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考古题.doc
86页08年武汉大学考古学通论试题名词解释:陨县人陶寺盟誓制度族坟墓制度北魏景陵辽上京简答题:后岗一期文化仿铜陶礼器凤雏遗址东晋南朝帝陵特点论述题:列举早商城址,盘龙城的结构特点三晋两周地区东周墓葬的分类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近20年发现的宋明瓷窑址北大魏晋南北朝的考题分析北大魏晋南北朝的考题主要是城市、墓葬、石窟寺、瓷窑址、文献、中外文化交流文物城市就那么几个城市而里坊制度是考试的根本墓葬主要是考察墓葬的形制、规模、结构、设施、装饰、随葬品墓葬的这六个方面共同构造了一个地下的仿生人空间,六个方面缺一不可墓葬主要是考查由“汉制”到“晋制”,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以及东晋六朝最终到“隋唐墓葬等级制度”的过程对于墓葬的形制、规模、结构、设施以及随葬品等方面,北大笔记讲义上已经概述清楚,而对于墓葬的装饰则论述较少事实上,墓葬的装饰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方面可以参阅杨泓先生的《南北朝的壁画和拼镶砖画》、〈〈美术考古半世纪〉〉、郑岩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董薪林先生的《幽冥色彩—中国古代墓葬壁饰》一书则纵向概述了中国历代墓葬壁饰的方式、方法内容等诸多方面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墓葬壁饰其实就是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北魏仅有少量)的壁画墓;二是东晋南朝的画像砖拼镶砖画墓对于这两个方面,学者多有论及事实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壁画墓就是直接承袭十六国时期的凉州地区保留下来的东汉壁画墓的内容形式,间接承袭东汉壁画墓的形制和内容特征而凉州地区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东汉的壁画墓的形制和内容特征就在于这一地区的相对稳定和中原士人的大量涌入,将东汉末年的墓葬文化传统带入并保存在这一地区后来北魏武帝拓拔焘征服北凉地区,将之居民大量徙到北魏都城平城地区于是东汉末年的墓葬壁画传统便首先在北魏平城地区传播开来后来又随北魏都城迁往洛阳而传入中原腹地再后便是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分裂造成的北方地区因为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壁画墓葬内容和形式的诸多差异由此,应可以理解郑岩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凉州模式”的概念 对于东晋南朝的画像砖模印拼镶砖画,则是完全直接继承自本地区所有的东汉时期画像砖墓的内容和形制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拼镶砖画的面积规模更大和内容等多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南京地区南朝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模印拼镶砖画墓)而以 对于这一阶段的墓葬的分期和分区研究,完全可以按照北大笔记中所说。
只是对于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时期的壁画墓可以参考杨效俊〈〈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和北大倪润安〈〈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尤其是二文的注释,收集这一阶段的墓葬资料是很全面的对于应付这一时期的单个的墓葬名词解释很有用处 李梅田〈〈关中地区魏晋北朝墓葬文化因素分析〉〉则对于理解由“汉制”到“晋制”的转变和“唐制”的最终形成大有裨益 对于石窟寺和瓷窑址则只能依据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了文献则要依据北大笔记讲义中外文化交流遗物则要依据齐东方先生的〈〈隋唐考古〉〉和发表在〈〈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上的〈〈唐代考古所见外来文化交流遗物〉〉一文城市: 迄今无小题墓葬: 冯素弗墓 安伽墓 湾漳墓 天井与甬道石窟寺: 克孜尔石窟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天龙山石窟 瓷窑址: 越窑 越窑 吉州窑 长沙窑文献: 洛阳伽蓝记 世说新语凭几 李柏文书 城市: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 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墓葬: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石窟寺: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瓷窑址: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北大历年考古通论考研题及参考答案注意:1、答案不是我做的;2、答案仅作为参考,对于考题我一般自己找答案。
一旦你这么做就会发现这些参考答案有不少都不完整尽管如此,对作者表示钦佩和感谢3、在此贴一个来自阅卷老师的建议,希望大家注意:在今年(09)的硕士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发现很大一部分同学的答案非常类似,想是都是论坛的功劳但要提醒使用论坛答案的同学,论坛上的答案只是一些考生自己准备的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对其使用不能“拿来主义”比如今年考到汝窑那题,使用“标准”答案的基本只给了一半的分数,没有答完全,也没有加入新成果所以提醒各位考生,论坛只是一个提供交流的平台,不能完全依赖它,把复习考试等同于背答案因为考古的答案是动态的,永远有新事物在发生厚积薄发”在考古上是非常适用的4、1993年考题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
生活在距今约 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 、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 ,骨壁厚 ,眉脊粗壮 , 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5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6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
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7妇好墓: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8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9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墓为典型代表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室墓所代替10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参看大百科考古卷)问答题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1) 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牙齿属一老年人公王岭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个体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为属直立人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
发现一左侧下颌骨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2)旧石器时代中期: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齿等,比直立人进步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9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桐梓人:在贵州省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