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docx
6页2022年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他们,为了稳定共和国的边疆时局而组建 他们,在边疆一线已经为共和国站岗放哨了近半个世纪 他们,一次次用血肉之躯将即将吞噬我方国土的洪水堵在界河外 他们,用三代人的驻守为中华民族赢得55.5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 他们,是永不移动的界碑,是共和国最宏大的公民,是200多万兵团人中的杰出代表 面对弯曲的界河,背靠敬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啊,我是哨兵,家是哨所,祖国是家,家是祖国要问我们军垦战士在想什么,祖国富强就是我们的快乐……背负祖国的希望,牢记人民的嘱托,我们屯垦就是保家,我们戍边就是卫国,要问军垦战士在想什么祖国安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这首《戍边之歌》让全部的兵团入耳熟能详然而,当这首歌在中哈边疆一线的185团唱起来的时候,当这首歌由常年生活在中哈边疆一线的185团人唱起来的时候,它是那么地让人热血沸腾,让人傲慢骄傲 185团,西北边疆第一团 在共和国的雄鸡尾巴上,有一条名叫阿拉克别克的小河,这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也是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并列的世界四大蚊区之一在这里,有8000多名军垦战士就生活在界河的我方一侧。
他们把庄稼种到界河边,把连队建在边防哨所前,把林带修在国防路前,外可保国,内可控乱,成为边疆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它就是被人们称为“西北边疆第一团”的兵团十师185团 1962年,新疆边疆一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务”新疆伊犁、塔城边疆形势异样惊慌依据中心政府和自治区的指示,刚刚才成立起来的兵团十师临危受命,火速组建民兵值班连赶赴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吉木乃、青河和布克赛尔等县的边疆一线布防护边,与国防军队一起保卫边疆,维护边疆稳定 恶劣环境铸就军垦精神 185团驻守的边疆一线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据蚊虫专家测算,这里学名叫蠓的小咬最多时每立方米空间达到1700多只,可咬死天上的乌鸦,地上的家禽对方的边防军队无法忍受蚊虫叮咬,被迫后撤50多公里因为蚊虫的原因,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军垦战士夏季劳作时,即使三四十度的高温,也不得不戴上喷洒有柴油,甚至泥巴糊成的防蚊衣帽;也是因为蚊虫的原因,在这边疆一线守护了几十年的军垦女职工,把穿裙子当成是一种幻想,一种奢望 185团是乌拉尔山脉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境内的第一道关隘,极端气温达到零下50摄氏度团场与外界联系全靠一条通往县城的边防马路,职工群众每年要被长达6个月的冬季围困在冰雪之中。
即使在如今条件相对改善的年头,团场大部分职工群众每年有半年时间还主要依靠土豆、咸菜来度过漫长的冬季他们掘地为穴,那就是他们的新居;铺草为席,那就是他们的婚床 建团初期,老军垦们根据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不通道路,没生产工具的条件下,住地窝子,靠野菜充饥,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用最原始的方式创建了一个劳动力单日挖渠15立方米,打土块2000块等纪录一代代185团人在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头的荒漠中逐步建起了一排排连队营房,修成了一条条简易马路,开出了一片片条田耕地 十五年如一日,国旗恒久高高飘扬 常年生活在边疆一线,185团人更加懂得祖国的含义,更加珍惜每一寸国土 1964年,江苏籍支边青年沈桂寿来到距中哈界河仅数米之遥的185团一连,成了一名军垦战士他耕种的庄稼地就在中哈边疆的铁丝网旁,离哈萨克斯坦东哈州阿连谢夫卡镇的一座边防口望塔很近沈桂寿看到对方的边防哨所每天都要升挂国旗,就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升国旗! 沈桂寿在30多公里外的团部,跑遍了全部的商店都没有买到国旗,便把家里一面珍藏了多年却始终没舍得运用的红绸被面,与老伴一起制作成了国旗,垒起石头台基,用尼龙绳子升起了艳丽的五星红旗。
沈桂寿的庄稼地距离连队较远,他便在地头搭起了窝棚从今,他每天早晨起来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这一升就是15年!后来,年迈的沈桂寿退休要回内地临行前,老沈对接管他那块承包地的年轻人干吩咐万叮嘱:照看好地里的庄稼,更别忘了每天升起咱们的国旗! 老沈离开了他曾经日夜守护的边疆一线,离开了那面他曾经每天都要升起的国旗,但他的心却恒久地留在了千里边关,他的心中却升起了一面恒久高高飘扬的国旗! 青春和忠诚 赢得生存空间 种地就是站岗,放羊就是巡逻185团人把兵团精神烙在灵魂的印迹中代代传承,他们也把守护国土像接力赛一样,代代相传 185团有两条河流,一条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界河,叫阿拉克别克河它的潮涨潮落,干脆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利益问题;另一条是维系着185团与哈巴河县数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河流,叫别列孜河它的平安运行,干脆关系到生活在边疆地区数万同胞的生存问题在185团人心中,这两条河流与国土一样重要,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1987年冬天至1988年初春,阿尔泰山脉普降百年不遇的暴雪1988年4月23日,阿勒泰地区气温突然上升,山上积雪大量溶化,加上一天一夜的雨雪,特大洪水滚滚而下,沉没良田,冲坏道路。
尤其严峻的是,洪水如同脱缰野马,冲垮了阿拉克别克界河处的桑道克龙口,冲出河床,向我方境内喀拉苏自然沟直奔而来 根据国际法惯例,假如阿拉克别克界河改道我方喀拉苏自然沟,包括185团机关在内的55.5平方公里争议区,将顺理成章地归邻国全部紧急关头,185团全团出动,男职工组成人墙跳进激流中,用血肉之躯疏堵洪峰妇女儿童在后方运输物资在师领导、兄弟团场和边防战士的领导支持下,经过整整16个昼夜的奋力拼搏,抗洪守土战役成功结束,我方国土寸土没丢185团每年都要遭遇不同程度的风灾、蝗灾、洪灾和雪灾等自然灾难2022年12月至2022年5月,短短的6个月时间里,团场连续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暴风雪灾难、特大融雪性洪水灾难在雪灾引发的特大洪灾面前,185团的父老乡亲在师党委的坚毅领导下,再次发扬抗洪守土精神,堵住了冲向我方的滔滔洪水,确保了国土平安 如今,经过185团几代人的坚守,中哈两国政府在勘界时,确认原185团驻守的55.5平方公里争议区,以中国人民长期居住、生活、工作的事实,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185团人,用军垦儿女的无悔青春和无限忠诚,为中华民族赢得了55.5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 什么也不说,祖国须要我 共和国的屯垦戍边历程是一部百万军垦战士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英雄史诗,而185团人则是这部史诗中的杰出代表。
建团以来,这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军垦部队,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两北边疆的安静,无条件听从党的支配和屯垦戍边事业的呼唤,结成了一个满怀志向、信念和奉献精神的特别群体,克服常人不可思议的困难,无怨无悔地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疆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今生无悔守边关,何须马革裹尸还许多老军垦战士离开父母亲人后就再没回过一次老家,把一生留在了边疆一线他们奔着边关来,伴着丹心去活着,血液凝聚成中华民族的尊严;逝去,灵魂塑造起戍边将士的做骨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建设中,在屯垦戍边宏大事业的征程上,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了一片赤子的忠诚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185团和全部的兵团团场一样,安葬了太多军垦儿女的青春,甚至太多戍边将士的生命,而185团人的回答却是:什么也不说,祖国须要我……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