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师范大学挑战杯参赛指南.pdf
64页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挑战杯挑战杯””系列系列比赛参赛指南比赛参赛指南2006 年 12 月—2007 年 5 月1目 录“挑战杯”系列比赛简介……………………………………………………………………………………2 2“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5 5“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草案)…………1010“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草案)……1414“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注意事项………………1717“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立项表……………………2020“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2424“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日程表………………………………3939“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4141创业计划书写作指南一…………………………………………………………………………………………4343创业计划书写作指南二…………………………………………………………………………………………4646创业计划大赛参考模板(仅供参考)…………………………………………………………4949“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申请表…………………………………………5555“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作品大纲评审细则…………………………5959“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日程表……………………………………………………6161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简介………………………………………………63632““挑战杯挑战杯””系列比赛简介系列比赛简介“挑战杯”系列比赛分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盛会” 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竞赛于 1989年首办,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举办过九届,第十届比赛将于 2007 年 10 月在南开大学举办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创新人才,充分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竞赛给予了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同志为竞赛题词,苏步青、钱三强、朱光亚、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也纷纷寄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目前已形成校级、省级、 全国的三级赛事, 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
组委会由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发起高校、新闻单位的领导(或代表)组成,负责制定、修改章程等竞赛重大事3宜, 竞赛前期的具体组织工作主要由承办单位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完成,并在终审决赛前向组委会报告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起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参赛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 ,作品中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1件各类作品先经过省级选拔或发起院校直接报送至组委会, 再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预审,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该类作品总数的3%、 8%、 24%和65%, 本专科生、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 A 类和 B 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经过不断地发展,参赛作品不仅在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上有所提高,而且逐步从单纯学术研究转向着眼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具体问题和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
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简介作为“挑战杯”旗帜下的两项重要赛事之一,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 1998 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与“挑战杯”4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隔年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宣传风险投资理念,传播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创新,勤奋学习,投身实践,努力成为新世纪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 业务与业务展望、 风险因素、 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 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 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评出获奖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 全国学联联合主办 1999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6年,第一、二、三、四、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 创业意识,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5哈尔滨师范大学首届哈尔滨师范大学首届““挑战杯挑战杯””大学生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则则第一条哈尔滨师范大学首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学生处、研究生处、科研处、校团委联合举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组委会,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第六条竞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有关负责人组成6第七条竞赛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第八条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 负责按照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第九条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 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两名,评审委员若干名竞赛评审委员会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 独立开展评审工作第十条竞赛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 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竞赛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 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1.授权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在初赛开始至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和投诉;72.在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院进行质询;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 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第三章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第十四条凡我校比赛举办当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中国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第十五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比赛举办当年7月1日前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 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 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 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8行评审。
每位报名者报名参赛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第十六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第十七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 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 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 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 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第十八条参赛作品必须由至少一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推荐9第四章附则第十九条法律声明组委会有义务不泄漏参赛作品中涉及的技术和相关秘密。
所有相关竞赛信息必须经组委会授权后方可在网站及媒体上发布; 凡涉及作品的相关报道属团体个体行为, 参赛选手自行掌握对作品中的技术及内容的披露程度,与大赛组委会无关;参赛选手与其作品中的相关技术所有人之间的纠纷与组委会无关第二十条本章程自竞赛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 由校团委及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10关于举办哈尔滨师范大学首届关于举办哈尔滨师范大学首届““挑战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草案)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草案)各院(系)团委、直属团总支、学生会:为推进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选拔优秀作品参加 2007 年 5 月在黑龙江省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