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案例海尔的崛起.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90880868
  • 上传时间:2022-05-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1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案例 海尔的崛起 案例海尔的崛起 2005年,海尔集团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2005年海尔实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同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名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据权威评估,海尔自主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在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的排名中,海尔排在第89位,海尔已经成为“中国造”的一面旗帜人们惊叹之余,不免要思索海尔是如何从一个严重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呢?让我们沿着海尔成长的轨迹,看看其成长历程吧 一、艰难的起步(11013—11018年) 11014年是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开端。

      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电器总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1014年亏损达147万元新任厂长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基础上,他们选择冰箱为突破口,试图通过引进技术转产电冰箱来谋求一条生路,通过对32个国外厂家进行比较,该厂决定采用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先进技术,并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同年10月,青岛电冰箱厂被确认为中国最后一个电冰箱定点生产厂,由此拉开了海尔集团创业的序幕 当时,国内已有40多家冰箱生产定点厂,其中有不少产品冠以“部优”,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进口冰箱已充斥市场经过市场分析,该厂发现,尽管市场上冰箱产品繁多,但尚未形成中国的名牌冰箱,名牌几乎还只是洋货的代名词,若本厂能够率先创出名牌产品,必将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因此,他们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名牌”的口号,确立了创名牌冰箱的企业发展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海尔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改变质量的价值观当时中国企业还是将产品分成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及等外品,只要能用就可以张瑞敏等人认为,如果不抛弃这种质量分级概念,让带有缺陷的产品出厂,本厂所有产品都将失去生命力。

      于是明确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的新观念改变企业面貌和方向的最难点是人的观念问题11015年4月,张瑞敏主持了一个劣质产品展示会,展品是本厂新近生产的76台电冰箱,全厂职工轮流参观七天,最后由这些不合格产品的直接责任人当众砸毁,尽管这些冰箱完全可以分级出厂,尽管这些冰箱等价于全厂职工3个月的工资正是这个“砸冰箱事件”砸出了全厂员工的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在企业走上正轨、蒸蒸日上时,海尔又提出了“创中国冰箱名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高质量还得靠高水准的管理该厂为尽快改变管理的混乱状态,出台了管理措施《十三条》随着工厂走向正规,该厂逐步从德国厂方学到了科学管理方式11015重点抓基层管理,实施4年后,企业管理逐渐由无序走向有效随着11015年推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琴岛利勃海尔”,11018年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首枚金牌,并入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二、蓄势腾飞(11018~11012年) 11018年是电冰箱最紧俏的年份,许多厂家把眼光全放在扩产上,质量不再成为热点,更谈不上售后服务海尔则不然,它既不放松质量,又重点抓了服务到11019年其相对优势显示出来了,与上一年的抢购风潮相比,这一年消费者持币待购,各类商品供过于 案例海尔的崛起 2005年,海尔集团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2005年海尔实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同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名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据权威评估,海尔自主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在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的排名中,海尔排在第89位,海尔已经成为“中国造”的一面旗帜人们惊叹之余,不免要思索海尔是如何从一个严重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呢?让我们沿着海尔成长的轨迹,看看其成长历程吧 一、艰难的起步(11013—11018年) 11014年是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开端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电器总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1014年亏损达147万元新任厂长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基础上,他们选择冰箱为突破口,试图通过引进技术转产电冰箱来谋求一条生路,通过对32个国外厂家进行比较,该厂决定采用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先进技术,并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同年10月,青岛电冰箱厂被确认为中国最后一个电冰箱定点生产厂,由此拉开了海尔集团创业的序幕。

      当时,国内已有40多家冰箱生产定点厂,其中有不少产品冠以“部优”,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进口冰箱已充斥市场经过市场分析,该厂发现,尽管市场上冰箱产品繁多,但尚未形成中国的名牌冰箱,名牌几乎还只是洋货的代名词,若本厂能够率先创出名牌产品,必将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因此,他们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名牌”的口号,确立了创名牌冰箱的企业发展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海尔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改变质量的价值观当时中国企业还是将产品分成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及等外品,只要能用就可以张瑞敏等人认为,如果不抛弃这种质量分级概念,让带有缺陷的产品出厂,本厂所有产品都将失去生命力于是明确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的新观念改变企业面貌和方向的最难点是人的观念问题11015年4月,张瑞敏主持了一个劣质产品展示会,展品是本厂新近生产的76台电冰箱,全厂职工轮流参观七天,最后由这些不合格产品的直接责任人当众砸毁,尽管这些冰箱完全可以分级出厂,尽管这些冰箱等价于全厂职工3个月的工资正是这个“砸冰箱事件”砸出了全厂员工的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在企业走上正轨、蒸蒸日上时,海尔又提出了“创中国冰箱名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高质量还得靠高水准的管理该厂为尽快改变管理的混乱状态,出台了管理措施《十三条》随着工厂走向正规,该厂逐步从德国厂方学到了科学管理方式11015重点抓基层管理,实施4年后,企业管理逐渐由无序走向有效随着11015年推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琴岛利勃海尔”,11018年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首枚金牌,并入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二、蓄势腾飞(11018~11012年) 11018年是电冰箱最紧俏的年份,许多厂家把眼光全放在扩产上,质量不再成为热点,更谈不上售后服务海尔则不然,它既不放松质量,又重点抓了服务到11019年其相对优势显示出来了,与上一年的抢购风潮相比,这一年消费者持币待购,各类商品供过于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