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承新安医学,创新促进发展.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54295936
  • 上传时间:2022-0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传承新安医学,创新促进发展 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北倚风光秀丽的黄山山脉,新安江水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域内山奇水秀,地灵人杰;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发源于此地的新安医学,鼎盛于明清之时,长盛至今而不衰上下800余年间,出名医800余位,著医书800余部,在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皆有建树,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调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探讨领域,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安医学伴随着徽学文化的兴盛而兴盛,它的兴起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和,是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催化的结果,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区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一样,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同样具有深厚的地域性色调,根植于本土“小新安”地域,同时作为中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学术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向中华大地辐射和延长,由点及面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同仁认可的“大新安”中医药学术探讨氛围新安医家信奉儒学,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同时又能融儒、释、道于一体历代医家在传承的基础上又都能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名医云集学派纷呈却又都能和谐融通,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使得学术精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主子公,安徽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中医药高校博士生导师王键教授就是新安歙县王氏医学的传人王氏医学始于其祖王履中,受业于清嘉道年间的名医程敏之,代传于其子王心如、孙王养涵,王养涵又传子王仲奇,其后又有王任之、王乐匋等,代代相传,名医辈出,经久不衰,成就颇丰 传承中创新 在徽学文化影响下,在家族世代行医的耳闻目睹中,王键教授在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近30余年的工作中,对新安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的前言中,他从形成到发展、从突出成就到当代价值等多方面对世人展示了新安医学,并总结了新安医学的六大特色,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站在继往开来的高度,道出了新安医学所隐藏的珍贵之处——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 多年来他致力于新安医学理论的系统整理、新安医家治则治法作用机理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及有效方药的临床应用探讨,对新安医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凝练,同时进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探讨、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辨治规律及其新安医学有效方药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新安医家化湿法运用的探讨工作。

      在总结前人阅历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创建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客观化、定量化评价标准,同时带领团队对新安医家诸多治疗中风的经典治法方药进行了筛选,并开展了机制探讨,如从基因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采纳体外培育大鼠胚胎神经细胞的方法探究益气活血、补肾生髓与化痰通腑法各自的作用机理并对疗效进行比较现已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初步阐明白脑缺血中神经细胞凋亡多元调整、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规律及有效方药的干预机制,为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临床疗效供应了理论与试验依据探讨成果先后多次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进行报告,相对应的益气活血治法的代表方剂脑络欣通也已作为新药起先临床验证,受到学术界较高评价此外,结合临床实际,在对新安医家应用化湿法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同时,着重于健脾化湿法的试验探讨,建立脾虚湿困型大鼠模型,试图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讨健脾化湿法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这一特色治法供应科学依据 创新中发展 中医药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其系统性、困难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会为医学科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阅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探讨有代表性的中医学术流派,对继承中医学术阅历、挖掘原创思维、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提中学医临床水平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基于此,王键教授在制定“十二五”期间科研方向与规划时特殊强调,将在继承的基础上,围绕新安医学文献、特色理论、道地药材、名方验方与诊疗方案等方面,运用现代方法与技术,结合临床探讨,总结阅历,阐明内涵,提高临床疗效与学术水平,推动新安医学乃至中医学整体发展与进步 他将带领科研团队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建立新安医学特色信息化平台二、揭示新安医学特色理论渊源与发展,诠释其现代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重点对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及益气活血法作用机制、“脾虚湿盛”病机理论及健脾化湿通络法作用机制进行探讨,阐述其科学内涵三、梳理新安医学临床防治疑难疾病特色诊疗与预防方案、遣方用药特点与规律,建立具有新安医学特色诊疗与预防方案,使之得以广泛推广应用;重点确立中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将脑络欣通形成院内制剂并作为中药新药推广应用四、探讨新安医家名方验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究有效物质基础、探讨质量限制方法、创新给药方式,开发出中药新制剂、新剂型和中药新药等产品,以促进中药的广泛应用。

      以新安医学为探讨中心,围绕以上探讨内容,主动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取得各类科技成果,以满意国家和区域的重点发展需求,支撑学校建设与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育,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丰富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创新中不断促进新安医学的发展 同时,主动将中医药及新安医学的先进成果呈现给世人近年来,他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学术沟通40余次,多次作为大会特邀主持人或专题报告人参与;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两次;2022年受邀赴美国、加拿大进行学术访问,分别在哥伦比亚高校医学院、哈佛高校医学院作学术报告,应香港浸会高校之邀进行学术沟通并作学术报告;2022年应邀出访台湾;2022年应邀出访欧洲各国和澳门,并与德国海德堡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付出艰辛与努力的同时,为中国中医学与国际医学的沟通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中相长 安徽中医学院是国家中医临床探讨基地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探讨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作为院长,王键教授带领全校师生深化实行科学发展观,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理念和“南新安、北华佗”的医学传统,坚决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走在“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和谐融校”的路上。

      作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中医学 、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安徽省首批博士后岗位学科、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申报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王键教授在组织协调、科学探讨、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领衔成立新安医学探讨中心、省中药资源探讨与开发重点试验、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试验室及新安医学省部共建教化部重点试验室,为学校与学科发展建立良好科研平台由他领衔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他建议下开办新安医学特色班,专业培育新安医学人才同时基于原有探讨基础,整合资源与人才优势创建新安医学探讨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集聚了一支学科、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育对象4名,安徽省教化厅、卫生厅学术与技术带头、拔尖人才10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老师11人团队开展系列的科学探讨,集体攻关,集成创新团队的探讨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基础理论,拓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与手段,支撑了学校的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带动了中医药学科发展,提高了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此外,王键教授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英文版系列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选读》;主编《新安医学精华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等学术著作和教材共16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973”安排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探讨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人类疾病谱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如何加强文献探讨与临床运用的结合、加强基础试验与名医名方开发的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安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以满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及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作为中医学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新安医学流淌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流”中我们有理由信任,王键教授和他率领的新安医学创新团队肯定能够努力继承新安医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光荣传统,主动从新安医学中去挖掘和探究解除人类病痛的良策良方,创新和发展新安医学,开创一番无愧于祖先的事业,以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人物简介: 王键教授,出身新安王氏医学世家,现任安徽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中医药高校博士生导师新安医学省部共建教化部重点试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试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试验室主任、安徽省中药探讨与开发重点试验室主任,新安医学探讨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安徽省高校新安医学探讨创新团队带头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老师,1995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并获银奖,1996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确定为省首批跨世纪学科与技术带头人,1999年起先享受政府特别津贴,同年被聘为北京中医药高校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探讨生导师,2022年被遴选为安徽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任《世界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试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医药学刊》、《中医文献杂志》等刊物编委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