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4).docx
29页三坊七巷调研报告 宫巷的沈家大院 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宫巷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 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马尾船政厂区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1234去,直伸到海里的样子 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电缆则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向人们展示着沈葆桢逝去的思想和功绩 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工作,因此在宫巷11号,沈葆桢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场所公务繁忙,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怡享天伦呢 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沈葆桢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清史稿》这样评价这些公文“一一中条理”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沈葆桢与夫人也是聚少离多吧他想念妻子,写下深情的诗句:生生世世许同心,一刻休论十万金"记否春风乍暖天,莲花朵朵上吟肩西窗旧事从头话,辜负蟾光几度圆 沈葆桢深爱着妻子,更关心子孙的成长无论公务怎样繁重,他总要抽空亲自写信教导子女 受当教书先生的父亲的影响,沈葆桢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甚至自己掏钱办了个私塾,让所有沈家的亲戚都去读书而且私塾的气氛轻松自由,除了典章古籍,孩子们可以博览群书,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沈葆桢的这种思想作为传统一直被沈家的后人延续下来 做个读书人,一直是沈葆桢的理想 当年,他在家为母守孝,甚至开了一家“一笑来”裱褙店,替人写字,装裱,而且乐在其中 而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嘱咐子女要读书但是他告诉子女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由于淡泊于做官,1875年,当朝廷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朝廷拒绝 可是朝廷舍不得他走,“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他也只好动身,前往南京 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重申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的建议,两位封疆大吏的奏折很快得到了批复:准奏。
于是有38名学生从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挑出,在这一年的3月31日启程出国这是福建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四年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 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1879年12月,弥留之际的沈葆桢,口述了最后一个奏折,他念念不忘的仍旧三件事:一“铁甲船不可不办”,二“倭人万不可轻视”,三希望皇上“励精图治”,匡复大清 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了,死在异乡南京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 小巷依旧宁静,沈家大院依旧古朴,他的身影却永远消失了 严复与郎官巷 1921年10月3日,一阵阵沉重的喘息声从郎官巷这所房中传出 一位老人在书桌旁艰难写下遗嘱 他曾积极倡导西学救国,翻译了《天演论》等8部西方科学著作;现在,他却告诉儿孙: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郎官巷严复故居大门 他曾在报上痛陈鸦片害民,自己却无奈染上烟瘾,现在,他告诫儿孙: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他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自己却四次参加科举,现在,他写道:要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24天后,很多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一个叫严复的大学者在他郎官巷的寓所中去世了 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 宋朝时,一个叫刘涛的人住在这里,他的子孙都是郎官,巷名由此而来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郎官巷是弯曲的,所以,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 甲午战争后,从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与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 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 然而,年轻人的才华还来不及充分被施展,维新变法即告失败 ——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 临刑前,23岁的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大笑,声若洪钟 成立伊始的船政学堂 他一截两断的身子被缝合起来运回福州,按风俗,这样的死法绝对不能再回祖居,林旭的灵柩也只好被寄藏在寺庙里 -7 “建威”号,这是严复最初实习的船只,他随这条船政局自制的船到过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港口。
接着随“扬武”号抵达过日本的长崎、横滨等地世界在他眼前一下子展现出别样的色彩,这是埋头四书五经中的人绝不可能见识到的 当然,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 1877年,也就是在林旭出生的第三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2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年他23岁 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呈现在严复的面前 19世纪末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举国上下生机勃勃,巨大的物质财富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活力,达尔文学说和进化论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 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严复仍旧学习军舰驾驶技术 毫无疑问,政府为严复他们定下的未来身份是军人,他的同学刘步蟾、萨镇冰等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海军将领 严复的出生地阳歧严复故居 然而课余之时的严复却十分留心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他醉心于达尔文、卢梭、赫胥黎等人的著作,还常常独自一人去听法庭审判,思考着英国的富强和他们的政治民主法律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的清朝留学生中,严复以独立思考和畅谈闻名满清驻英公使、洋务派人物郭嵩焘一见便称奇,两人迅速成为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中西方政治学术的异同。
1880年,从英国回来不到一年,严复即被另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从福建船政招至天津,在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负责教授洋文并兼管教务 获得当时在中国政坛呼风唤雨的李中堂的认同,既有可观的俸禄,又掌握一定的实权,人生行进到这样的关口,应该可以开始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建功立业了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严复的命运之舟却突然掉头,开始向他生前身后最受人争议的方向行进了 严复初到天津,正是北洋学堂工程启动阶段,李鸿章特意写信给学堂当时的校长,让其准许严复参与学堂的初期建设、招收学员、制定课程等“一切”事宜而他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李鸿章“造诣精进”的评价 虽然能力受到认可,但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却迟迟得不到升迁,思想主张更是难以实施 为了改变人微言轻的局面,曾经留学西洋的严复决定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91011 这一年的10月27日,他死在郎官巷家中 死时,这位老人身边只有二女儿相伴 在福州这条如今看上去极不起眼的老巷中,中国近代一位在思想界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老人合上了眼睛他把自己最后的灵魂永远放进幽静的郎官巷中。
严复留学英国就读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校 笔墨文章满坊巷 文儒坊的这幢房子,一百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长子陈宝琛还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 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陈宝琛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梁章钜是林则徐禁烟的坚定支持者和配合人,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而他平生最爱也是诗书字画,书生本色,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园林就是他58岁时的作品 园林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叫做曼华惊现在不足100平米的地方,堆山,砌洞,凿池塘,建小桥,修亭子,还只是半边亭,然后坐在其中吟诵诗书,如果不是真风雅的读书人,谁能想出这样跌宕起伏又风流婉转的景致呢。
梁章钜把他的藏书楼称为“黄楼”一个姓梁的人,自己掏钱修楼,为什么不叫梁楼而称“黄楼”呢 原来是为了纪念唐朝一个叫黄璞的人 唐末黄巢起义,曾驻扎福州一个多月 这期间,他做了两件足以写进历史的事一是在这条巷的巷口贴安民告示,让百姓不要慌张,从此巷子就有了这个名字安民巷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师生合影第二是在队伍经过黄巷时,号令官兵熄灭手中的火炬,放轻脚步,原因是怕惊扰住在这里的大学者、诗人黄璞 一个令整个盛唐都地动山摇的起义领袖,毕恭毕敬地为一个读书人熄灭火炬,可以想见黄璞的学识人品据说,一直到解放初,黄巷内还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唐黄璞旧居”,可惜后来不知所踪 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旧迹了 三坊七巷中另一处至今仍被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旧迹,是光禄坊的“光禄吟台” “光禄吟台”这四个丰满圆润的字题于1000年前,书写者是宋朝的福州知州程师孟 字刻于巨石上当年程师孟经常在此吟诗赏玩,引得后人纷纷仿效,光禄吟台也就成为读书人聚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