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探.docx
2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探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探 摘要:现在的语文课该怎么上?怎样才能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收获 关键词:自主;营造气氛;探究结果 1 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无论对错都予以鼓励,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表达,努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一个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换一个语言环境意思就变了比方,“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一词是贬义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骄傲〞就是“自豪〞的意思了,褒义了。
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应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在课堂提问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开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情绪饱满,思维积极,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泼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气氛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老师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
如在学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组问题: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答复出来;然后再问:课文要表现的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学生也能答出来老师又问: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复;在此根底上,老师继续设问、启发:文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称呼的变化比照,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实质的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力地答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最后,老师又顺势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像于勒一样的叔叔,你会怎样对他?你的家人会怎样对他?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 教学形式多样化,促进合作,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是在教师的精心筹划、组织之下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时老师设计“大家来找茬〞环节,老师成心说错,让学生发现我的错误。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枷锁,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开展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我们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效劳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前发给学生学案,课上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4 笔抒己见,深化自主探究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也重在理解后的表达把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写下了,做得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进一步深化自主探究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笔者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者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老师要求学生做到行文标准,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 ,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浩主编.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语文建设,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