动力也随之降低,造成大学内研究活力不足为了改变上述状况,20世纪末日本的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实行聘期制,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和录用教师,同时在一定期限内对其进行聘任1997年,有350所大学(占总数的58%)导入了聘期制至2002年,实行聘期制的国公立大学达到66所,涉及1800名教师,但如果将这一数据与173所国公立大学和7万名教学科研人员(2000年)相比较的话,能够看出聘任制的实施不是很普遍[11]而且,即便是导入教师聘期制的大学也并非全校全部实行聘期制,而是仅限少数院系。
同时,这种聘期制也造成了前文所述的年轻博士、博士后陷入了工作不安定的状况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为了改变高校的近亲繁殖状况、增强教师流动性、提升研究活力,尤其是为年轻研究者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公平公正的应聘机会以及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必须推动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但这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获得高校的支持方能实施因此,文部科学省力图通过经费倾斜吸引高校参与,共同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国家财政紧张,高校获得的经费削减,尤其是2004年日本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以后,国立大学获得的日常性经费也在按照1%的幅度逐年递减,所以国公私立大学都面临资金问题因此,“终身教职计划”力图通过为参与高校及优秀的年轻研究者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推动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吸引和扶持优秀的年轻研究者,提升高校科研人才质量和水平二、终身教职计划的措施及实施终身教职计划力图通过经费资助鼓励和推动高校实行终身教职制本计划对以下的大学提供支持,即完善年轻研究者可以自主研究的环境,建构公正、透明的人事制度,培养作为研究领军人才的教师或研究者,为此而实施终身教职制的大学通过向此类大学提供终身教职制教师所需的经费,以此推动终身教职制的普及与确立。
[12]日本的终身教职制如图2所示,是研究机构(主要为高校)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聘用年轻研究者,在一定期限内为其提供自主研究的环境,促进其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通过终期考核之后即可获得终身教师岗位,获得终身聘任的制度该制度借用了美国的“Tenure Track”(国内译作“终身教职”或“终身制”)一词,虽然在对教师公开招聘与选拔、一定期限内预聘、聘期结束通过考核即可终身聘任、为其提供稳定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与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存在相似之处,但其差异也十分明显第一,美国的“Tenure Track”制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保障教师稳定的工作岗位,以此实现学术自由;日本的终身教职制是为招揽和扶持优秀的年轻研究者,激励其潜心科研,从而提升国家和高校的科研竞争力第二,美国的“Tenure Track”制是由高校自行实施,教师的招聘、选拔与考核等都由高校自行负责;日本的终身教职制是由政府推动并提供资金支持,教师的招聘、选拔与考核等都要接受政府的审核与监督(未纳入文部科学省的终身教职计划,由高校自主实施的终身教职制除外)第三,美国的“Tenure Track”制中高校对受聘教师的支持有限;日本的终身教职制中,高校要为受聘教师提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和协助。
在文部科学省的推动和高校的积极配合下,终身教职制得以逐步推广,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