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doc
10页《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②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却被无情恼④作品简介】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也题作《蝶恋花·春景》,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 【注释】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
小”:毛本作“子”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翻译】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点评】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讲解】 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作者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遭遇,看到了墙里的秋千,听见了姑娘的笑声这好象一颗石子投入湖水,在作者的思想深处激起了一轮波澜他颇有所感,便写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是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在校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将尽了那红色的花瓣(残红)已经从枝头脱落(褪)干净,那将要在夏初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又青又小作者没有局限于以花开花落表示春色变化的通常手法,而是抓住杏子初结实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点出了春深的时令接下去两句,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画面:那春天渐渐离去,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又出现在低空,盘旋飞掠了围绕房舍的小河,也呈现出春天特有的碧绿燕子、绿水、人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从“枝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也没有忽略“柳绵”(柳絮)这个春深的又一个标志称它“柳绵”,使字面显得新鲜,也为了适应声调的要求。
作者避开了飞絮满天的一般写法,从枝头着笔,说柳枝上的柳絮已经被风吹入空中,所剩无几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是说在春天滋生的青草,也带来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边(天涯)没有一处不长满了青草这里称它作“芳草”,增加了美感这里暗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既然直到天边,没有一处没有芳草,那又何必怀念家乡呢?这里带有作者自己宽解的意味,从这里正透露出作者在长期飘泊的生活中,不免有思乡之感如果从“花褪残红”中已经透露了作者珍惜春光的心情,那么到了“柳绵吹又少”,特别是从那个“又”字上,我们进一步听到了作者惜春的心声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就把他惋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飘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从到处都有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些美好的事物正象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懊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就是道路在道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当行人(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她又该是个“佳人”(漂亮的姑娘)。
在古代,青少年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情景来排遣心头的郁抑然而,使他扫兴:“笑渐不闻声渐悄悄[qiǎo]”,寂静无声的意思这时,不仅笑声逐渐听不见(不闻)了,就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等等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吧而这时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郁抑的,这种对墙里佳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郁抑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这岂不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了吗! 这首词从晚春的景色描绘中,从“墙里”“墙外”“多情””无情”这种风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上得到借鉴原载:《唐宋词选讲》 【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正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辛酸和悲哀据《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