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演变.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7274077
  • 上传时间:2021-12-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2.3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毕 业 论 文评定成绩 题 甘浅谈占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衍变系 别 文化管理系 专 业 文物鉴定与修复 班 级 09占籍 学 号 2009193110 姓 名 詹丽娜 指导教师 李漫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15 11 摘要3-7关键词正文一、 “旋风装”的特点及历史由来 31、 “旋风装”工艺的简介 32、 “旋风装”的产生与发展 4二、 有关“旋风装”发展由来的学术争议 4三、 对“旋风装”的发展及衍变的深思 51、 对各种学术观点的看法 6-72、 “旋风装”是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8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衍变【摘要】受文献和留存实物的限制,学界对古籍“旋风装”的具体装帧形式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历代学者针对“旋风装”这一古籍形制的好几种不同的衍变说法所产生的争议,经过 探索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认为,“旋风装”是由“卷轴装”演化而来,是受 到“龙鳞装”的启发,并口是为克服“龙鳞装”的部分不足而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 果关键词】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龙鳞装【正文】一、“旋风装”的特点及历史由来1、“旋风装”工艺的简介“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是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一种形态,产生于唐代后期。

      旋风装装订的图书在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 个方向翻转,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亦称“旋 风叶”旋风装最大特点是单页两面书写,解决 了经折装单面书写翻检不便的问题,便丁翻阅, 利于保护书叶其装帧方式,是以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厚 纸作底,然后将双面写字的书叶逐次粘在底纸上粘法为,除首叶因为是单面书字而全幅 粘裱在底纸右端,其余书叶因为都是双面写字的,所以每张书叶都只能用右边无字空条处 粘于底纸上具体粘法是在第二叶右边无字空条处涂浆糊,粘于首叶末尾的底纸上,干后将第二叶书叶向右掀开,以第三叶书叶右边无字空条处涂浆糊相错粘于第二叶后边的底纸 上干后再将第二叶书叶向右翻开,依前法粘第三叶、第四叶……直至粘完最后以底纸 右端轴棒为核心,从首向尾,或说是从右向左卷起捆绑这种装帧虽然还保留着卷轴装的外形,但内部书叶却如现代书籍一样,可以翻阅查检2、“旋风装”的产生与发展“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装帧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产生于唐代后期rtiT “经折装”和“旋风装”犬约都产生在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唐代两者也都是针 对“卷轴装”的不便而创意改革和改进的但两者的出现所适应的社会文化需求则不同, 因而形成的形制也截然不同。

      旋风装是为适应唐代诗歌创作而经常翻检类书、韵书而对卷轴装的改进古吋的类韵 书好比是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被随吋翻检使用的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 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但是,唐代书籍最通行 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仍然是单面书写的卷轴装这样,通行的装帧形式与耍方便随吋 翻检之间便产生了很尖锐的矛盾如果继续采用单面书写的卷轴装,那翻检不方便难以解 决,突破卷轴装,另外采取更新的装帧形式,一吋之间又难以创造出来于是便出现了一 种既未打破卷轴装的外壳,又达到方便翻检目的的装帧形式,这就是“旋风装”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吴彩莺所书的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 形式这是现存的唯一一件唐代“旋风装”实物二、有关“旋风装”发展由来的学术争议弓I言:“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装帧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由于历史存留的实 物太少,缺乏足够的资料,典籍中的叙述也语焉不详,因而关于它的具体特点、演变过 程一直莫衷一是,现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旋风装”即是“经折装”或“经折装”的变形马衡发表《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李文荷1929年发表《中国书籍装订之变迁》, 著名书史学者刘国钧的一系列有关书史的论着,都认为“旋风装”即是“经折装”或“经 折装”的变形(即“经折装”加书面)。

      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钱存训的《中国古代书 史》称:书籍的卷轴形式,一直延续作用到9世纪唐代末叶,才被折叠的形式所取代自 此而后,书籍的形式便逐渐演变最初的折叠式,称为旋风装或经折装这 就是说,“旋风装”就是“经折装”,或者说“经折装”也口J以称为“旋风装”第二种说法,认为“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1981年李致忠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写木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在《文物》上发 表《古书“旋风装”考辨》一文,提出“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1986年杜 伟生在《古书旋风装再考辨》中力排众议,支持李致忠的观点关于故宫博物院所藏《唐 写木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也有记述:“一九四七年秋, 故宫博物院收得唐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一卷,为海内佚书其装潢虽为卷子,而内涵 散叶二十四叶,盖以两纸裱成-叶,故两面有字,其装为卷子也,则以第一纸裱于卷内 自第二页起,仅以叶之一端粘着卷上,以次错叠,如金鳞然,卷之则成卷轴,不见散叶之 迹第三种说法,认为“龙鳞装”亦即“旋风装”1981年,李致忠先生在《古书“旋风装”考辨》一文中,最先把它和古书装帧样式中 的“旋风装”联系起來,明确指出:古书的“旋风装”,就是在卷轴式的底纸上,将书叶 鳞装;收卷吋,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为“旋风装”,或“旋风 卷子”。

      他同吋认为,“龙鳞装”亦即“旋风装”三、对“旋风装”的发展及衍变的深思引言:“旋风装”是书籍装帧发展史中的一种类型,而且其装帧工艺现在已经失 传,这是确凿无疑的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具体描述“旋风装”书籍模样的史料,即使冇也 语焉不详因而学术界和书籍装帧研究者们对于“旋风装”的具体形制及发展衍变没有统 一的意见,一直争论不休,似乎“旋风装”的由来和装帧工艺已经成为一桩历史悬迷1、对各种学术观点的看法木人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综合各家之说进行分析,根据认识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必然逻 辑进行推演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学术界冇关“旋风装”形制的各种论述大多是站不住脚 的首先,我觉得“旋风装”这个书籍形式的名称是传统的“比类取象”认识论的产 物,是通过描摹事物形态为事物命名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然如此,就该从所描摹 的本体事物去研究,到底是比的是什么样子的“类”,取的又是哪种“象”显然旋风 装比的是“风”类,取的是“旋风”象旋风”木身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动”,空 气流动形成的风本身是动态的,不动不成风;二是“旋”,就是说这种动态的方式是旋转; 三是“圆”,既然是旋转,其运动的轨迹必定是圆形的;四是“心”,既然是旋转的圆形, 必定有一个圆心,是围绕着这个圆心旋转的。

      只有具备了这几个特点,才能称其为旋风 因此,用旋风來描摹一种书籍的装帧形,也必定具备这些旋风的基本特点才可以称其为“旋 风”,缺一不可1) 、认为“旋风装”是从“经折装”演化而来的说法,我觉得是最不靠谱的,可 以首先排除旋风的“动”给人的感觉是飘逸灵动的,而经折装本身就是至少两层其至四 层纸用浆糊粘裱合在一起的,已经将纸张变成了纸板,失去了单层宣纸本应有的轻盈状态, 变得比较呆板,那又何谈“旋风”呢?(2) 、认为“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将长卷折叠成册,外加封面, 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翻阅吋,循环不断,状如旋风为卷子发展为书的一•种过渡样式” 这种说法不符合认识论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卷轴装折叠以后就是经折装,这是很简单的道 理本來只要将卷轴长卷折叠就可以成为册页的雏形了,那中间又何必再多余地“外加封 面,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就算是古人愿意多此一举,那么如果将首尾相连缀,和现在的“灯罩”又有何区别?翻阅的吋候如果是“循环不断”的,那这书不是就会一直在手里或 者桌上转圈吗?这样不是更容易损坏书籍吗?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古人会干吗?(3) 、认为“旋风装”就是“龙鳞装”,我认为也很可疑。

      一般状态下,龙鳞装无 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旋风的视觉效果,当然在展开的过程中或者放在桌上时,如果冇风拂过, 会导致书叶飘动但那也只能算是“风”,而非“旋风”耍想产生旋风的意象,那只能 将它反过来书叶向外卷起来放,这种情形不会经常出现,只可能在阅读的时候偶然出现的 意象而且“龙鳞装”这个名字已是非常贴切了,所以“龙鳞装”就是“龙鳞装”,绝不 会是“旋风装”2、“旋风装”是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本人根据事物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规律可以推断,“旋风装”是受到“龙鳞装”的启发, 并且是为克服“龙鳞装”的部分不足而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的观点我的依据有以下四点:(1) 、“龙鳞装”出现在唐代中叶,而“旋风装”则出现在唐代后期,两者在吋间 上的先后顺序,说明这两种装帧方式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关联2) 、对于“龙鳞装”來说,要想产生旋风的意象,只要将它反过來叶片向外卷起 来置放,就可以产生“旋风”的感觉也许正是古人的这个偶尔的举动触发了灵感而创造 出“旋风装”的3) 、“龙鳞装”手卷,通常用來制作大篇幅的书籍,再加上有引首、拖尾,展开 吋往往比较长,占用的展阅空间较大而且龙鳞装诞生的唐代中叶,虽然犬规模的佛经需 要翻译,需要书写的文字量很大,但是实际上单部佛经的字数并不多。

      而“唐传奇”作为 中国小说的前身,篇幅也都不大,所以除了类书、韵书和长篇佛经,需要用“龙鳞装”装 帧的书籍并不是很多因为那时绝人多数的作品达不到这样的空间耍求,所以,龙鳞装的 大容量是龙鳞装的局限之一,使得一般小篇幅的古籍文章不适合做成龙鳞装手卷所以, 很冇可能接下來出现的“旋风装”是为了弥补“龙鳞装”大容量的缺陷进而改造的产物4) 、因为旋风装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这只需耍古人将 龙 鳞装卷底向外弯曲,使得首尾相接,这样粘贴在圆杆上,就形成了 “旋风装”的雏形我认为,“旋风装”是诞生后才根据其形态来命名,而非先命名再去发明创造——这 才符合客观规律这样的装帧方式的命名完全符合人们对事物的直觉认识,自然而然就诞 生了 “旋风装”这个名字对于这种装订形式,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与现在仅存的唐朝吴彩 鸾手写《唐韵》实物相合,无庸置疑它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 期过渡形式结束语】自从步入大学,选择了“古籍与字画修复”这个专业,我开始接触到了 “古籍”这个 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我逐渐地被吸引了通过3年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原来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还有这样渊源深厚的历史!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鎌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吋展开,平吋 卷起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

      而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 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 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而“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在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后,我发现,存在争议最人的一种装帧形式,就是“旋风装”, 由于它的装帧工艺现在已经失传,至今也尚未发现具体描述“旋风装”装书籍模样的史料, 即使有也语焉不详因而学术界和书籍装帧研究者们对于“旋风装”的具体形制没有统一 的意见,一直争论不休,似乎“旋风装”的形制和装帧工艺已经成为一•桩历史悬迷所以, 我查阅大量资料,将关于“旋风装”的发展演变的几种不同的说法收集起来,并仔细地进 行研究,论证和深思经过反复的揣摩,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考文献】[1 ]杜伟生,|2]杜伟生,[3]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