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蟾酥.pdf
6页1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蟾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蟾酥的商品规格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蟾酥中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 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 SB/T 11173-2016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蟾酥 Bufonis Venenum 本 品 为 蟾 蜍 科 动 物 中 华 大 蟾 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 黑 眶 蟾 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和皮肤腺 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蟾酥规格 Bufonis Venenum specification 蟾酥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
蟾酥等级 Bufonis Venenum grade 在蟾酥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蟾酥不同品质的依据 4 规格等级 2 表表1 蟾酥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 规格 等级 性状描述 共同点 区别点 团蟾酥 统货 表面棕褐色或红棕色;气微 腥,味初甜后有持久的麻辣 感,粉末嗅之作嚏 扁圆形团块状或圆饼状,边缘稍薄,中 间略厚,上面微凸,下面平或微凹,光 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 质状, 微有光泽; 直径3-7 cm, 厚约5 mm 片蟾酥 规则或不规则片状,一面光滑,一面粗 糙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 厚约2 mm 注 1:当前药材市场蟾酥不存在规格等级划分,均是按照华蟾素毒基和酯蟾 毒配基的含量之和是否符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定价含量越高,价格越高 传统上由于加工方式和介质不同,存在团蟾酥和片蟾酥之分当前由于片蟾 酥加工过程简单, 易于干燥, 节省成本, 药材市场上主流是片蟾酥, 团蟾酥少见 注 2:药典规定蟾酥来源于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 物由于资源紧缺,存在以花背蟾蜍和华西大蟾蜍的分泌物为替代品的情况,并 且由于采集时鲜浆并不区分基原动物,是多种近缘蟾蜍鲜浆的混合品。
因此,本 标准不制定不同基原的规格 市场上存在不同形式的蟾酥掺杂混伪品,不符合药典规定的含量要求,应注 意鉴别 注 3:不同产地的蟾酥中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的含量及三者之 间的组成比例有较大的差异但由于蟾酥为分泌物的加工品,不同产地药材性状 上并无特征性差异因此,暂不设定产地标准 图 1 团蟾酥 图 2 片蟾酥 3 5 要求 应符合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中第7章项下相关规定 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一、历代产地变迁 蟾酥原名蟾酥眉脂,始载于唐 药性论 , 日华子本草称之为蟾蜍眉酥 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寇宗爽谓: “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 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 ”时珍曰: “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 纸上或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或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 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 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 蟾蜍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 中国药典规定以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 腺和皮肤腺分泌物做药用,下面对蟾酥的产地变迁进行总结分析 1.1 古代本草 明本草纲目曰: “蟾蜍多在人家下湿处,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极迟缓, 不能跳跃,亦不解鸣。
蛤蟆多在陂泽间,形小,皮上多黑斑点,能跳接百虫,举 动极急二物虽一类,而功用小别,亦当分而用之 ”明本草汇言曰: “蟾蜍 锐头大腹,促眉浊声,皮上多,生江湖陂泽及人家园囿阴湿处 ”说明了蟾蜍的 生境,但未明确具体产地 蟾酥产地最早记录于明一统志 :“蟾酥祁州(今河北安国)出, 元志 宋村有蟾池又说“(山西)代州五台、崞、定襄等县出有池尚存又云:“归 德府(今河南商丘)土产蟾酥可见蟾酥主产自河北、山西、河南 清代的增订伪药条辨中记载: “江南出者为杜酥,要无面块,神色起亮 光者佳无锡出者,中有竹节痕;浙江杭(州) 、绍(兴)出者为片子酥,粉质 少者亦佳山东出者为东酥,色黄黑,味麻辣 ”增加山东与江南产地,并说明 了质量佳的蟾酥的性状 清代的药物出产率中记载: “产直隶省北京东便之觉润、玉田,两县为 最好,亦多出,山东产者次之六七月收成 1.2 现代文献 5 通过总结中草药学 , 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 , 中国药材学 , 中药 志 , 中华本草 ,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 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 , 中 华道地药材 ,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等现代专著, 发现蟾酥主产于江苏、 河北、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江苏启东有“蟾酥之乡”之称,山东产区的蟾 酥样品质量较优。
1.3 小结 综上所述,古代本草记载的蟾酥产自河北、山西、河南,后在江南、山东也 有发现,现代则认为江苏、山东的蟾酥质量较好蟾酥不仅是国务院颁布的需要 特殊管理的 28 种毒麻中药品种之一,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动植物 药材品种之一 虽然蟾蜍的人工养殖一直受到行业关注, 但是行业的普遍共识是, 在蟾蜍养殖过程中,从幼蟾到成蟾阶段死亡率高一直是当前尚未攻克的难题因 此,蟾酥鲜浆的采集仍依赖于野外捕捉蟾蜍进行因不同产地蟾酥性状上并无较 大差异,故不设定产地标准 二、品质评价 2.1 古代本草 历代对蟾酥品质评价较少清代的增订伪药条辨以颜色、断面来评价蟾 酥的质量, “江南出者为杜酥,要无面块,神色起亮光者佳无锡出者,中有竹 节痕;浙江杭(州) 、绍(兴)出者为片子酥,粉质少者亦佳山东出者为东酥, 色黄黑,味麻辣” ; 药物出产率记载: “产直隶省北京东便之觉润、玉田,两 县为最好,亦多出,山东产者次之六七月收成 ”说明北京产的蟾酥品质佳, 而山东蟾酥品质在北京之下 2.2 现代文献 近代文献主要是从蟾酥的颜色、断面进行品质评价 1963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 “以质明亮、紫红色、断面色均一,沾水 即泛白色者为佳” , 认为质地明亮、 紫红色、 断面色均一者质量佳; 1977 年版 中 国药典一部收载: “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 中药 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记载: “一般认为山东的产品质量好,即团酥优于片酥。
” 中国药材学收载: “一般认为山东产品较佳 ” 中华本草 蒙药卷收载: “以 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收载: 6 “以棕红色或紫黑色,半透明,断面光亮如胶(断面角质状) ,有光泽者为佳 ”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收载 “以外表及断面皆明亮、 紫红色、 不含杂质、 蘸水即呈乳白色隆起者为佳” 2.3 小结 古代书籍主要是从产地、颜色质地来说明蟾酥品质,不同产地的蟾酥中均有 其优质品近代文献主要是从颜色及断面来评价其品质,以色红棕,断面角质、 半透明、有光泽者质量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