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docx
6页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汉语言文学1班 18101220 周姝含学习《秘书实务》已有大半学期,对于之前相对陌生,只算得上了解片面的秘书的含义以及秘书机构的基本职能也逐渐开始有了相对的了解秘书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一种职务的名称,对于“秘书”的范围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的秘书“指有秘书头衔的职业秘书包括在党政机关或国有单位中列入正规编制、由组织人事部门正式下文件任命的秘书,以及名营企业或个人通过聘用合同录用的秘书广义的秘书“就是通常所说的”秘书工作人员“,除了职务秘书外,还包括那些虽无秘书头衔但实际上从事秘书工作的人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当今社会的秘书,在本质上是领导人工作的助手,既不能缺位无所作为,也不能越权胡作非为今天我主要谈论的是有关于中国的古代秘书制度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的古国,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下,皇帝的地位是不可动摇不可威胁的,任何职位官员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秘书也不列外秘书这一职位起源于炎黄,殷商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特殊性,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与此同时文字信息的使用量扩大,秘书这一职务就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黄帝设立“六相”,以仓颉为史官,尧舜时期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当时的秘书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之后夏朝建立,各项制度开始逐渐完善,秘书产生,被称为太史令、左右史、秩宗殷商时期,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但到了西周时代,巫史分离,史官担任秘书工作春秋时期发生了大变革,社会动荡,秘书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此时的秘书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秦代的秘书已经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了到了汉代,秘书的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汉魏时期,曹操将秘书改为秘书令两晋时期,设秘书寺,下设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主簿官,形成完整秘书机构,汉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激烈,低级秘书提拔为高级秘书隋朝,避讳“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改为内史监,门下省改为纳言唐朝,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唐朝的时候,对于秘书的要求相对较高,注重外貌,书法,文理判式……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只有中书省参与机密,设立枢密院,元代,曾设行中书省,行枢密院。
到了明清时期,内阁与军机处开始产生,已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的秘书工作体制,成为了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介绍了下古代秘书制度,现在谈论的是古代秘书选拔制度世袭”制,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事业被垄断于贵族之手,普通百姓的子弟很难受到教育,史官的职务也大多数由贵族世代相袭作为具备高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史官,一般不易产生于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也无法从大量的白丁中选拔因此具有良好的先天教育条件的史官子弟子承父业,世代相继就成为可能和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发展但是秘书"世袭"的现象还是普遍地存在的,因为老一辈的秘书手里往往掌握了很多的地方情况或者是本衙门的各种单据以及凭证,这些就是他们用来要挟官员的法宝,同时也是他们可以子承父职的重要砝码,没有了这些重要的文件,一个衙门很难正常的运作,于是"世袭"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血缘上的"世袭"只是其中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大物博的中国“地缘”上的“世袭”也开始出现,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绍兴师爷",在清朝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奇怪的现象,而在一些小的范围内往往就会形成“xx帮”情况制举”, "制举",又分为“征召”和"辟除"两种情况"征召" 是皇帝或政府高级官员启用某些人为官的选官方法,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谓之征。
征召是针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专人去聘请为官被皇带征召的大多是著名文士应征之后一般授予高官,并受到皇帝的礼遇和尊重而且被征召人往往担任皇帝的顾问,为皇帝咨询政务,参谋朝政,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员辟除”是官府或中央地方的高级官员聘请人来做官的办法辟除要根据朝廷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科目进行选拔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丞相府设四科用以辟举异德名士,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足以决,才注三辅令;皆有考悌廉公之行"被僻举者经校合格就授予相应的官职荐举”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一些在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举荐,将有才能的人士推荐给朝廷这一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普遍,"荐举"又称“察举”,是汉代选用官员的重要途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九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治事能力的平民,或中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科举”制可以算是最为我们熟知的一项制度了,这是历史上使用最广泛,最长久的秘书选拔制度,就是以考试来作为选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哪时的考试是在"举荐”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考试的方法和题目也是不固定的。
从隋唐开始,任用高级秘书,必须经过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取得进士以后,还必须经吏部考试,诠选授官诠选强调了身体、言辞、书法、判事等条件选中先授九品文职优秀者分到翰林院等秘书性质岗位实习,符合条件后,再升任正式秘书官员;其余分赴地方,担任一般官员韩愈虽中进士,却经三选不中,而被派到地方任官宋代用人基本承袭隋唐之制,但又有改革,取得进士资格以后,再考应用文写作技能,合格者充任秘书官员规定"拟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考生需事先撰写其中两篇,由学官初阅,经礼部认为合格后,再经朝廷正式考试考中者,分上、中、下三等授官到了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已被固定在"四书五经"了,最终成了有名的“八股文"凡获进士、举人、贡生者,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授予何种官,仍需经过考试就进士而言,须经皇帝朝考,优秀者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负责撰拟诏令等事),次者分发中央六部充当学习主事(即办理公务文书),再次者分发各地充任县官就举人而言,考取者方可充任内阁中书(即撰拟、记载、缮写文书),反之,充任一般地方官员学校”制度就是从政府创办的学校中直接选拔人才,最初的学校都是一些私人自己办的,如孔子的讲学等。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京师兴办太学,以五经博士任教官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汉武帝还下令郡国皆立学校官,普遍建立地方学校,并统一规定了地方学校的名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为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痒,聚曰序,序广置经师一人"学校逐渐成为培养封建官僚的主要场所,其中很多人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秘书,或成为高级官僚的私人秘书后来这种方法越来越发展,但是在科举出现以后它仅仅是科举制度的附属品,学校成为选才的主要方法一直到了宋代末期才得到实现保举”制不怎么为我们所熟知,在元代,由于人才比较匮乏,统治者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符合要求的秘书,必须从汉族人中进行挑选,但是他们对汉族人又具有恐惧感,所以采取了这一措施,即保举制,经检查部门认可才能使用明清两代仿照元制,为了防止秘书人员政治上出问题,实行举主连坐法,大兴保举之风,且手续严密,要求严格许多秘书人员,尤其书吏幕友,多由长官保举而掌机要当时保举,有明保和密保两种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历代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用秘书人员有借鉴作用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是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就其选拔方式而论,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聘用、从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精选和从下级机关秘书中提拔等。
就其选拔标准而论,有政治上可靠、文化水平高、博学多才、工于书法、业务能力强(包括拟写、处理文书和办事等)、实际工作经验、年富力强、敏捷睿智、保守机密等要求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