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doc
3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被概括为“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才会喜欢数学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己的教学新模式一、把生活情境引入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例如,教学“利息”一节时,我把学生置身于存款的生活情境中,几名学生扮演成“银行工作人员”,其他学生作为存款者填写了存款凭证在填写过程中,他们认识了“本金、利率、利息”等名词的含义然后,“工作人员”根据填写的信息计算出到期后的利息和税后利息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利息的计算方法,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很自然的从生活实际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帮忙加固。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钉木条的方法接着,几名学生上台分别拉动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木架、正方形木架和三角架,在拉动的过程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就被学生发现了他们惊喜地喊了出来:“那根木条要斜着钉在椅子上才会稳固”最后,学生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来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的生活情境激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感到亲切、有趣,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解决生活问题,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数学建模二、把生活问题抽象为简单的数学模型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他们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他们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怀抱之中,继而就产生了一种想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愿望有了这样积极的心态,学生就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创造例如,在学习完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归纳出连乘应用题的特征“已知单一量求总量”,连除应用题的特征“已知总量求单一量”在后面练习时,我拿出一个药瓶,问学生:这瓶药如果用来给张爷爷降压,能不能服用一个疗程?学生通过观察药瓶,收集到以下的信息:这是一瓶降压药,共100片。
每天三次,每次两片,服用16天为一个疗程经过小组交流,学生把药瓶问题抽象为“每天三次,每次两片,16天一共吃多少片?”的数学应用题这时,教室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每个学生争先恐后抢着说:这个问题符合连乘应用题的特征,已知每天和每次吃的片数,求吃的总量,是连乘应用题;张爷爷16天一共吃96片,3×2×16=96片;张爷爷不仅能吃一个疗程,吃完一个疗程还剩4片……又如,学习完《最小公倍数》一课之后,我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解决爸爸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连续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小儿子连续工作5天后才休息一天,如果爸爸想在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望儿子,那么在一个月里,爸爸可以选择最近的哪些日子呢?”这个实际问题反应了最小公倍数的内部结构特征在解决时,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了抽象概括,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求3和5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模型,由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在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明白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正含义三、把生活素材组合成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感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经常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努力把学生从狭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广泛的应用数学其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我经常选择的方式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任务请学生合作完成如果你是一个小小工程设计师,你准备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在学生提出粉刷墙壁、吊天花板、铺地板砖等方案之后,我要求学生设计出装修地板砖的预算方案这个问题好比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发现:要想完成教室地板砖装修预算的大任务,必须首先解决若干小任务,比如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怎样计算教室面积和地板砖面积;每种砖各需几块,价格是多少;在不超过总钱数的前提下哪种砖物美价廉、美观大方……在探索中,一个个难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一次次的思考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查阅有关资料或自学课本寻找策略;有的学生几个人一起研究,小组长分配任务,人人有分工,个个有责任;还有的迫不及待地请家长带他们到装修市场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信息社会”成了孩子们学习的课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的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变得有趣、容易了在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发展了。
学习完《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带领全班学生到操场开展了《校园旗杆高多少》的实践活动课学生自由组合,用竹竿测量后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和影长成正比例”的规律于是,他们量出竹竿和影子的长度,很快的计算出了旗杆的高度在后面的测量中,他们还惊喜的发现:利用这个规律还可以求出学校楼房的高,电线杆甚至铁塔的高……数学实践活动提供的数学素材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目的不在于应用本身,目的依然是数学学习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通过学生“进入数学”,把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和数学理论;通过“返回生活”,把数学知识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一进一返”中,学生不仅能清楚的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最终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当然,这里强调的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改变,而是借助生活情境沟通“书本数学”(数学模型)与“生活数学”(超出生活)的联系,实现二者的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其中,生活化是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才是目标,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中只有把握好“生活化”这个基础,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