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讲义.doc
6页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孙天一(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 电视编辑 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第二,道德品质是一种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习惯或习性,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动的过程,是审慎的凭借意志的选择而得的习性,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更不是“兴趣”“﹑感情”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行为的每一场合和每一时期,都能凭借一定的判断和选择,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与行为的结果,是一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第三,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依相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其相对应的品质。
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纳所说,每一种原则都有一种名称之相同的道德品质相对应,它具有符合该原则的行为表现的倾向和意图;而对于一种好的道德品质来讲,都有一个原则规定体现该原则本身的那类行动原则和品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分离,都会成为“无力量的原则”或“无原则的力量”,导致道理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要具备某种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就必须对社会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应当首先掌握一定的有关善恶是非的道德知识,这是具备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产生道德情感的依据,是进行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和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因此,道德认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化为道德行动,形成道德品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这中间还有一个由此达彼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信念的形成所谓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要求和道德义务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所形成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坚定信心和责任感,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热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统一”它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使一个人能够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出行动的抉择,并在道德行为整体中坚持一贯,自觉地培养和造就自己的道德品质,因而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把认识和理解了的道德原则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通过个体自己的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这样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就得到了巩固,凝结为道德品质,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一贯的倾向通过对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只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外因,要使客观品质,还必须依靠个人主观的努力,通过加强自身的锻炼和修养,加强道德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来实现这种自我约束并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的自主、灵魂的塑造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依附于计划,依附于行政命令,依附于权力,缺乏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性,其道德选择方式大多属于“权威型”,因而人们违背道德规范的推动力也相应很小但是这种社会道德状态是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牺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为代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利益差距逐渐扩大,道德失范不断加剧,从而加剧了道德冲突,带来了伦理道德的混乱和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主体道德品质修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也对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如求利之心的恶性膨胀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当然,消除市场经济的一些负效应,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来实现,但加强人们道德品质修养对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也不应忽视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应主要解决好以下两个大问题第一,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规范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起点和前提所谓道德认知,“是指行为主体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活动,道德行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对道德规范是否符合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进行判判断,即必须具备反思意识、推理智慧及批判能力在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中,道德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道德认知应伴随着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停留于既定道德规范的知晓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
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指导因素,然而,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道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认知,道德判断和推理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与个体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要想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人们的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并造成相互影响的客观局面时,不可否认文化的全球化也在进行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到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速度、规模开始了惊人的攀升于是,文化多元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这个时候,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只有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才能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而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靠道德的舆论导向和道德教育第二,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质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道德品质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和体现道德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很难设想一个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会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改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元朝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有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这就是道德品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社会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潮与观念,对社会生活秩序及道德风尚产生恶劣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视社会和他人,只注重自我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为实现自我利益不择手段,鄙视理性,放纵欲望。
因此,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闭门思过,它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无论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认知的养成,都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反复实践,历经磨练,方能取得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人,既是“约束者”,又是被约束者,从而使人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实现社会德治四、道德品质对人行为选择的规范作用道德对人行为的规范和影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的特殊规范和协调方式在此,某种公理或意个人的要求是一种普遍的义务,是一种天经地“应当”,是一种人们无论如何也会自觉意识、自觉遵从的东西如在儒家看来,道德原本就源于道德自身,起源于每个人完善自我品德的,其目的在于道德自身,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董仲这一思想概括为一句千古名言:“正其义不谋,明其道不计其功道德是一种非功利的行为规范方式道德观念和非、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等异于功利、超越、蔑视功利的标准来评价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从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理想、信仰等功利的精神追求,人们都只受本能驱使、只遵从规律、只想自己、只为自己,那么不仅社会利益、发展要受到影响,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最终以保障和实现。
所以,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准也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道德对人行为的规范和影响不是个别的要求,包括原则、标准、戒律等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在内的一种体系道德要求包括特定的思想准则、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共同结成一个规范之网,人与人、人与社会以适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从而证社会生活的人道、公正、合意道德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人们的行为:一、规范约束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形成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功道德规范的约束功能,不同于法律、纪律等其它社约束手段它通常是通过社会舆论和行为主体内信念等方式,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内疚感,从实现良善行为的自觉实践从微观上看,行为主体对道德的心悦诚服是德行为持久性的可靠保证所以,个人的良心和务感是道德实现其行为控制作用的心理基础它使人们自觉地抵制绝对利己主义和非道德动机人们自觉地远离恶劣和丑恶在宏观上,代表社会道德意愿的社会舆论是种控制人们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它之所以强还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公意性它代表的是绝大多人的意见,所以它规范、强大、理直气壮,也难以对抗它之所以强大,还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无孔不入透性它无处不在,由此造成一种围绕人们的氛围,从而无形地控制和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
社会舆论所以能构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