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春梅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7页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吴春梅知识概述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
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它在中学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也就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和抒发感情对比一般意义上分为两种:一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是对多种相关事物的同层次的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大小、多少、优劣,以对决策起到参考作用;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 首先, 生硬对比有些同学正反对比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其次, 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
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正反对比论证运用的基本思路:在段的起始部分确立论点以后,如果在展开部分举出性质不同的事物(即事例论据)作论据,就应采用 “求异归纳法”布局展开分析论证 求异归纳法也是以事物的因果联系为依据的,具体步骤是“由同到异”即先阐述不同性质的两种(或几种)事物各个相同的侧面,这些侧面一般是非本质的,这是“摆事实”;然后把这些非本质的相同侧加以比较,分析推理出在本质上不同的一点,这一点便是论点成立的原因,这是“讲道理”推理过程也是“从个别到一般”例如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本文思路结构: 引论 类比引论法 类比体 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 本论 反面论证 反面提出论点 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 反面说理 比喻论证 井底之蛙 反面举例 江郎才尽楚人学舟 正面论证 正面提出论点 学然后知不足 正面举例 芝诺的言行 正面说理 鲁迅语,列宁语,巴甫洛夫语 结论 引用:朱熹诗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 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正反对比可以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可以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即列举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如:《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 先从局部来看,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 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 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 对比量的对应,正面的讲几点,反面的也要讲几点,否则互不相对,也就不能构成正反对照的对比论证了 例如,《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是前句后句的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上句和下句的对比作者又把蚓和蟹放在一起来比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设喻对比: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谏太宗十思书》 假设对比: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
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向命运屈服,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那么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所以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论文对比论证写作指导 对比拓展 [点拨]这样的思路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中一方面是正面的,一方面是反面的,往往是用反面的来突出正面的行文过程,一般是先正后反;但如果是用正面的来论证反面是错误的,行文过程又往往是先反后正 A、方法: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 B、[例文]《说宽容(节选)》 宽容是一种涵养,一种美德,一个宽容的人往往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北宋有位叫吕蒙正的人,年轻时为相,第一次上朝就遭到文武百官的嘲弄,大家认为他乳臭未干,不像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对如此非议,他的部下都愤愤不平但出乎意料的是,吕蒙正本人却满不在乎,毫不计较,最后终于以才学识见赢得了大臣们的敬佩 从此,“宰相肚里好撑船”便成了后世称赞他以及其他贤良者气度的习用语相反,三国时期的周瑜,虽是一位文武双全、多谋善断的重臣名将,但心胸狭窄时至今日,只要一提起他,人们就会说:“这位英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话语之间,不无惋惜的味道可见,这一弱点给他的英名带来多大的影响 [点拨]这个选段由两个事例组成,一个是历史贤相吕蒙正的宽容大度,一个是名将周瑜气量狭小,用周瑜来对比吕蒙正,正反对比,突出了“一个宽容的人往往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的论点这样的思路构成了正反对比的辩证关系如果这里只从正面来论述吕蒙正的宽容大度,当然也可成文,但不但内容不充实,而且论点不突出,效果要逊色得多可见,文章的思路是为内容,特别是为论证中心服务的 引领方法:一.让学生明确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 高中学生对对比论证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不用在概念上多作解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对比论证的写作程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结合议论文的事例论证的“论点——分析——总结”的结构对对比论证的写作程式做这样的构思:先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接着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再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展示课文对比论证的例子,让学生明确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课文对比论证的例子]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分析]作者首先阐明观点“师道不传,人而有惑”,接着选定具备相反行为属性的古圣人和今众人,抓住圣人从师、众人耻师的对比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