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合作加速电力工业发展.doc
7页国际合作加速电力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电力行业国际合作从最初的“引进来”发展到 今天的“走出去” ,无论从规模上、深度上还是理念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质的飞跃,为我 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经营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设备进口及技术和智力的引进(一)第一阶段:1949-1960 年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存在着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 阵营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而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正处于经济建设恢复时期,机械制造业尚处于创建阶段,电力设备制造能力很弱,同时也 缺乏设计大型电厂的完整经验,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开始利用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贷款和进行易货贸易1952 年 2 月,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其主要内容是: 前苏联向中国提供 3 亿美元的贷款,年利为 1%,从 1950 年起分 5 年平均交付中国贷款 用于偿还前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机器设备及其他器材;中国将以原料、茶叶、美元等偿付此 项贷款及其利息这笔贷款集中用于在东北建设能源、机械和国防工业。
1953 年 5 月 15 日,中苏两国又签订了《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 协定》 协定规定,前苏联向中国正在建设和改建中的 50 个企业提供设备的同时,再帮助 中国新建和改建 91 个大型项目上述援助项目总价值约为 30 亿—35 亿卢布中苏双方商 定,对苏方向中方提供的机器设备和各种援助,中方不用付现款,可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偿 还1954 年 10 月,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前苏联向中国贷款 5.2 亿卢布的协定本次协定 援助 15 项工业企业,加上 1953 年商定的 141 个工业企业,共 156 项,其中新建火电站 23 项,恢复和扩建水电站 1 项,共计 24 项此外,我国还从前苏联进口了一部分水电机组: 三门峡水电站 2x15 万千瓦,(后安装在丹江口水电站);云峰水电站 1x10 万千瓦;富春江 水电站 2x5.75 万千瓦;四九滩水电站 2x2 万千瓦(后安装于洛东水电站);从捷克斯洛伐克 进口以礼河三、四级水电站机组 8X3.6 万千瓦在进口发电机组和输配电设备的同时,从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了制造技术建 国后从无到有的新兴发电设备制造部门,于 1951 年开始生产水电机组,1954 年开始生产 火电机组。
1952 年 9 月,阜新电厂第一台 2.5 万千瓦机组发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台 大型火电成套发电机组投产,标志着中国大规模电力建设的开始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始实施,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总容量为 15 万千瓦的富拉尔基电厂破土动工同时,我们 也利用东欧国家贷款建设一些电力项目1955 年,我国上海闵行三大动力设备厂利用捷克 斯洛伐克制造技术,生产出第一台国产 6000 千瓦中温中压火电机组,1956 年 2 月在安徽 田家庵电厂发电投产,1958 年国产首台 1.2 万千瓦和 2.5 万千瓦火电机组分别在重庆和上 海闸北电厂投产随后,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利用前苏联技术生产的 2.5 万千瓦高压凝汽式 机组,安装在哈尔滨热电厂,于 1959 年 4 月投运1959 年哈尔滨三大动力厂还生产了国 产首台 5 万千瓦高压凝汽式机组,并于当年在辽宁电厂投运发电水电方面,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 6.5 万千瓦和 7.25 万千瓦混流式机组,于 1960 年分别在北京下马岭电厂和新安江、 新丰江水电厂投产发电国产发电设备的比重,由“一五”计划时期占投产总容量的 12.8%, 到“二五”计划时期上升为 58.8%;输变电工程的国产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 “一五” 、 “二五”计划期间已开始从仿制前苏联产品进而自行设计和制造 35-220 千伏电压 等级的各种设备因而在 50、60 年代先后建设的一些 35-220 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部采用 了国产设备,从此结束了我国电力发展所需设备只能依靠进口的历史在此期间,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发电设备达 800 多万千瓦二)第二阶段:1961-1970 年1960 年 7 月 16 日,前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的前苏 联顾问和专家,撕毁 12 个协定和 1 个议定书,以及几百个合同,停止向中国出口设备前 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全部计划、图纸和资料东欧国家也效仿前苏联的做法,撤走在 华的专家之后,我国经济建设又遭到“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干扰,国内发电设备的生产 受到影响,满足不了电力发展的需要 “文革”运动中进口设备大量减少,造成发电设备严 重短缺的局面但这时中国自己的设计和施工队伍已经具备了独立建设的能力,中国的设 备制造能力也有了相当发展,前苏联此举反而促进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 展电力工业从此以后,中国电力建设逐步进入了设备供应和设计施工主要立足于国内的 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电力部门仅从瑞典进口一套 5 万千瓦燃气轮机机组以及两台 6000 千 瓦燃气轮机列车发电设备,从波兰进口两台 12.5 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限于当时的历史条 件,进口项目不多,进口设备总容量不到 50 年代的百分之一三)第三阶段:1971-1978 年60 年代后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缺电局面为了抢时间争速 度,及时弥补国产发电设备的不足,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发电设备,以 解决国民经济调整的需求经批准进口的发电设备有三批第一批:1971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进口 300 万千瓦 汽轮机和发电机(锅炉由国内配套),经过两年努力从九个国家共引进了单机发电设备 231.5 万千瓦这批设备均在 1973 年至 1975 年陆续投入生产第二批:按国家计委[1973]计 1 号报告,拟用 43 亿美元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即“四三引进方案” ,其中电站 成套设备 250 万千瓦,当时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只引进了 148 万千瓦另外,为 了达到与前苏联贸易平衡,从前苏联进口 7 台 20 万千瓦发电设备,总容量为 288 万千瓦 第三批:按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规划的请示报告》(简称六五方案)。
后经 小平、先念、谷牧等中央领导批准对外开展进口工作的发电设备总容量为 720 万千瓦,实 际进口容量为 430.5 万千瓦这个时期进口机组总容量为 810 万千瓦,此阶段,进口单机 容量达到 30 万千瓦,这批进口设备,特别是从西方引进的设备、技术比较先进,自动化水 平较高,投产后缓和了电力紧张局面,并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为了推动国内消化吸收先 进技术,1977 年电力部先后召开了水电、火电引进技术座谈会,总结分析了国外先进技术 可做借鉴的内容四)第四阶段:1979-1990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力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实行多层次、多 渠道的集资办电,突破了独家办电模式,拓宽了资金渠道,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摆脱 出来,电力行业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出口 信贷,从近 20 个国家进口设备随着 80 年代末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1985 年 6 月 以姚依林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与前苏联签订了《中苏长期经济技术协 定》和《长期贸易协定》 ,在“七五”期间提供了两条 500 千伏线路的 2-3 个变电站和 10 套 21 万千瓦发电机组。
在“八五”期间,前苏联向中国提供了 4 套 50 万千瓦成套发电机 组和 2 套 80 万千瓦机组中方认真履行了协议,于 1986 年,为漳泽电厂进口了 4 台 21 万 千瓦发电机组,为黄岛电厂、牡丹江电厂和双鸭山电厂各进口了 2 台 21 万千瓦机组,并在 同年签订了 2 条 500 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的变电站设备协议中捷两党、两国关系也实现了 正常化根据中捷两国政府的协议,为神头第二电厂进口了两台捷制 50 万千瓦机组这个阶段,利用国家外汇、国外贷款、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从前苏联、东欧等国进 口了 18 台机组,536 万千瓦发电设备,并从发达国家进口了 1090 万千瓦发电设备,进口 机组总容量达 1626 万千瓦1982 年 12 月和 1987 年 9 月,水利电力部在北京分别召开了全国水利电力外事工作会 议和全国水利电力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管理工作会议,其目的是研讨外事工作如何做好为 水利电力事业服务问题以及总结水电系统在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加 强对进口工作的领导,加快进口项目的谈判、签约、施工及投产工作,尤其要抓好进口设 备的管理和投产准备工作,使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及各项设备在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中尽 快发挥经济效益。
为了贯彻落实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加强能源部系统外事工作管理,1990 年 7 月 在山东烟台召开了能源部外事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了能源部利用外资和引进设备项目的 管理办法等文件,并于当年 9 月 6 日以能源部[1990]786 号文印发了能源部关于外事工作管 理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电力工业在进口设备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了工程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施工、 安装、运行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火电发电方面,从美国西屋公司和美国燃烧公司引进了 30 万、60 万千瓦火电机组 制造技术,同时与美国依巴斯克公司签订了燃煤电厂工程服务和技术转让合同,从而促进 了我国自行制造新型机组,使火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水平和可靠性有很大的提高上海石洞 口二厂从 ABB 进口 60 万千瓦机组,带进了煤耗低、效率高的超临界机组的制造技术济 南发电设备厂自 1989 年开始引进 ABB 公司 6000 千瓦-10 万千瓦级空内冷汽轮发电机设计 和制造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2000 年该厂试制成 功了我国首台最大单机容量 13.5 万千瓦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填补了我国大容量空内冷汽轮 发电机产品的空白。
为提高电力系统现有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我们引进了 50 多项先进制造技术从芬兰引进了循环硫化床技术,从日本和法国引进了脱硫设备运行技 术,并从英国引进了燃气轮机制造和运行技术此外,还引进了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及液态排渣等洁净煤发电技术为培训大容量火电机组运行操作人员引进了全仿真机在输变电方面,用国外贷款及自有资金引进了 500 千伏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和输变 电设备以及±500 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及换流站设备制造技术,引进了铁塔和金具自动生产 线,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国输变电技术提高了一个档次此外还引进了电网调度自动化 装置及技术,微波、卫星通讯设备,使我国电网自动化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水电技术方面,鲁布革水电站从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挪威 KB 公司引进了 15 万千 瓦高水头水轮发电机组和制造技术,第一台机组全部由国外制造,第二台、第三台机组合 作生产,第四台机组基本上全部由我国制造同时,鲁布革水电站引进的隧洞施工技术, 使隧洞开挖速度比国内一般水平高出 1-2 倍在我国水电施工乃至全国基本建设领域形成 冲击波引起巨大的震动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施工中,引进了利用大直径掘进机和开挖长 隧洞技术,为我国水电建设利用掘进机开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潘家口、十三陵抽水蓄能 电站、广东抽水蓄能电站和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以及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在 90 年代相继建成,引进了大容量、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从法国、意大利、德国引进的这 些抽水蓄能电站设备,使我国在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施工、运行方面实现了零的突 破,为我国在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五)第五阶段:1991 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利用国家外汇进口设备减少,主要是利用外资进口发输变 电等设备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