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全面态度量表法.docx
8页态度量表法态度量表法又称态度“自我报告测量法”( self - report measures ),是以态度问卷中的一些大事陈述作为刺激,引起受测者的态度反应,然后据其回答,赐予分数或等级评定,以确定其态度状况;态度量表大致可分为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两类;单维度量表有瑟斯顿( L Thurstone )的等距测量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 〔R.Likert〕 的累加评定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特曼 〔L.Guttman〕 的量表解析法等;多维度量表中以 SD 法(语义分析法)和博加达斯 〔E.S.Bogardus〕 的社会距离量表较为常见;此外,对于学校来说,有些公开出版的态度量表 ,如美国埃斯蒂斯态度量表( Estes Attitude Scales ) 〔 适用于三年级至 十二年级 〕 ([美] R.L.Linn & N.E. Gronlund: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判》 ,225~247 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美国指导服务中心 〔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s〕 出版的同学自我概念量表 〔Student Self-Concept Scale,SSCS〕 、斯特朗—坎贝尔爱好调查 〔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霍兰德 〔J.Holland〕 和鲍威尔 〔A.Powell〕 编制的自我定向调查 〔Self-Directed Search,SDS〕 等都可与相关单位联系,对该量表加以直接应用;在以下的方法介绍中,我们只就其中较易操作的部重量表进行介绍;1. 利克特量表利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 1932 年提出的一种最典型的总加量表,是测量态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也广泛应用于情意领域其他因素的评价;这种量表通常供应如干个有关陈述,要求同学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形和感受,表示其同意程度,如特殊同意、同意、没看法、不同意、特殊不同意;在利克特量表中,假定的是每一个项目或态度语都有同等的量值,项目与项目之间没有量值差别,而且受测者的反应也不相同,受测者是依据对每一项目的态度强弱按五级或六级进行反应;至于对评判结果的估量,此表采用的是受测者全部项目中评定分数的总和;相对来说,利克特量表在测量同学对学科、学习、自我、自我作为学习者的责任感、相关教学因素的态度方面都是特殊有效的;而且它的编制、实施和说明都比较简洁,老师只需留意依据评判对象的年龄适当调整陈述的措辞方式(如是否使用反向的陈述)、陈述的数量以及回答选项的个数等;从已经开发出来的利克特量表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用于自己所教同学的情意评判,可以说是一种明智而便利的做法;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明白利克特量表的编制过程,我们从以下几个简洁的步骤加以说明;([美] W.J.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判》 ,177~178 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1)选择想要评判的态度变量;先准备你要评判什么态度(如对学习的态度),然后尽量弄清楚这一态度变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2)编写一系列与所选态度变量相关的正向和反向陈述;例如,假如你对同学的阅读态度感爱好,你可以提出一些积极的陈述,如“当我有空时,我宠爱自己阅读”;仍要提出一些消极的陈述,如“为了乐趣而阅读的人很愚蠢”;所提出的陈述要稍多于最终使用的数量;对于中同学来说,一般要求 10 个以上的项目,而对低年级同学来说, 5~6 个项目即可;在一份量表中,积极陈述和消极陈述的数量要基本相等;(3)确定每一陈述是积极的仍是消极的;找几个你的同事或家庭成员帮忙,判定你所编写的每一个陈述是积极的仍是消极的,把没有取得一样看法的陈述剔除;(4)确定每一陈述的反应选项有几个及如何措辞;最初的利克特量表有五个选项, 分别是:特殊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特殊同意;如前文所述,年幼儿童要使用比较简洁且数量较少的选项;(5)预备好自陈量表,给同学出示指导语,告知同学如何回答,并规定同学以无记名方式答题;对从未完成过类似量表的同学举一两个例子进行说明,所举例子尽量使用众所周知的话题,这样成效会更好;(6)对量表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其他老师同意,找与你所教同学相像的其他班同学进行推测,并依据其反应情形对量表进一步完善,最终才将量表用于本班同学;(7)对量表进行评分;依据指导语对同学在每一项目上的反应进行评分;假如所使用的是一个五点量表,你需要给选择“特殊同意”或“特殊不同意”的反应记 5 分,这样,在一个由 10 个项目构成的量表中,你可以给 10~50 分的总分;而且所得分数越高,同学的情感状态表现得越合适;(8)找出并剔除在功能上与其他陈述不一样的陈述;假如你会运算相关系数,可运算每一项目的得分与全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假如相关在统计上不显著,就可以把相应的项目剔除;假如你不知如何运算相关系数,就可通过肉眼观看,看看同学在哪个项目上的反应与其他项目有明显不同,然后剔除;随后仍需要对量表进行重新评分;具体可参见以下两个量表;测量科学课程态度的利克特量表([美] R.L.Linn & N.E.Gronlund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判》, 244 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指导语:在适当的字母上画圈,以说明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者不同意以下陈述;其中: SA—特殊同意, A—同意, U—不确定, D—不同意, SD—特殊不同意;SA A U D SD (1)科学课是特殊具有挑战性的; SA A U D SD (2)科学试验是枯燥而又令人厌烦的; SA A U D SD (3)探讨科学问题特殊好玩;SA A U D SD (4)课堂活动支配得比较好; SA A U D SD (5)阅读教科书是铺张时间的; SA A U D SD (6)试验室试验比较有困难; SA A U D SD (7)绝大多数课堂作业单调无味; SA A U D SD (8)我宠爱阅读教科书;SA A U D SD (9)我们学习的东西并不重要;SA A U D SD (10)我不太愿意去上科学课; 表 5- 5 同学自我学习态度评判表班级 科目 姓名 日期 利克特量表的优点是制作过程比较简洁,而且能够广泛地接受与态度主题有关的项目,仍可通过增加项目来提高评判效率,并答应受测者充分表达态度的猛烈程度;不足之处在 于,相同态度得分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模式,依据总分只能看出一个人的赞成程度, 却无法对态度差异作进一步说明;2. 奥斯古德语义分析法(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语义分析法又称双极形容词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特定对象赐予何种意义及该对象在心目中所具有的形象,以测定人们的相应态度;(马立骥:《心理评估学》, 211页,合肥,安徽高校出版社, 2021;)态度的语义分析测量,最初是由奥斯古德〔C.Osgood〕 在 1957 年制造的,它力图通过接受多维度和更间接的方法去明白人们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其依据为态度是由人们对所给概念的含义(语义)组成的,这一含义可通过对关联词的反应加以确定;如,要测查一个人对母亲的态度,不需受测者直接回答对母亲的感受,而是提出“母亲”一词,要求被试按语义分析量表中的规定画圈,即可推断出个体对其母亲的态度;语义分析法最一般的形式是在一些直线两端确定两个表示情感的反义形容词(如善— 恶、好—坏、美—丑等),中间以 1~5 或 1~7 几个等级的尺度来进行评定;进行测量时,先给受测者一个关键词,即态度对象,然后要求受测者依据自己的想法在反义形容词之间的 7个数字上选定一个数字,各个系列的分值总和即是他对有关对象的态度总分;例 1( J.H.McMillan〔2021〕 ,Classroom Assessment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Boston ,MA:Pearson Education,Inc. , pp.263 - 298. )有关历史课程态度的语义分析评判有关自我态度的语义分析评判对同学在特定概念或大事上语义选择的相应等级,可以认为 : 选择量表的正中心,说明他的情感不偏不倚;离量表的一端越近,有关这一概念的情感就越猛烈;语义分析法简单易行,只是确定被评大事简洁,选编相应形容词却并不简洁,而且 7 个等级的意义也是难以认定的,需谨慎行事;投射法是一种利用相关材料引起受测者自由联想,作出无拘谨而不受限制的反应,从而间接分析投射至其中的心理状态及有关态度的方法;由于受测者事先不知道测量者的意图,因而很难作假,有确定牢靠性;只是对相应反应进行分析评估时,测量者的主观性较大;使用投射法的基本假设是,世界上任何刺激物本身并不愿定具有某种含义,而是每个人依据自己的需要、期望、焦虑以及过去体会赐予它以特定含义;在众多投射方法中,用于测定态度的投射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马立骥:《心理评估学》, 212~213 页,合肥,安徽高校出版社,2021;〔TAT〕 是由一系列图画构成的;) TAT的大多数图画呈现人们正在进行着的某种活动,而活动本身的意图通常并不清楚;测验要求被试表达或写出自己认为每个图片正在发生的事情,心理学家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被试在生活中的主要爱好、期望、焦虑、挫折等;最初的 TAT是哈佛高校心理学家默里 〔Murray〕 设计的,对成人适用;后来,心理学家又设计了适用于儿童的其他类型的 TAT测验,试图依据受测者投射到故事编撰中的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来估量个体的真实态度;测验时,第一给同学出示两幅图:一幅为一儿童站在打开的门旁,另一幅为一本掉在书桌旁的英语书;接着,让同学依据图中看到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依据故事内容,老师可引导同学表达清楚以下问题:①图片所描画的是一个什么情境;②此情境发生的缘由是什么;③此情境演化下去会有什么结果;④受测者本人有什么感受;假犹如学编写的是图中的儿童由于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觉得很枯燥、郁闷,甩掉手中的书逃出书房出去散心这一类的故事,很有可能是该同学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就有过类似的体验,对英语学习抱有无趣、难以应对的态度;而其编撰的故事结果假如是儿童在父母的教训下又重返书房拾书重读,可能反映的是该儿童对英语的学习不是主动克服困难,而是在父母压迫下的被动学习,没有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态度,需要他人鼓励督促;造句测验( SCT)或称句子完成法,通常是事先预备好几个关于某一事物的未完成句子,如“我觉得写作文 ,, ”“一想起语文老师,我第一想到的词语就是 ,, ”,要求同学进行填补;在这种情形下,同学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态度、需要等情意因素投射到反应之中;这种情意评判的方法实施起来很简便,不需要什么特殊训练,但在结果说明时要特别谨慎,一般要结合其他评判方法获得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推论;假如老师想明白同学对特定人种或种族的态度如何,就可以要求同学完成以下自由结尾──假如我是一个黑人,我将会 ,,──假如我是一个犹太人,我将会 ,,──假如我是一个意大利人,我将会 ,,──黑人总是试图去 ,,,──意大利人总是试图去 ,,──犹太人总是试图去 ,,,在上述试题中,同学有可能说明或不说明自己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态度;同学答案的真实性与深。












