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百家讲坛中的大众文化.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80648256
  • 上传时间:2019-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3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百家讲坛》与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一 概述1.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后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尤其以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为中心栏目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2. 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家风范 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百家讲坛成为传统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平台:《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9日,和科教频道诞生在同一时刻刚开始为了“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频道定位,初期的《百家讲坛》上至天文地理、人文科学,下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无所不谈(节目表为例) (2001年) 7月9日(首播) 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7月10日 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 丁肇中7月11日 唐宋咏春诗赏析 程郁缀7月12日 泰山美学 杨辛7月13日 中国南北差异 胡兆量7月16日 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旋律 杨振宁7月17日 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李正道 吴冠中7月18日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钱志熙7月19日 孝的艰难与动人 张祥龙7月20日 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英雄主义 朱孝远7月23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 竺7月24日 书法与中国哲学(上) 张辛7月25日 书法与中国哲学(下) 张辛7月26日 不朽的威尔第 刘诗嵘7月27日 女性的道德发展 肖巍7月30日 数学科学的几种新的发展方向 林家翘7月31日 儒学与人生 钱逊 比如节目开播的第一期,邀请的是物理学家杨振宁,讲课主题是《美与物理学》。

      虽然都是科学巨擘、学术大家,但那时的收视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加上又是深夜播放的栏目,关注者寥寥无几就在《百家讲坛》出现生存危机的时候,2004年5月份历史学家阎崇年讲授的《清十二帝疑案》专题让节目走出了困境,并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阎崇年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开坛元勋”《清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当时清宫戏热播,观众希望在看完电视剧后找到历史的依据;(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二是因为有悬疑,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有鉴于此,2004年9月制片人万卫上任之后,《百家讲坛》把定位转移到“历史”和“文化”上(节目表为例)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百家讲坛越来越多的涉足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目光我上任的时候台里已经开始以收视率来考察节目了,末位淘汰的体制已经形成,所以我必须重新定位《百家讲坛》在研究了过去收视率高的几期节目之后,我发现时代在变化,精英文化开始走下坡路,大众文化开始兴起,收视率促使你必须关注大众文化 ——制片人 万卫2004-9-1 雍正(上) 阎崇年2004-9-2 雍正(下) 阎崇年2004-9-3 乾隆(上) 阎崇年2004-9-4 乾隆(下) 阎崇年2004-9-7 心灵鸡汤(一)梦的释义 沈政2004-9-8 心灵鸡汤(二)神奇的记忆 吴艳红2004-9-9 心灵鸡汤(三)情绪与心理健康 胡佩诚2004-9-11 清十二帝疑案(十一)嘉庆(上) 阎崇年2004-9-14 心灵鸡汤(四)谁知老人心 杨凤池2004-9-15 惊世骇俗的劳伦斯 黑马2004-9-16 杜甫的文化意义(上) 莫砺锋2004-9-17 杜甫的文化意义(下) 莫砺锋2004-9-20 清十二帝疑案(十二)嘉庆(下) 阎崇年2004-9-21 钤记中华(一)书法 李刚田2004-9-22 钤记中华(二)京剧 徐城北2004-9-23 钤记中华(三)民俗 倪宝臣2004-9-24 钤记中华(四)武术 马明达2004-9-27 清十二帝疑案(十三)道光(上) 阎崇年2004-9-28 钤记中华(五)长城 李建平2004-9-29 张恨水系列(一)与三结缘的张恨水 袁进2004-9-30 张恨水系列(二)啼笑因缘的爱情三模式 孔庆东 易中天现象:2006年正月十五,《易中天品三国》正式开播,一时间,“易中天”和“三国”成为当下人们议论的话题,易中天也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有关易中天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他所带动的文化热点被媒体称之为“易中天现象”。

      于丹现象: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期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璀璨的学术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除此之外,还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鲍鹏山新说〈水浒〉》等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百家讲坛》在节目中普及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带动了节目外相关书籍的热销,各类传统文化优秀读本的销量大幅上升,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百家讲坛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传统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平台百家讲坛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案例分析)易中天、于丹…………在这里直接插两段视频了事吧,我觉得展开来讲有点难以把握~ 时间我也担心会超过,还是用“事实”说话吧,两段视频都已经可以接近十分钟了,当然也可以压缩一点内容:系列化、故事化制品人万卫曾经表示“栏目就是为了在电视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邀请能说的名家,选择好话题,把话题说透”——万卫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等都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系列节目,这就吸引受众一集一集的看下去,直到“话题”结束。

      就像我们现在追着美剧和日漫一样)另外,节目的讲说也不同于其他,其侧重点不在于学术交流,而是以说故事的形式把传统历史文化通俗的呈现出来,在传家学者的解说里,有故事,有情节,有笑有泪,有血有肉;有矛盾冲突,有悲欢离合这样一个由一段段故事连起来的节目,其实更像是电视版的故事会和评书场,自然能够获得超高的人气形式:电视讲坛《百家讲坛》采用电视讲坛的形式来普及传统文化,而电视媒介在吸引普通大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上拥有相对突出的优势首先,到目前为止,电视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它具有传播速度快、普及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方便快捷的接入网络,在网络世界中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其次,电视媒介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和影像传播于一身,学者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说不再是晦涩难懂、单一枯燥的古代传统文化,而变成了评书一样妙趣横生的故事,受众不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专业知识就可以在专家学者通俗易懂的演讲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主讲人:学术明星《百家讲坛》传播传统文化的努力中,主讲人其实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节目走红让讲台上的学者成为大众视野中的“学术明星”,“学术明星”反过来又让节目持续升温,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万卫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者,《百家讲坛》才能在普通大众中不断掀起热潮,这些个性鲜明、魅力独具的学者已经成为了栏目的符号”一个个学术明星出现的同时,成就了《百家讲坛》稳定的收视率,在节目和学者的相互促进中,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大众化更进一步对于百家讲坛普及传统文化的评价今天的《百家讲坛》已经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很少有人提及从最开始的沉寂,到后来的喧嚣,再到现在重归平淡,让人心生感慨这时候我们再回头去看那些关于百家讲坛与传统文化的各种评价,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百家讲坛是插上传统文化和电视媒介这一对“翅膀”才“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所以对于百家讲坛的评价大多也是集中在这一点上——有的人认为百家讲坛是一场文化盛宴,有的人认为百家讲坛是一出历史相声有的人认为百家讲坛通俗易懂、十分有趣;有的人认为百家讲坛严谨不足、娱乐过头有的人认为百家讲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融入现代;有的人认为百家讲坛曲解传统文化,令其面目全非……赞扬和批判的两种声音同时存在,在这里我们只针对批判这一点展开讨论: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同时也是古代文学方向的教授,他在发表的文章《<百家讲坛>现象批判:吊诡的大变脸》中,将《百家讲坛》称作“三无”产品,即“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

      武汉地区上央视《百家讲坛》第一人、“武大名嘴”赵林教授,就曾公开发飙:“央视《百家讲坛》如果还是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肯定再不上了周国平在谈到《百家讲坛》时指出,作为强势媒体,它排挤了传统载体,他担心:“由于它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南京大学中文系傅元峰博士的指责则更为直接,更为尖锐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他认为:“大家的矛头都指向了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成名的学术名人们,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百家讲坛》只要百家讲坛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易中天和于丹被制造出来 诸多专家学者纷纷质疑百家讲坛的娱乐性和庸俗化,让我们想起了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曾经提到的问题::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回过头来再看《百家讲坛》和传统文化的大众化,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平台,百家讲坛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迎合受众的倾向,形成不正常的“需求——满足”的恶性循环,这正是节目(让人担心)或者说是(备受诟病)的原因所在。

      最后这段我想删了,有点接不上)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是参考答案……但是我们需要直面这些问题1、电视能否实现传统文化、学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2、电视节目在面对收视率时究竟应该如何取舍?3、传统历史、传统文化应该“戏说”还是应该“正解”?4、学术明星的出现应该怎么看待?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