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掘肢体动觉潜能 发展学生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doc
4页发掘肢体动觉潜能发掘肢体动觉潜能 发展学生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发展学生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动律创编动律创编””教学叙事教学叙事研究:动律创编;一.背景呈示:好动是儿童一个重要生理与心理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 基本方式目前,学生学习负担偏重是个普遍的问题,“唯有读书高”社会风气不仅压抑 着学生好动的天性,甚至扭曲了一部分孩子的性格、损害着孩子们的健康新课改提倡:小学音乐教学“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从客观上适当地降低了音乐教 学的技能要求,强调在音乐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好通感的作用,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 运动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以动觉参与来再现听觉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听 课的座位上“解放”了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通过听、唱、奏、律动、 舞蹈、音乐创作等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方法,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综合反应,调 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音乐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取得最优 化的效果,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听觉感知都有所发展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让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 学感受要深刻得多二.课前设想: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好动、爱动。
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致地进行学 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 定的情景中去,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表现欲望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让他们五人一组、六人 一群,随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真是妙不可言!在具有视听冲击感的听赏环境中,教师 带领学生运用肢体语言随乐表演,使学生内心感受与外部行动和谐统一于音乐的旋律节奏 中,沉浸在画面的情景中,获得生理、心理的满足感和成功感情感与音乐互动,与音乐 交融,使个体的体验不断得以升华三.教学叙事: 在欢快的儿童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们模仿草原小骑手策马扬鞭的动作,自信地踏着欢乐的舞步进入音乐教室嘹亮的歌声伴随动感的节奏,调动起了 孩子们体内渴望释放的情感和每一根动觉神经音乐将学生们带入了特定的情境,孩子们 感觉自己似乎就是奔驰在千里草原上一个个小骑手,繁重的课业、紧张的学习气氛、成长 的烦恼早已抛之脑后,惟有音乐给予的无穷想象与快乐感受创编能力稍佳的学生毫不拘 谨地开始了“自由发挥”,这不仅展现了自我,还给其他同学起到示范、启发和带动的作 用 欢快地歌曲结束后,一首优美、舒缓的儿童歌曲《王子的小船》由弱到强缓缓进入, 教师稍作示意,学生便心领神会地在各自小小组内组成不同的造型,随着音乐的速度、节 奏、情绪等进行合作表演和即兴创编。
教师则适时地加入一些情景类的语言描述,并针对部分学生节奏不稳、动作不协调进行纠正和帮助,以促使所有学生都能更投入地发挥音乐 赋予的想象,进一步通过肢体动觉表达对音乐感受与理解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歌曲学唱《火车快跑》律动表演执教者:执教者: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聆听、律动创编,感受不同风格的儿童歌曲,培养学生初步音乐表现力和 音乐鉴赏能力 2. 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火车快跑》 ,并能初步用急切渴望、高兴愉悦以及紧 奏跳跃和舒展连贯的对比方法表达歌曲中“回家”的那种愉快、渴望而急切的心情,感受歌 曲欢乐活泼的情绪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用欢乐活泼的情绪学唱歌曲《火车快跑》 ,并初步运用紧凑跳跃和舒展连贯的对比方 法表达歌曲表现的“回家”的那种愉快、渴望而急切的心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以肢体动觉——“律动”来体验不同的音乐节奏与情绪; 1.在欢快的歌曲中选择合适的动作和舞步进教室; 2.通过聆听,对比,动作、队形创编,小组合作等形式积极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注,音乐选择: a. 儿童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欢快) b. 儿童歌曲《王子的小船》 (旋律舒缓、柔和、流畅)二、歌曲《火车快跑》 1.导入: (1)歌曲旋律线条对比; (2)感受强弱规律; (3)感受歌曲情绪(跳跃和舒展的对比) ; 第一,前半段活泼欢抉和后半段优美抒情的对比:第二,前半段轻巧跳跃和后半段舒展连 贯的对比:第三,前半段相对较弱和后半段较强的对比。
2.复习音符与节奏,在练习中巩固八分与四分附点组成的节奏,掌握这两种节奏类型; 3.听辨歌曲旋律,尝试着找出歌曲中的八分附点和四分附点,并用形体动作、哼唱、拍手 等方法表示自己听到的附点节奏 4.演唱与指导: (1)跟伴奏演唱歌曲; (2)歌曲的前半段表现的是乘着火车一路欢快地飞奔,急切地回家的情感,因此旋律相对比较活泼、跳跃,速度也比较紧凑(注意,不是快),因此,咬字的清晰和吐字的逻辑重音 对唱好歌曲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而后半段的抒情、连贯更是要求学生要有连贯和比较 悠长的气息支持 (3)在歌曲演唱中,注意连贯中要不忘连和断的对比三、歌表演:歌曲的表演根据各班学生自己的喜爱和实际能力水平灵活安排例如:舞蹈、打击乐器 伴奏、律动等,加上各种形式的演唱形式来表演四、总结四.课后反思:本课选自上海小学音乐新教材第七册音乐课不仅仅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也培养了学生的肢体运作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 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孩子了解事物的方法、理解、感受、表现音 乐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因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师应寻求一种复 合、多变的方法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本环节体现了:通过肢体动觉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让节奏感、韵律感真正 进入到每个学生的身体里,以动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以动来挖掘他们表演的潜能,以动来 发展他们的个性,以动来培养他们乐感其次,教学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任务时,不要有太多 “必须这样”、“不可以怎么样”,尽可能让学生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重要 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都无关紧要,这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参与 者、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发现、解决问题,从而启发求异,鼓励创新五.专家点评五.专家点评法国音乐教育家德尔萨特说过:“人的任何内心活动都是与其身体的某种外运动或某 种动作欲望有关,内心情感的强烈程度决定手势和动作的强烈程度,只有将身体的各个部 位全部调动起来,才有利于表演” 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以情带动,以动来表现音乐,这是 实践中大家都想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念认为,通过节奏这种教育 手段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 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新课标强调:在“创造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参与表演。
随着音乐轻松而准确地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音乐,在教师的启发下,表演动作的情绪要 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必要时尽量用幅度大的动作,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让学生在愉悦 的气氛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在音乐中,作出身体反应,培养节拍感、韵律感以动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以动来挖掘他们表演的潜能,以动来发展他们的个性,以动 来培养他们乐感对于课堂中“动”起来的一种很好理解,就是:听着音乐,情有所感, 体有所动,动有所得,心灵感应,身心参与,其乐无穷当今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大力提倡倾注满腔热情,需要民主的氛围、心 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的解放、让师生共享尊重、信任、友善、理解、 宽容、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积极的人文关爱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只有当课堂 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氛围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 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六.教师交流区六.教师交流区课例研究环节为本课的开始部分为了让学生愉快地进入音乐学习的氛围中,在音乐 课的开始部分采用律动进入是大部分音乐老师惯常使用的方法,值得思考的是:每次进入 的音乐选择、表演动作、以及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反应不应该是随意性的。
我们常常看到 有的老师一首律动音乐几乎一学期都不换,动作也只是这么几个,老师教下去,学生记住 了,每节课机械般地重复又重复,动作与音乐脱节,与音乐体验毫无关系、毫无意义;也 有老师稍有“创新意识” ,注意发挥学生主动性了,要求学生听音乐即兴创编,但并不是学 生想出动作来就是培养出他们的创造能力了,因为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少、审美意识尚未 完善、现有创编水平有限,所以教师应在其创编中及时地给予启发和正确的审美指导,如: 提醒学生注意音乐的快慢、强弱、情绪、风格,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所依据地、量力而行 地进行创编而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无感觉地瞎编瞎跳本环节,教师选择了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儿童歌曲,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肢体动律表达 内心的感受此举除了将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入音乐学习情境外,也为新授环节做了相应 的铺垫:歌曲《火车快跑》与律动选用歌曲《我是草原小骑兵》的风格非常相似,都是速 度较快、动感极强的歌曲,律动环节的对比有助于学生较快理解和把握新手歌曲的情绪与 风格,对其进一步感知掌握歌曲的重难点:如歌曲旋律线条对比;感受强弱规律;感受歌 曲情绪(跳跃和舒展的对比) ;用形体动作、哼唱、拍手等方法表示自己听到的节奏以及歌 表演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当然,笔者认为,纯粹的律动进课堂,与新授内容联系不大的这部分设计也是允许的, 因为其本身就是个可以独立的环节,犹如每节课上的热身操——对学生久坐的筋骨、急需 宣泄的情感、被音乐拨动的身体里的每根神经、每个细胞……总之,对学生的身心都是极 为有益的,因此,要提倡每课必“动” ,心随乐舞,做得好的话,这开始的一“动”会将师 生的兴趣、活力、激情刹那间如火焰般点燃. 第二教育署 洋泾实验小学 王麟 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