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1810****630
  • 文档编号:211047418
  • 上传时间:2021-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 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五、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六、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背诵《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时代背景 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新闻(消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新闻的分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新闻述评 2、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4、新闻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三、研讨主体部分(结合练习一)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