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与藏汉语言类型差异问题.doc
17页1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与藏汉语言类型差异问题——从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层次说起意西微萨·阿错(Yeshes Vodgsal Atshogs)aacuo@,acuo@内容提要:本文包括有两个方面的语言事实分析首先是以最新发现的一种特殊语言——“倒话”为例,分析藏、汉语言在深度接触中,从音韵、 词汇到语法的复杂混合层次这种复杂层次中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词汇系统与句法系统异源整合机制这种情形让 人想起藏、 汉语言历史关系中以基本 词汇语音对应关系所体现的语言亲缘关系,与亲属语言语法结构类型的巨大差异;想起桥本万太郎先生(1985)曾说道“藏语在词汇方面和汉藏语系大有关联,然而在句法方面更像阿尔泰语”的著名论述于是, 进一步分析了与 桥本先生这一论述相关的语言事实而当把这两类语言事实比较起来时,则可以看到两 类事实之间惊人的相似性本文无意轻易地就此得出关于藏、汉语言历史关系,及关于藏、汉语言语法类型差异问题 的确定的判断,只是将 这些 现象客观地描写出来,以求方家指教,并期 对探索藏汉语言历史关系有所参考关键词:倒话 藏汉语言历史关系 类型差异 辅音声母平行演化被认为有同源关系的汉语和藏语在语法类型上的巨大差异向来就是一个难以解释的重大历史之谜。
与此相联系的是,汉藏语系语言及与周边语言的历史关系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亦即语言类型似乎总是与历史亲缘关系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一种语言在基本词汇和句法关系上倾向不同的语言(以下简称“异向”关系) 不但“汉语在词汇方面比较接近藏缅语,而在语法语音方面则接近苗瑶语和侗” (陈其光 1996) ,而且“藏语在词汇方面和汉藏语系大有关联,然而在句法方面更像阿尔泰语” (桥本万太郎 1985) 藏语的句法类型在与汉语有着巨大差异的同时,又“更像阿尔泰语”的现象,实在是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是,在现实可观察的语言接触事实中,尤其是两种语言深度接触乃至形成混合语时,新语言的整个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来源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藏语在周边语言之间的这种特殊面貌,和现实中语言深度接触形成的新的混合语言的结构系统非常类似本文拟以最新发现的一种特殊语言——“倒话”为例,分析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复杂混合层次,以这种复杂层次中的典型表现是词汇系统与句法系统的异源整合机制出发,进而又分析了与桥本先生论述相关的语言事实而当把这两种语言事实比较起来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本文无意轻易地就此得出关于藏、汉语言历史关系,以及关于藏、汉语言语法类型差异问题的确定的判断,只是希望这些事实对于探索藏汉语言历史关系有所裨益,将这些现象地客观描写出来,以求得方家的指教。
一、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层次语言深度接触乃至形成新的混合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不同来源倾向那么词汇和语法系统在语言接触中异源整合的面貌和机制到底如何?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四川“倒话” 、青海“五屯话”实地调查和分析,以及利用其他一些语言材料如新疆“艾努语”等的分析看到,不仅是词汇/语法系统的异源,而且是在在音韵、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深入全面有机有序的一种异源整合机制;并且这种有序性又和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结构和要素的分别有着重要的关系,这种语言深度接触全面整合形成的、新的语言系统结构,我们称之为“异源结构” (意西微萨·阿错 2003) ,这里以藏、汉语言深度接触的产物的语言个案——倒话为例,试加分析倒话是作为母语使用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的一种特殊语言,也是首次为本文作者报道(意西微萨·阿错 2001)的“新发现语言”又称“雅江倒话” 是在青藏高原东部藏语使用环境的汪洋大海中的一个语言岛我们先后四次深入乡村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对于语言深度接触进而形成新的混合语言的面貌,尤其是在词汇系统与句法系统异源整合的机制方面,有了许多极具启发意义的认识(意西微萨·阿错 2001a,b;2002a , b;2003,2004) 。
通过倒话语言系统的内在结构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到,来自藏语和汉语的异质成分在倒话中的交错分布,已经2达到非常的深入、系统的地步倒话在音韵、词汇、语法、语义等等整个语言系统的方方面面,都表现为来自汉藏两种语言系统异质成分的全面、系统、深入的有机的混合两种语言深度接触全面整合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甚至表现在新系统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要素里面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是系统与系统的全面整合,因而这种结合不仅是全面的、水如交融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和有序的有机性和有序性是这种系统整合的重要特征1.1 基本词汇的汉语语源与文化词的藏语来源直观地看,倒话的基本词汇的确来自汉语——这些词项与相应的汉语词有着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具体的对应关系见《倒话述略》 (意西微萨·阿错 2001a)此不赘为分析倒话的词汇系统的构成,我们一方面记录考察了藏汉及“自有”三个不同的词汇来源;同时利用 1)100—200 词,2)1000 词左右,3)2000 词以上,共三种不同的词表,分级考察这些词汇成分的具体分布分别采用了 1)斯瓦迪士百词表、二百词表,2) 《藏语简志》 (金鹏 1983)所附词汇表,3)我们的实地调查所得的两千多个实词来加以比较,有如下结果: 图表 1汉语词 藏语词 自有词词汇分 级 所用词表 数目 比例 数目 比例 数目 比例100 词, 200 词斯瓦迪士词表100,200 100% 0 0.00% 0 0.00%1000 词 《藏语简志》后附 920 实词 910 98.91% 1 0.11% 9 0.98%2000 词以上实地调查的2240 实词 1984 88.57% 115 5.13% 141 6.30%从上表中可以充分看出来自汉语的词在倒话的词汇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看到来自藏语的词在倒话中数目少,而且,越是核心基本词就越少、甚至没有。
这些来自藏语的词主要分布在动植物名称、特殊生活风俗以及宗教用语等等文化词语方面按照通常的汉藏语历史比较方法,在基本词汇之外的、分布在一些非基本的文化词中的藏语词应该是借词,与这样的语言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接触、借贷关系;相应地,倒话的基本词汇如此高比例的与汉语形成严格的对应关系,则应首先考虑两者是否同源关系——因为总不可能想象有这样相反的分布:同源词分布在外围,借词偏偏在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然而从倒话的情况看来,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请看后文的分析1.2 来自汉语的词与藏语语义上的联系倒话的词汇主要来自汉语而语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因此从语义角度观察倒话中的“汉语词”与相应汉语词之间词义上的差异,是值得重视的而这些意义有差异的词项在倒话中的词义却往往又与相应藏语词的词义相当当然,也非总是与藏语相当,所以在语义领域中,也表现为两种语言的混合例如,倒话表“衣服”的词为“ji 12”即汉语词“衣裳” 但是,倒话的这一个词不仅可以指人们可以穿在身上的衣服,同时还可以指被褥等物,实际意义相当于“衣被” 而在汉语川方言中“衣裳”通常是不包括被褥的倒话“衣裳”的这种意义,当然是与藏语相应词“ko”的意义相当。
又如,倒话在说“出彩虹”时,说“gâ 4 teâ1”这里的“gâ 4”就是汉语“虹”在倒话中的读音,而这个“t eâ1”其实就是汉语的“伸”字亦即“出彩虹” 说成“虹—伸” 动词后置,是倒话与藏语语法上一致的地方,这里且不管;问题是为什么表示“出彩虹”动词偏要用“伸”呢?从汉语中解释起来恐怕十分牵强,可是从相应的意义内容在当地藏语中的表达方式一看,便豁然开朗了当地藏语说“出彩虹”为“vdzav rkjang[d35 ti55], “vdzav”即是“虹” ,而“rkjang”就是“伸展”的意思;同时,当地藏语说“展开双手(臂) ”时,也用“rkjang” 与此对应,倒话在“展开双手(臂) ”、和“出彩虹”时都用“t eâ1(伸) ”字来表示因此,这时,我们可以想见, “teâ1(伸) ”这个动词至少在 “gâ4 虹 teâ1 伸” (出彩虹)这一用法中所表现出来的语义内容显然接近藏语而远离汉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时候,一旦某一词项的意义在藏汉语言中有差别时,倒话相应词的语义往往接近藏语为了进一步细致考察语义中的这种混合层次与程度,我们还采用了一些统计的手段。
例如关于“打”这一词项(倒话做 ta3,语音形式与汉语完全对应,但是其语义更加接近与藏语的“rgjag ba”,参考意西微萨·阿错2001b) 基本方法是利用《汉藏对照词典》所收“打”字起头的汉语词条,将倒话的相应表达方式逐一与汉语词3和该词典藏语译文进行比较,结果有如下统计数据:图表 2可用于比较的、 “打”字起头的汉语词条数目(A)倒话相应表达出现“打〔ta 3〕 ”的条目数(B)藏语译文中出现“rgjag ba”的条目数(C)244 条 119 条 68 条图表 3藏语译文出现“ rgjag ba”而倒话未出现“打〔ta 3〕 ”的条目数(D)藏语译文 “rgjag ba”与倒话“打〔ta 3〕 ”对应的条目数(E)10 条 58 条可以看出,藏汉语言在“打”的语义内容上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倒话的“ta 3”与汉语“打”的同现程度为 B/A=119/244=48.77%;而倒话的 “ta3”与藏语“rgjag pa”的同现程度达:E/C=58/68=85.03%两种结果反差如此之大,无法视为偶然,可以认为反映的是倒话在“打”这一词项(语素)的语义上与汉藏两种语言的关系1.3 语音系统中的内在混合层次作为词汇的语音表现之基本形式的一个个音节,倒话的在语音结构(包括声类、韵类及调类)是与汉语有严格对应关系的;但是,组成这些语音结构的要素格局,即元音格局与辅音格局以至调型调值则更接近藏语。
亦即倒话语音系统的组合结构主要是与汉语严格对应;但是这些音素及其聚合结构,则与藏语一致《倒话述略》一文曾经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倒话语音的声韵母与汉语的严格对应关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在讲语音对应关系时,并不关心互相对应的语音单位的具体音值,关键是看互相对应的语音要素单位是否出现在对等的条件下,相对于这些单个的语音要素单位而言,这种所谓的对等条件的实质是一种结构性的条件因此语音对应关系是一种结构性的对应,而不是一个个要素间的相同相似从语音结构,亦即语音系统的组合结构而言,主要是来自汉语的语音组合结构的典型表现是音节结构,倒话的音节结构也是与汉语接近而远离藏语例如,当地藏语中没有复元音,然而倾向汉语的语音结构中,则有复元音韵母,可归纳为 17 个: ia i ie iu ye ei ui ue uε ua u iε ue uε yε i u在和汉语语音结构上的密切联系的一方相应的是,倒话的语音要素——辅音格局和元音格局却更接近于藏语而不是汉语仅以辅音格局为例:p p b mb m f wts ts dz ndz s zt t d md lt t d t t d d jk k g x h倒话共有 37 个声母。
其中,单辅音声母有 31 个,鼻冠辅音声母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